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原理

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聘儒 著
图书标签:
  •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 组合梁
  • 结构设计
  • 混凝土结构
  • 钢结构
  • 桥梁工程
  • 建筑工程
  • 有限元分析
  • 抗震设计
  • 结构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86696
版次:2
商品编码:1006101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字数:21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目的是对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作一全面介绍。第二版中除按最新的《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17—2003)修订外,又充实了近期国内外组合梁的设计与研究成果,同时对新规范中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结构新的规定加以分析研究,提出了作者的认识,并加强其与钢结构塑性设计及混凝土梁理论间的沟通,以及力学分析。全书包括:概论;基本设计原则;多跨连续组合梁的内力分析;组合梁截面弹性分析;组合梁截面塑性分析;抗剪连接件设计;混凝土翼板与板托的界面受剪设计;组合梁挠度及裂缝宽度验算;组合梁楼盖设计与例题共九章。书中有大量例题,通过例题进行系统分析,还提出一些构造建议和设计思路。可供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研究生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本科生选修课教材。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组合梁的基本概念
1-2 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的截面组成
1-3 钢一混凝土组合梁的优缺点
l-4 钢一混凝土组合梁发展概况
第二章 基本设计原则及一般规定

2-1 结构设计的功能要求及荷载效应
2-2 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及荷载效应组合
2-3 组合梁的材料选用
2-4 组合梁中钢梁的板件宽厚比
2-5 组合梁截面混凝土翼板的计算宽度
2-6 组合梁混凝土翼板的等效换算宽度

第三章 多跨连续组合梁的内力分析
3-1 概述
3-2 连续组合梁的工作截面
3 3 单跨变截面组合梁的位移计算公式
3-4 多跨连续组合梁的内力分析
3-5 多跨连续组合梁的塑性分析

第四章 组合梁截面的弹性分析
4-1 概述
4-2 组合梁的换算截面
4-3 组合梁的法向应力分析
4-4 组合梁的剪应力分析
4-5 温差应力及混凝土收缩应力分析
4-6 组合梁考虑叠合缝相对滑移的弹性分析(基本原理及内力计算实例)
4-7 组合梁考虑叠合缝相对滑移的弹性分析(位移部分)

第五章 组合梁截面的塑性分析
5-1 概述
5 2 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
5-3 组合梁竖向抗剪承载力计算
5-4 负弯矩区段组合梁钢部件的稳定分析-
5-5 正弯矩作用下组合截面的弯曲变形分析
5 6 负弯矩作用下组合截面的弯曲变形分析

第六章 抗剪连接件设计
6-1 抗剪连接件的形式
6-2 抗剪连接件的试件与试验
6-3 抗剪连接件的静力工作性能
6-4 抗剪连接件的动力工作性能
6-5 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6-6 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弹性设计法
6-7 组合梁抗剪连接件的塑性设计法
6-8 抗剪连接件的构造要求
6-9 抗剪连接程度对组合梁工作性态的影响
6-10 部分抗剪连接的组合梁设计

第七章 混凝土翼板与板托的界面受剪设计
7-1 概论
7-2 混凝土界面受剪的破坏机理及其强度
7-3 混凝土界面抗剪强度及界面抗剪承载力的设计表达式
7-4 混凝土翼板及板托的横向钢筋设计
7-5 板托的构造

第八章 组合梁的挠度及裂缝宽度验算
8-1 一般规定
8-2 组合梁的截面刚度
8-3 关于组合梁截面刚度折减系数的分析与建议
8-4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翼板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

第九章 组合楼盖设计与例题
9-1 组合楼盖的组成
9-2 组合楼盖的梁格布置
9-3 板和梁的构造考虑
9-4 设计例题
附表1 热轧普通工字钢的尺寸、截面面积、理论重量及截面特性
附表2 经供需双方协议,可供应的普通工字钢
附表3 钢筋的计算截面面积及理论重量
附表4 每米板宽内的钢筋截面面积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要点解析》 本书聚焦于钢混凝土组合梁这一承重结构体系,系统阐述其设计理念、构造特点、性能分析及应用实践,旨在为结构工程师、研究生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的设计指导。组合梁作为一种融合了钢材与混凝土各自优势的新型结构形式,因其高强度、高刚度、优良的抗震性能以及良好的经济性,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剖析组合梁的精髓,帮助读者掌握其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第一章 组合梁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 本章将首先界定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核心概念,清晰说明其构成要素——钢梁和混凝土楼板之间如何通过剪力连接件有效协同工作。我们将详细介绍组合梁的工作机理,解析在不同荷载作用下,钢材与混凝土如何共同承担荷载,实现应力与变形的优化分配。随后,我们将追溯组合梁技术的发展轨迹,从早期简单的钢梁与混凝土板的结合,到如今日益精密的组合梁形式,探讨其技术演进的驱动因素,包括材料科学的进步、分析计算方法的革新以及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梳理发展历程,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组合梁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组合梁的构造形式与连接节点设计 组合梁的设计高度依赖于其构造形式以及钢梁与混凝土楼板之间的连接方式。本章将分类介绍目前工程实践中常见的几种组合梁构造形式,例如:端部连接组合梁、全长度连接组合梁、以及带有翼缘连接的组合梁等。每种形式都将配以详细的构造图示,并深入分析其各自的适用范围、力学性能特点以及设计上的注意事项。 连接节点的设计是保证组合梁整体受力性能的关键。本章将重点阐述各类剪力连接件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包括: 栓钉(Stud Shear Connectors): 这是最常用的剪力连接件。我们将详细介绍栓钉的选用原则、尺寸确定、布置方式(包括线性布置、锯齿形布置等),以及其在承载力、延性、疲劳性能等方面的设计考量。同时,将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栓钉设计的规范要求。 剪力键(Shear Keys): 针对某些特殊构造或荷载条件,剪力键也可能被采用。本章将介绍剪力键的基本构造、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其与混凝土和钢梁的接触形式。 其他连接形式: 简要介绍其他一些非主流但具有特定应用价值的连接形式,并分析其优缺点。 在节点设计部分,我们将强调连接件的强度、延性、以及在不同工作阶段(如施工阶段、使用阶段)的受力状态。同时,会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指出连接节点设计中常见的误区和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第三章 组合梁的力学性能分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组合梁的力学性能,为理解其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横截面特性: 详细讲解如何计算组合梁的等效横截面惯性矩和截面模量。我们将分析钢梁翼缘、腹板与混凝土楼板的有效协同面积,以及在正负弯矩区,混凝土楼板受力状态(受压或受拉)对有效协同面积的影响。此外,还将介绍考虑混凝土开裂和钢材屈服等非线性因素后,横截面特性的变化。 抗弯承载能力: 重点阐述组合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我们将分析钢梁翼缘、腹板以及混凝土楼板在极限状态下的应力分布,以及通过剪力连接件传递的剪力对承载能力的影响。将介绍基于不同规范(如AISC、Eurocode等)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抗剪承载能力: 分析组合梁在承受竖向荷载时,剪力在钢梁腹板和混凝土楼板之间传递的机制。重点讲解剪力连接件的抗剪承载能力计算,以及钢梁腹板和混凝土楼板自身的抗剪能力。 刚度分析与挠度计算: 探讨组合梁的整体刚度,并详细介绍其挠度计算方法。我们将分析组合梁在瞬时荷载和长期荷载作用下的不同挠度响应,包括瞬时挠度、蠕变挠度以及收缩挠度。 延性与抗震性能: 组合梁的延性是其优良抗震性能的关键。本章将深入分析组合梁的延性机理,包括钢梁的塑性屈服、混凝土的延性破坏模式等。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设计构造细节来提高组合梁的延性,以及组合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 第四章 组合梁的设计规范与计算流程 本章将梳理国内外主要的设计规范中关于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的相关规定,重点介绍其核心设计理念、计算参数取值、安全系数设定等。我们将选取一两个代表性的规范(如中国的《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美国的AISC 360及相关组合梁设计指南,或欧洲的Eurocode 4等),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系统阐述组合梁的典型设计计算流程。这包括: 1. 荷载组合与荷载效应: 确定设计荷载,并进行荷载组合,计算相应的弯矩、剪力、轴力等荷载效应。 2. 初步选型: 根据结构跨度、荷载大小、使用要求等,初步选择合适的组合梁截面形式和材料。 3. 抗弯承载能力验算: 根据计算得到的弯矩设计值,验算组合梁的抗弯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要求。 4. 抗剪承载能力验算: 验算剪力连接件和钢梁腹板的抗剪承载能力。 5. 刚度验算(挠度控制): 计算组合梁的挠度,并与规范允许值进行比较,确保其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6. 其他验算: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疲劳验算、连接节点强度验算、局部稳定性验算等。 7. 施工阶段设计: 考虑组合梁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时,钢梁单独承受荷载的情况,进行施工阶段的验算。 本章将通过实例演示,清晰展示计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掌握实际的设计应用。 第五章 组合梁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即使是最优秀的设计,也离不开精良的施工。本章将关注组合梁的施工技术,为保证工程质量提供指导。 材料准备与加工: 介绍组合梁所需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选用标准、加工要求,包括钢梁的焊接、防腐处理,以及混凝土的配制、运输和浇筑。 钢梁安装: 详细阐述钢梁的吊装、定位、临时固定等工艺流程,以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模板搭设与混凝土浇筑: 介绍组合梁楼板模板的搭设要求,特别是如何与钢梁腹板或翼缘进行有效连接,以及混凝土的浇筑顺序、振捣、养护等关键工序。 剪力连接件的安装: 重点讲解栓钉等剪力连接件的焊接或安装工艺,包括焊接质量控制、连接强度检验等。 施工顺序与受力分析: 强调不同施工阶段组合梁的受力特点,以及施工顺序对组合梁整体性能的影响。 质量控制与检验: 介绍组合梁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各项质量检验,包括材料检验、尺寸检验、焊接检验、混凝土强度检验、连接件强度检验等,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第六章 组合梁在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本章将通过丰富的工程案例,展示组合梁在不同类型建筑结构中的成功应用,例如: 高层及超高层建筑: 组合梁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楼盖结构中,因其轻质高强的特点而备受青睐。 大跨度桥梁: 组合梁作为桥梁主梁或桥面板的应用,展示其在大跨度荷载下的优异性能。 工业厂房与仓库: 在重型工业厂房中,组合梁能够有效承受设备荷载和物料堆积荷载。 其他特殊结构: 如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组合梁在实际工程中的优势和表现。 最后,本章将展望组合梁技术的发展前景,探讨其在智能化设计、新型材料应用(如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连接件)、BIM技术集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潜在突破。我们将指出组合梁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鼓励读者关注并参与到这一充满活力的结构领域中。 本书力求内容严谨、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并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技术,为设计更安全、更经济、更高效的结构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坦白说,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很多示意图都是黑白的线条图,虽然能看清楚结构关系,但缺乏现代工程书籍中那种色彩分明的荷载分布图、应力云图或者参数变化曲线图。这使得阅读体验在某些复杂的受力分析部分稍显枯燥。例如,在讨论剪切连接件的优化配置时,如果能配上几张不同配置下界面应力分布的彩色对比图,相信读者能更快地领悟作者的意图。此外,书中引用的规范版本似乎更新得不够及时,这对于结构设计领域来说是个不小的隐患,因为规范的迭代往往意味着设计理念和安全等级的变化。我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去查阅最新的国家标准,对比书中论述的差异,这无疑增加了学习的摩擦成本。整体来看,内容质量值得肯定,但在“呈现方式”和“时效性”上,这本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显得有些“老派”了。

评分

我花了大量时间研读了其中关于界面剪力滞后效应的章节,说实话,这部分内容写得相当精彩,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将复杂的应力传递过程图形化和公式化得非常到位。作者似乎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都有所涉猎,引用了不少经典文献,使得整个章节的学术深度非常高。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深奥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截面设计中时,发现操作性上存在一些障碍。书中给出的算例都是理想化的简化情况,比如恒载为主的简单简支梁,对于实际工程中常见的活载分布不均、预应力作用下的复杂荷载组合,书中没有给出足够多的、手把手的计算实例来指导读者如何一步步应用这些高深理论。总而言之,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能拓宽你的知识边界,让你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去审视组合梁的设计,但如果你期待它能像一本工具书那样,直接告诉你“遇到这种情况,查表取值或套用哪个公式”,那可能会让你略感失望。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才能完全消化其内容。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位技艺精湛但脾气有点古怪的老匠人,他把所有秘诀都倾囊相授了,但前提是你得能听懂他那套独特的“行话”。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了特定的专业术语和缩写,虽然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是常识,但对于刚从普通土木工程转向结构设计的朋友来说,可能需要经常停下来查阅术语表或者借助其他词典。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书中关于“极限状态设计”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权重分配似乎有些失衡。理论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如挠度、裂缝控制)对组合梁的长期性能至关重要,但书中绝大部分篇幅都倾斜于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对于长期变形和耐久性方面的探讨,深度明显不足。这使得这本书在指导我们设计出既安全又好用的结构方面,显得不够全面。它更像是一个专注于“不倒塌”的设计指南,而不是一个“兼顾长期性能”的综合性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那种略带陈旧的米黄色纸张,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厚重感。我翻开前言,作者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结构力学和材料性能的深刻理解。不过,我发现书中对实际施工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钢筋保护层的偏差控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振捣密实度要求等,着墨不多,更侧重于理论推导和规范条文的解读。如果你是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学生,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让你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但如果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你可能会觉得它在解决“怎么办”的具体工程难题上稍显不足。它更像是一本理论教科书,而非一本实战手册。比如,书中详细讲解了组合梁的受力模型和强度验算,公式推导清晰流畅,但对于如何应对温度应力、如何处理不同材料之间的界面粘结失效风险,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案例比较少,更多的是概念性的阐述。对于想快速上手解决实际项目的设计师来说,可能还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工程实践的书籍来作为补充。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本书在讲述组合梁的受弯刚度计算时,引入了一种非常精细化的计算方法,它试图精确模拟混凝土的开裂对整体刚度的影响。这种对精度的追求是令人钦佩的,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然而,在实际工程审批和施工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的是一个既能满足规范要求又易于快速评估的设计方案。这本书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疲劳验算的推导,其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常规桥梁或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所需的精度要求,更像是为特殊研究项目服务的。这意味着,对于一个普通的结构设计人员来说,书中很多极其详尽的推导过程,虽然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在实际工作流程中可能因为过于耗时而被简化或跳过。所以,这本书更适合于那些需要进行前沿研究或者处理极端荷载工况的专业人士,而对于日常的、标准化的结构设计任务而言,其深度可能反而成了一种负担,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筛选信息和抓住重点的能力。

评分

好!

评分

书是正版的,以前没买到这种书,京东有买,想不到。

评分

内容很实在,价格到位~~

评分

建筑结构优秀设计图集9建筑结构优秀设计图集9

评分

之前看过朱老师写的一本无梁楼盖的书,也是很经典。这本也是一样。小开本,简单的封面,内容朴实,却都是精华。

评分

还可以的,有的长进还可以的,有的长进

评分

好!

评分

内容很实在,价格到位~~

评分

书便宜 是正品的 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