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1992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 年台湾丽文文化公司出了增订版。今再作若干修订,编入“周裕锴禅学书系”。全书分九章,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禅宗史与诗歌史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述了禅宗对于诗歌的渗透,禅宗的世界观、思维形式等对诗人的人生哲学、思维形式,对诗歌的风格、流派以及语言文字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周裕锴,1954年生,成都华阳人。文学博士,四川大学文新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任中国苏轼学会会长,韩国东方学会、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中国诗学》、人大复印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等刊编委。日本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台湾东华大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著有《中国禅宗与诗歌》《宋代诗学通论》《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文字禅与宋代诗学》《禅宗语言》《法眼与诗心》《宋僧惠洪行履著述编年总案》《语言的张力》等书,为《苏轼全集校注》三位主编之一。
前言
第一章 禅学的诗意
一、 拈花微笑与面壁九年
二、 渐修与顿悟
三、 平常心是道
四、 离经慢教与呵佛骂祖
五、 公案语录与棒喝机锋
六、 看话禅与默照禅
第二章 习诗的禅僧
一、 偈颂的流变
二、 宗门第一书
三、 诗僧与僧诗
四、 蔬笋气或酸馅气
五、 文字禅与儒者禅
第三章 习禅的诗人
一、 维摩诘居士
二、 广大教化主
三、 贾岛时代
四、 半山与东坡
五、 诗到江西别是禅
六、 心学与狂禅
第四章 空灵的意境追求
一、 三境通禅寂
二、 思与境偕
三、 韵味与冲淡
四、 《诗格》《诗式》与《诗品》
五、 兴趣说与神韵说
第五章 机智的语言选择
一、 苦吟者的困惑
二、 句中有眼
三、 打诨通禅
四、 不犯正位,切忌死语
五、 翻着袜与翻案法
六、 活参与活法
第六章 自由的性灵抒发
一、 天然本色
二、 冲口出常言
三、 诚斋活法诗
四、 童心说与性灵说
五、 随园的神通
第七章 以禅入诗的意义
一、 题材的山林化
二、 语言的通俗化
三、 意向的哲理化
四、 趣味的平淡化
第八章 以禅喻诗概说
一、 以禅品诗
二、 以禅拟诗
三、 以禅参诗
四、 以禅论诗
第九章 诗禅相通的内在机制
一、 价值取向的非功利性
二、 思维方式的非分析性
三、 语言表达的非逻辑性
四、 肯定和表现主观心性
结 语
后 记
重版说明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跨学科视野,这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文学史”或“宗教学”的范畴。作者似乎融汇了美学、心理学,甚至还隐约触及了中国古代的声律学知识,来构建他关于禅宗如何影响诗歌格律和意境的理论体系。读到探讨“寂静美学”的那一章时,我茅塞顿开。作者将禅宗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追求,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言外之意”的推崇进行了精妙的互证,他论证了禅宗对唐宋诗歌的审美取向,究竟是如何从“写实”转向“写心”的根本性转变。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文本分析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思辨价值。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是什么”,更是在深度剖析“为什么会这样”,引导读者思考文化基因是如何在不同艺术门类中流淌和重塑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绝不是一本只适合象牙塔内的学者的工具书。作者在引用大量一手文献资料佐证观点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对读者友好的姿态,没有过度使用拗口的学术术语,即使有,也会立刻给予清晰的注释或解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末的处理方式,他并没有简单地做个总结,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引导读者去探索禅宗思想在当代艺术,比如现代音乐或影像中的可能性。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自信和前瞻性的眼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文化基石,同时鼓励读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和探索。它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带来新体悟的案头经典,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读物之一。
评分从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对于提升个人的审美修养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尝试带着书中提及的“空观”去重读了几本我珍藏的宋词,原本觉得沉郁或伤感的词句,在经过禅宗视角的过滤后,似乎多了一种超脱的宁静感,少了一丝世俗的羁绊。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些具体的禅修体悟与诗歌创作的对应练习,虽然我没有完全按照去进行,但仅仅是阅读这些描述,就对如何“在日常中发现诗意”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不是让你变得“玄乎”,而是让你变得更“清醒”地看待世界。它教会了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信息流中,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具有永恒价值的瞬间,并将它们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它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缓慢而有益的自我雕琢过程。
评分当我开始真正深入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细腻且富有层次感,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他采取了一种非常文学化的笔触,将复杂的禅宗公案和高深的哲学思辨,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诗歌作品的解读之中。例如,在分析某位唐代诗僧的作品时,作者并未直接堆砌晦涩的术语,而是从诗中的一个意象——比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入手,层层剥开其背后蕴含的“空”与“有”的辩证关系,读来酣畅淋漓,豁然开朗。这种由表及里的引导,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禅宗思想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感受到那种“顿悟”的魅力。而且,作者对诗歌文本的文本细读功力令人叹服,他对韵脚、对仗、甚至于句读停顿的考量,都体现出极高的敏感度,让人重新审视那些过去以为自己已经熟读的经典篇章。这感觉就像是有人用一把精巧的钥匙,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厚实的纸张触感温润,封面采用的暗金色调与烫印的书名“中国禅宗与诗歌”相互映衬,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古朴的气韵。初次翻开,便被那排版深深吸引,留白恰到好处,仿佛每一行文字之间都呼吸着一种禅意的空间感。那种精心雕琢的细节,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也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仪式。我特别留意了书中的插图部分,那些并非简单的配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中国传统水墨画或书法摹本,它们与文字的意境高度契合,仿佛在无声地阐述着禅宗思想在文人心灵中的具体投射。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画作的笔触和墨韵,感觉自己正在跨越时空,与那些古代的诗人和僧侣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整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和文化底蕴的重量。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即便是作为案头陈设,也彰显出主人不凡的品味与学识深度。
评分很好的书很喜欢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评分很好的书很喜欢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非常好
评分非常好
评分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很好很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