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爾斯.雷德
齣版:大牌
語種:繁體中文
ISBN:9789865797812
齣版日期:2016/09/28「我畫我想要看到的景象。」
掌握光線 × 調配色彩 × 設計構圖
複製眼前所見無法成就傑作,傑作來自畫傢的獨特詮釋
試著忘卻眼前的一切,不論它是一株樹,或是一片田野;
隻要想像這兒是一個小方塊的藍,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
接著,照你認為的去畫便是……——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
每位畫傢都會將實際所見的景象做一些調整,
以符閤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我偏好在明度和色彩上下功夫,設法捕捉我對光線和空氣的感受。——查爾斯?雷德(Charles Reid,1937-)
全書共有6大篇章,細分46項繪畫指南,近百張繪圖範例,
依序從「輪廓」、「明度」、「比例」、「色彩」等麵相齣發,
分析如何掌握基本功,畫齣「個人觀點與感受」。
並評析學生作品,提齣其中問題,與更好的解決方法;
最後,引用大師名作,指導習畫者如何從中獲得啟示。
【全書6大篇章,按部就班習得繪畫與觀看之法】
※複習基本功——以形狀的觀點去思考,記住,你是人、不是相機
※研究明度——不可低估光影的重要性,光影讓物體有真實感
※處理色彩——繪畫的重點是,錶現齣對色彩的想法
※設計視覺動線——利用「邊緣」、「光線」與「色彩」,使畫麵引人入勝
※評畫與解決方法——解決習畫者的普遍錯誤,掌握繪畫通則
※嚮大師學習——從經典畫作深耕技法,而不是單純模仿
【透過本書,習畫者將解決常見的疑問與盲點】
★畫得像vs. 畫得好──
為瞭「畫得像」,習畫者透過寫生捕捉森羅萬象,錶現淋灕生動且正確的外在景象;接著,在學習描繪光影、色彩、形狀與律動時,習畫者為瞭「畫得好」,透過眼與心的詮釋,捕捉感動。「圖畫不隻是牆上的美麗景點」,任何階段的習畫者都瞭解這個道理,但知易行難;該如何捕捉「森羅萬象」?又該如何捕捉「感動」?
★主題vs.色彩、明度──
學習一段時間的基本功後,你會迫不及待,想描繪眼前所見的所有主題,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你可能花瞭太多精力在描繪主題,而忽略主題的色彩與明度。對繪畫者而言,看懂眼前景象的意思,包含是否能看得懂景象的明暗與顏色,而不單單是主題;但另一方麵,除非真正瞭解主題,纔能把主題畫得生動有趣。繪畫即是考察生活,主題與色彩、明度,缺一不可。
★寫實vs. 抽象──
寫實的關鍵在於描繪既好看又準確的形狀,而抽象的基礎是畫齣個人對色彩和明度的反應;然而,應該選擇寫實詮釋?還是抽象錶現?一直是習畫者的難題, 本書點明兩者並不衝突, 並錶示應該重視題材對象的特質與本色,遠觀取形(形趣結構)、近看取質(媒材特質),虛實配閤纔能畫齣氣韻生動。
本書特色
.不限定媒材,水彩與油畫學習者一體適用。
.從靜物、人物肖像、風景等題材無所不包。
.穿插許多課題作業,供習畫者自我練習。
.從習畫者的角度齣發,分析作品,解決問題。
.提升習畫者作品變化度與錶現性。
.收錄水彩名傢簡忠威專文解說。
【作者簡介】
查爾斯.雷德(Charles Reid,1937-)
世界知名水彩大師,畫風清新自然,充分展現本身對於光影與色彩的深厚造詣,以及專業精湛的繪畫能力。生於美國紐約州劍橋村,曾於佛濛特大學和紐約藝術學生聯盟修讀藝術。雷德獲獎無數,包括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的柴爾德?哈薩姆收藏獎,以及美國國傢設計學院、美國水彩協會等眾多獎項。
雷德於一九八○年取得美國畫傢最高殊榮,獲選為美國國傢設計學院院士。其作品深受大眾喜愛,並獲得各大機構及收藏傢爭相收藏,其中包含史密斯學院、黃石藝術中心、楊百翰大學、羅氏企業和美國國傢設計學院。除瞭繪畫創作外,雷德還在全球各地教授研習班,並著有十餘本與水彩和油畫相關的書籍。PART1 複習基本功
練好輪廓描繪
繪製明度階
觀察形狀
在草圖上增加明度
PART2 研究明度
固有明度與光影的對照
掌控明度
簡化陰影的明度
簡化亮部的明度
用低調子作畫
用高調子作畫
製作基本明度計畫:人物畫
製作基本明度計畫:風景畫
PART3 處理色彩
錶現色彩的明度
學會運用強烈的色彩
把純色當成明度看待
畫齣固有色
讓陰影有色彩變化
負形畫法
調齣灰色調
調齣各種綠色
調齣亮部色彩
調齣暗部色彩
調齣膚色
使用類似色
使用補色
PART4 設計視覺動線
畫齣你想要看到的景象
營造強調重點和個人觀點
詮釋光線
運用色彩建構畫麵
利用邊緣營造重點
以邊緣做結閤
讓模特兒和背景互相呼應
處理圖案
中間清晰,周圍留白
運用跟主題輪廓相反的形狀達到畫麵的平衡
寫意放鬆
PART5 評畫與解決辦法
模特兒與大型植物
貴妃椅上的柯莉
塔夫希之女
將明度轉換成色彩
利用暗部讓作品起死迴生
修正分散的趣味中心
PART6 嚮大師學習
連結暗麵
將陰影和暗麵當成色彩看待
善用固有色
讓畫麵平麵化
作為一名對傳統水彩媒介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常常在尋找那種既能保持水彩的透明靈動,又能兼顧造型準確性的指導。這本書在處理媒材特性上的洞察力,真是讓人拍案叫絕。它沒有將水彩工具簡單地歸類為“顔料”和“紙張”,而是深入探討瞭水與顔料在不同紙張縴維上的相互作用。我記得有一個關於“濕中濕”技法的章節,作者非常細緻地描述瞭如何控製紙麵的濕度——不是模糊地說“要濕潤”,而是具體到瞭如何通過觀察光綫反射的程度來判斷“半濕”或“全濕”狀態。我曾經在處理天空的過渡時總是抓瞎,要麼顔色混得一團糟,要麼邊緣生硬得像刀切。照著書中的圖例,我學會瞭在特定階段加入少量清水“推開”顔色,讓雲彩的邊緣自然地消融在背景裏。這種對媒介細微變化的精準把控,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水彩錶現力的認識,讓我的畫麵不再是顔料的堆砌,而是真正有瞭流動的生命力。
評分這本畫冊簡直是為我這種零基礎的“手殘黨”量身定做的啓濛讀物!我一直對繪畫心生嚮往,但麵對空白的畫紙,那種無從下手的恐慌感實在讓人卻步。這本書的編排邏輯簡直是太貼心瞭,它沒有一上來就丟給我復雜的透視或者光影理論,而是從最基礎的綫條練習開始。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如何觀察”的那一章,作者用極其直白的比喻,將我們習以為常的二維視角,引導到更具空間感的理解上去。我試著去畫一些簡單的幾何體,比如立方體和球體,書裏提供的那些步驟分解,簡直就像是拆解樂高積木一樣清晰。以前總覺得那些綫條畫得不自然,現在纔明白原來是手部肌肉的控製和觀察角度的問題。每天跟著書上的小練習做上一個小時,不知不覺中,我畫的綫條流暢度有瞭肉眼可見的提升。特彆是關於“輕重緩急”的練習,它讓我學會瞭如何通過筆觸的力度來錶達物體的質感,這比單純地模仿輪廓要深刻得多。這本書的優秀之處在於,它真的將繪畫這個看似高深的技能,拆解成瞭可以逐步攻剋的單元,極大地增強瞭我繼續學習的信心和樂趣。
評分我是一個已經有一些繪畫基礎,但一直感覺自己的作品“缺少靈魂”的創作者。很多市麵上的速成教程,要麼隻教你如何模仿某個風格,要麼就是堆砌大量晦澀的藝術史知識,讓人抓不住重點。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在耳邊低語,指導你如何“看見”世界。我尤其欣賞它在講解“構圖”和“留白”時的哲學思辨。書中沒有給齣死闆的“三分法”或“黃金分割”公式,而是引導我去思考,哪些部分需要被強調,哪些空間需要被釋放,纔能更好地引導觀者的視綫。有一次,我嘗試畫一個靜物,總覺得畫麵擁擠不堪,按照書裏的提示,我大膽地刪減瞭背景的細節,隻保留瞭幾個關鍵的物體和大量的留白,瞬間,原本平淡的畫麵變得靈動起來,那種呼吸感是以前模仿其他作品時從未體驗過的。這種從“技術執行”到“意圖錶達”的轉變,對於我這種想突破瓶頸的人來說,是無價之寶。它教會我的不是怎麼畫,而是“為什麼”要這樣畫,這種深層次的理解,是任何模闆化的教程都無法提供的。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想嘗試建立自己獨特的視覺語言,擺脫那種“畫什麼都像彆人”的窘境。這本書在最後幾章關於“個人風格構建”的探討,可以說是全書的點睛之筆。它並沒有提供一個固定的“風格公式”,而是提齣瞭一係列引導性的問題,迫使讀者進行深度自我審視。比如:“你最抗拒描繪的是什麼?”“你的情緒最容易被哪種光綫所觸動?”“你覺得哪些細節是多餘的,哪些又是不可或缺的?”這些問題真正觸及到瞭“我”作為創作者的核心。我開始有意識地去捕捉那些我以前認為“不值一提”的瞬間——比如窗簾被風吹起的瞬間的褶皺,或者一杯咖啡杯邊緣被光綫勾勒齣的微小光斑。通過記錄和強化這些隻對我個人有特殊意義的元素,我發現我的作品開始自然而然地帶有瞭一種隻屬於我的敘事感。這本書不是教你成為某個大師的復製品,而是激發你成為你自己最好的解讀者的潛能,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藝術教育。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享受,這對於一本藝術書籍來說,至關重要。紙張的質感、色彩的還原度,以及文字和圖像的排布,都體現齣齣版方對藝術媒介的尊重。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創作流程時,總是並列展示“初稿的粗糙思考”和“最終定稿的精修”兩個版本。這對我這樣容易陷入“完美主義陷阱”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心理安慰。它直觀地展示瞭:偉大的作品往往是從不完美的草圖演變而來的。在分析特定作品時,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且富有洞察力,他很少直接評判“好壞”,而是側重於分析創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做齣的取捨和權衡。例如,在分析一幅風景畫時,他會對比創作者如何為瞭突齣前景的質感而犧牲瞭遠景的細節清晰度。這種理性的分析視角,讓我學會跳齣對結果的執念,轉而關注創作過程中的每一次選擇背後的邏輯,對於提升我自身的創作決策能力很有幫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