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区域范围,从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节点、线路、网络三方面切入,在对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实力、交通网络及空间可达性、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趋势,深入剖析了高速交通建设与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的耦合机理,进而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提出了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网络化重构的模式和建议。 孟德友 著 孟德友,1982年生,河南周口人。201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方面的研究。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10余项。近年来,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前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快速发展,城市与城市间、城市与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日益增强,城市群、都市圈或都市连绵带等功能区域渐次发育,尤其是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将进一步重塑区域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快的地区,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双重作用下,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空间相互作用日益深化,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空间组织不断演化,城市与区域的联系形式也逐步突破中心地体系的等级联系向网络化的交互联系转变,城市间的横向联系不断增强,空间组织的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空间结构形态也呈现由“点-轴”式向多中心、网络化演进的趋势。 本书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的区域范围,以县域和地级市辖区为基本研究单元,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国城市发展脉络的新视角。过去,我总觉得城市之间的联系是静态的、固定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交通,尤其是高速交通的飞速发展,才是重塑区域空间格局的隐形巨手。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生动地描绘了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设施如何打破地理空间的束缚,将曾经遥远的城市拉近,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改变了人们的通勤模式和生活半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同城化”现象的深入剖析印象深刻,它不再仅仅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改变,体现在人口流动、产业转移、资源配置等各个方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当我们谈论城市发展时,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交通网络。它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著作,对于城市规划师、经济学者、甚至普通市民来说,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它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扎实的实证研究,将复杂的理论问题变得清晰易懂,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高速交通如何深刻影响着我们身处的区域空间,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视角——从“连接”的角度。作者并没有直接去分析某个城市的经济数据,而是着眼于高速交通如何构建起城市之间的“连接网络”,以及这种网络的变化如何反过来驱动着区域空间结构的重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交通节点”的讨论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点,更是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重要汇聚和扩散中心,对区域经济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书中对不同交通方式(如高铁、航空)在连接不同层级城市所起作用的细致区分,让我对中国庞大而复杂的交通系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交通技术介绍,而是一本深刻探讨“交通如何塑造经济地理”的著作,为理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市群建设等重大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区域空间结构”这个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概念化的层面。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直观和具象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高速交通发展如何切实地改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作者通过大量的地图、图表和案例分析,将复杂的空间演变过程可视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随着交通网络的扩张,原有的城市边界变得模糊,新的经济走廊开始形成,一些边缘地区也开始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中心- periferia”模型在高速交通时代的新解读,它不再是单一的中心辐射,而是呈现出多中心、网络化的格局。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一个区域的发展潜力,不能仅仅看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更要关注其在整体交通网络中的连接度和通达性。它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空间思维”的优秀读物,让我们能够跳出传统的地理视角,去理解更深层次的区域发展逻辑。
评分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之中,而高速交通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如今,中国区域空间结构如何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延伸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对不同类型的高速交通(如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区分和论述,让我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并非所有交通发展都能带来同质化的空间重塑。某些区域可能因高铁的接入而迎来产业升级的契机,而另一些区域则可能受益于高速公路的普及,实现物流网络的优化。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节点城市”和“腹地拓展”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它揭示了交通枢纽地位如何塑造城市影响力,并进一步影响周边区域的经济活力。这本书不回避问题,也探讨了高速交通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区域发展失衡、环境压力加剧等,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全面,也引发了我对未来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深入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解读方式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关于“交通”的故事,更是在描绘一幅关于“人”和“空间”的动态画卷。作者将抽象的空间理论与具体的交通发展案例相结合,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高速交通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感知距离的方式,以及这种感知变化又如何驱动着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通勤经济圈”和“旅游经济带”的章节,它们让我看到了高速交通如何从微观层面影响着个人的日常生活,例如选择在哪个城市工作,周末去哪里度假,以及这些微小的个人选择汇聚起来,最终如何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书中引用的许多生动的生活场景和个人故事,让原本可能沉闷的学术话题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加感同身受。它提醒我们,每一个宏观的空间结构演变,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个体选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高速交通正是连接这些个体与宏观变化的桥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