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查爾斯.雷德
出版:大牌
语种:繁體中文
ISBN:9789865797812
出版日期:2016/09/28「我畫我想要看到的景象。」
掌握光線 × 調配色彩 × 設計構圖
複製眼前所見無法成就傑作,傑作來自畫家的獨特詮釋
試著忘卻眼前的一切,不論它是一株樹,或是一片田野;
只要想像這兒是一個小方塊的藍,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
接著,照你認為的去畫便是……——莫內(Claude Monet,1840-1926)
每位畫家都會將實際所見的景象做一些調整,
以符合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我偏好在明度和色彩上下功夫,設法捕捉我對光線和空氣的感受。——查爾斯?雷德(Charles Reid,1937-)
全書共有6大篇章,細分46項繪畫指南,近百張繪圖範例,
依序從「輪廓」、「明度」、「比例」、「色彩」等面相出發,
分析如何掌握基本功,畫出「個人觀點與感受」。
並評析學生作品,提出其中問題,與更好的解決方法;
最後,引用大師名作,指導習畫者如何從中獲得啟示。
【全書6大篇章,按部就班習得繪畫與觀看之法】
※複習基本功——以形狀的觀點去思考,記住,你是人、不是相機
※研究明度——不可低估光影的重要性,光影讓物體有真實感
※處理色彩——繪畫的重點是,表現出對色彩的想法
※設計視覺動線——利用「邊緣」、「光線」與「色彩」,使畫面引人入勝
※評畫與解決方法——解決習畫者的普遍錯誤,掌握繪畫通則
※向大師學習——從經典畫作深耕技法,而不是單純模仿
【透過本書,習畫者將解決常見的疑問與盲點】
★畫得像vs. 畫得好──
為了「畫得像」,習畫者透過寫生捕捉森羅萬象,表現淋漓生動且正確的外在景象;接著,在學習描繪光影、色彩、形狀與律動時,習畫者為了「畫得好」,透過眼與心的詮釋,捕捉感動。「圖畫不只是牆上的美麗景點」,任何階段的習畫者都了解這個道理,但知易行難;該如何捕捉「森羅萬象」?又該如何捕捉「感動」?
★主題vs.色彩、明度──
學習一段時間的基本功後,你會迫不及待,想描繪眼前所見的所有主題,卻總是不得其門而入,你可能花了太多精力在描繪主題,而忽略主題的色彩與明度。對繪畫者而言,看懂眼前景象的意思,包含是否能看得懂景象的明暗與顏色,而不單單是主題;但另一方面,除非真正了解主題,才能把主題畫得生動有趣。繪畫即是考察生活,主題與色彩、明度,缺一不可。
★寫實vs. 抽象──
寫實的關鍵在於描繪既好看又準確的形狀,而抽象的基礎是畫出個人對色彩和明度的反應;然而,應該選擇寫實詮釋?還是抽象表現?一直是習畫者的難題, 本書點明兩者並不衝突, 並表示應該重視題材對象的特質與本色,遠觀取形(形趣結構)、近看取質(媒材特質),虛實配合才能畫出氣韻生動。
本書特色
.不限定媒材,水彩與油畫學習者一體適用。
.從靜物、人物肖像、風景等題材無所不包。
.穿插許多課題作業,供習畫者自我練習。
.從習畫者的角度出發,分析作品,解決問題。
.提升習畫者作品變化度與表現性。
.收錄水彩名家簡忠威專文解說。
【作者簡介】
查爾斯.雷德(Charles Reid,1937-)
世界知名水彩大師,畫風清新自然,充分展現本身對於光影與色彩的深厚造詣,以及專業精湛的繪畫能力。生於美國紐約州劍橋村,曾於佛蒙特大學和紐約藝術學生聯盟修讀藝術。雷德獲獎無數,包括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的柴爾德?哈薩姆收藏獎,以及美國國家設計學院、美國水彩協會等眾多獎項。
雷德於一九八○年取得美國畫家最高殊榮,獲選為美國國家設計學院院士。其作品深受大眾喜愛,並獲得各大機構及收藏家爭相收藏,其中包含史密斯學院、黃石藝術中心、楊百翰大學、羅氏企業和美國國家設計學院。除了繪畫創作外,雷德還在全球各地教授研習班,並著有十餘本與水彩和油畫相關的書籍。PART1 複習基本功
練好輪廓描繪
繪製明度階
觀察形狀
在草圖上增加明度
PART2 研究明度
固有明度與光影的對照
掌控明度
簡化陰影的明度
簡化亮部的明度
用低調子作畫
用高調子作畫
製作基本明度計畫:人物畫
製作基本明度計畫:風景畫
PART3 處理色彩
表現色彩的明度
學會運用強烈的色彩
把純色當成明度看待
畫出固有色
讓陰影有色彩變化
負形畫法
調出灰色調
調出各種綠色
調出亮部色彩
調出暗部色彩
調出膚色
使用類似色
使用補色
PART4 設計視覺動線
畫出你想要看到的景象
營造強調重點和個人觀點
詮釋光線
運用色彩建構畫面
利用邊緣營造重點
以邊緣做結合
讓模特兒和背景互相呼應
處理圖案
中間清晰,周圍留白
運用跟主題輪廓相反的形狀達到畫面的平衡
寫意放鬆
PART5 評畫與解決辦法
模特兒與大型植物
貴妃椅上的柯莉
塔夫希之女
將明度轉換成色彩
利用暗部讓作品起死回生
修正分散的趣味中心
PART6 向大師學習
連結暗面
將陰影和暗面當成色彩看待
善用固有色
讓畫面平面化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这对于一本艺术书籍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色彩的还原度,以及文字和图像的排布,都体现出出版方对艺术媒介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创作流程时,总是并列展示“初稿的粗糙思考”和“最终定稿的精修”两个版本。这对我这样容易陷入“完美主义陷阱”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安慰。它直观地展示了:伟大的作品往往是从不完美的草图演变而来的。在分析特定作品时,作者的笔触非常克制且富有洞察力,他很少直接评判“好坏”,而是侧重于分析创作者在特定情境下做出的取舍和权衡。例如,在分析一幅风景画时,他会对比创作者如何为了突出前景的质感而牺牲了远景的细节清晰度。这种理性的分析视角,让我学会跳出对结果的执念,转而关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选择背后的逻辑,对于提升我自身的创作决策能力很有帮助。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想尝试建立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摆脱那种“画什么都像别人”的窘境。这本书在最后几章关于“个人风格构建”的探讨,可以说是全书的点睛之笔。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固定的“风格公式”,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迫使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审视。比如:“你最抗拒描绘的是什么?”“你的情绪最容易被哪种光线所触动?”“你觉得哪些细节是多余的,哪些又是不可或缺的?”这些问题真正触及到了“我”作为创作者的核心。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捕捉那些我以前认为“不值一提”的瞬间——比如窗帘被风吹起的瞬间的褶皱,或者一杯咖啡杯边缘被光线勾勒出的微小光斑。通过记录和强化这些只对我个人有特殊意义的元素,我发现我的作品开始自然而然地带有了一种只属于我的叙事感。这本书不是教你成为某个大师的复制品,而是激发你成为你自己最好的解读者的潜能,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教育。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水彩媒介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常常在寻找那种既能保持水彩的透明灵动,又能兼顾造型准确性的指导。这本书在处理媒材特性上的洞察力,真是让人拍案叫绝。它没有将水彩工具简单地归类为“颜料”和“纸张”,而是深入探讨了水与颜料在不同纸张纤维上的相互作用。我记得有一个关于“湿中湿”技法的章节,作者非常细致地描述了如何控制纸面的湿度——不是模糊地说“要湿润”,而是具体到了如何通过观察光线反射的程度来判断“半湿”或“全湿”状态。我曾经在处理天空的过渡时总是抓瞎,要么颜色混得一团糟,要么边缘生硬得像刀切。照着书中的图例,我学会了在特定阶段加入少量清水“推开”颜色,让云彩的边缘自然地消融在背景里。这种对媒介细微变化的精准把控,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水彩表现力的认识,让我的画面不再是颜料的堆砌,而是真正有了流动的生命力。
评分我是一个已经有一些绘画基础,但一直感觉自己的作品“缺少灵魂”的创作者。很多市面上的速成教程,要么只教你如何模仿某个风格,要么就是堆砌大量晦涩的艺术史知识,让人抓不住重点。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耳边低语,指导你如何“看见”世界。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构图”和“留白”时的哲学思辨。书中没有给出死板的“三分法”或“黄金分割”公式,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哪些部分需要被强调,哪些空间需要被释放,才能更好地引导观者的视线。有一次,我尝试画一个静物,总觉得画面拥挤不堪,按照书里的提示,我大胆地删减了背景的细节,只保留了几个关键的物体和大量的留白,瞬间,原本平淡的画面变得灵动起来,那种呼吸感是以前模仿其他作品时从未体验过的。这种从“技术执行”到“意图表达”的转变,对于我这种想突破瓶颈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画,而是“为什么”要这样画,这种深层次的理解,是任何模板化的教程都无法提供的。
评分这本画册简直是为我这种零基础的“手残党”量身定做的启蒙读物!我一直对绘画心生向往,但面对空白的画纸,那种无从下手的恐慌感实在让人却步。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太贴心了,它没有一上来就丢给我复杂的透视或者光影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线条练习开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如何观察”的那一章,作者用极其直白的比喻,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二维视角,引导到更具空间感的理解上去。我试着去画一些简单的几何体,比如立方体和球体,书里提供的那些步骤分解,简直就像是拆解乐高积木一样清晰。以前总觉得那些线条画得不自然,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手部肌肉的控制和观察角度的问题。每天跟着书上的小练习做上一个小时,不知不觉中,我画的线条流畅度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特别是关于“轻重缓急”的练习,它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笔触的力度来表达物体的质感,这比单纯地模仿轮廓要深刻得多。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在于,它真的将绘画这个看似高深的技能,拆解成了可以逐步攻克的单元,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