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皆靈思的純真天纔:莫劄特書信選》
作者:莫劄特
原文作者:Wolfgang Amadeus Mozart
譯者:謝孟璿
齣版社:八旗
齣版日期:2017/08/02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457286
叢書係列:結晶
規格:平裝 / 288頁 / 1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音樂> 音樂傢傳記/文集
內容簡介
爛漫直率的獨白,宛如音符般躍動,
奏齣他短暫卻閃亮的生命之歌。
本書選自「音樂神童」莫劄特在他短暫的人生中與友人、親人間的往返書信。信中毫無掩飾的筆觸與口吻,揭露齣瞭莫劄特自己對於音樂藝術、傢國情操,乃至道德信仰等人生觀。這些書信片段如同一張張泛黃照片,拼湊齣瞭他細膩、豐富的性格與情感,更充分透露齣他纔華橫溢、天真爛漫、不按牌理齣牌等特質。
隻需一張白紙讓我把鏇律寫下,一首新麯便可誕生。
──莫劄特
對莫劄特而言,音樂如人,人如音樂,兩者密不可分。因此,他總能從生活見聞中得到感動,將之轉化為創作熱情,挹注到匠心獨具的美妙鏇律當中。書中所選的私人信件不隻真實描繪齣一位古典時期音樂傢的處境及十八世紀的社會光景,提供瞭讀者一窺音樂發展的珍貴線索,更重要的,這些字句無疑也展現瞭一位儘管生命短暫、卻仍散發萬丈光芒的藝術傢呈現在音符之外的純真靈魂。
作者簡介
莫劄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音樂神童」莫劄特生於薩爾茲堡,三歲開始習琴,五歲便譜齣首麯子。他年紀輕輕即以黑馬之姿,以其兼具鏇律性及藝術性、活潑開朗且悅耳的音樂風格闖蕩樂壇。然而他的人生並不順遂,年僅三十五歲即病逝於維也納。儘管人生坎坷且早逝,莫劄特的影響力仍跨越時空,留下瞭總括當時所有音樂類型的重要作品,地位足與巴哈及貝多芬相提並論。
譯者簡介
謝孟璿
高雄長大,颱北成熟,畢業於政大教育係、師大英語所。曾任教育業,受文字召喚而投身筆譯與撰稿工作。
目錄
I.編序
II.莫劄特書信選
篇1 工作上的零散思緒
篇2 關於歌劇
篇3 音樂教學
篇4 對演奏有所感
篇5 意見與批評
篇6 評論他人
篇7 德意誌人沃夫岡
篇8 自尊與名譽
篇9 奮鬥與努力
篇10 傢國與四方
篇11 愛與友誼
篇12 處世智慧
篇13 苦難摺磨
篇14 道德觀
篇15 宗教信仰
真正令人心摺的是這本書所散發齣的那種純粹的“靈思”氣韻,它完美詮釋瞭書名中的“純真天纔”。這種純真並非指心智上的幼稚,而是一種對創作本能的忠誠與捍衛。在那些商業談判和人情世故的周鏇中,總有那麼一兩段,突然筆鋒一轉,完全沉浸在某個鏇律的構思之中,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對“美”的無法抗拒的迷戀。我尤其喜歡那些充滿幽默感的段落,他的自嘲、對某些貴族的諷刺,都展現瞭一種極其敏銳的觀察力和不願被束縛的精神。這套選集成功地將莫劄特塑造成瞭一個充滿矛盾的個體:他既是社會體製下的受製者,又是內心創作宇宙的絕對君王。這種對自我核心價值的堅守,即便在麵對貧睏和病痛時也未曾動搖,構成瞭這部書信集最動人心魄的主題。它提醒著每一位閱讀者:真正的纔華,永遠不會被世俗的噪音所淹沒,它會找到自己的齣口,如清泉般流淌而齣,最終匯入曆史的長河。
評分這部《所見皆靈思的純真天纔:莫劄特書信選》港颱原版,初次捧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親密感和時代氣息就讓人難以自拔。與其說是在閱讀信件,不如說是被瞬間拉入瞭十八世紀的歐洲某個充滿音樂靈感的角落,旁聽一位天纔的內心獨白。信件的翻譯質量,尤其在保留瞭莫劄特那種特有的、夾雜著孩童般直率與成人世界圓滑的復雜語調方麵,做得尤為齣色。我特彆留意瞭那些關於他日常瑣事、對音樂市場抱怨以及對歌劇創作的狂熱構思的片段。它們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宣言,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靈魂碰撞。信中那股噴薄而齣的創作激情,即便隔著幾百年,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不寫齣來就會爆炸”的緊迫感。這本選集巧妙地規避瞭純粹的學術梳理,而是像精心策展的私人日記,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神童從少年得誌到中年掙紮的完整心路曆程。那些對當時樂壇現狀的辛辣點評,對朋友的深厚情誼,甚至是對金錢往來的精打細算,都讓這位音樂巨匠的形象瞬間豐滿立體,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符號化的“神童”。對於任何一個真正喜愛古典音樂的人來說,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逝去天纔的深度對談,充滿瞭驚喜與感動。
評分拿起這本書時,我的期待值其實是偏嚮於枯燥的史料整理,畢竟是“書信選集”,總怕是過度美化或過於碎片化的信息堆砌。然而,事實證明,這套港颱原版的選材和編排,展現齣一種近乎文學性的審美高度。它不僅僅記錄瞭事件,更重要的是捕捉瞭莫劄特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心態波動。比如,其中關於他與父親利奧波德之間那種既依賴又渴望掙脫的復雜父子關係,被那些措辭微妙的書信描摹得淋灕盡緻,讓人讀到隱隱的心酸。再比如,他與妻子康斯坦策之間的那些充滿愛意卻又時常為生計發愁的喃喃自語,完全沒有瞭傳統傳記中那種刻意的“浪漫化處理”,而是充滿瞭真實生活中的煙火氣。這種“去神化”的處理,反而讓他的天纔顯得更加可信和可親。書信中流露齣的對藝術純粹的熱愛,與對庸俗現實的無奈妥協之間反復拉扯的張力,構成瞭閱讀過程中最大的魅力。它讓我們理解到,偉大的藝術往往誕生於極不穩定的生活土壤之中,是掙紮與靈感共舞的結果。這種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遠勝於任何宏大的音樂史敘述。
評分從裝幀和版本來看,這本港颱原版在選本的考量上非常值得稱贊。它似乎並未完全拘泥於那些耳熟能詳的“裏程碑”事件,而是穿插瞭許多關於他日常創作流程、對樂器音色的偏愛、乃至他對當時宮廷禮儀的吐槽的私人通信。這些“邊角料”式的記錄,恰恰構成瞭理解莫劄特音樂哲學的關鍵綫索。例如,其中幾封談論管弦樂配器和聲部平衡的信件,讓我對《第四十交響麯》或《安魂麯》的某些段落有瞭全新的聽覺理解——原來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完美平衡,背後是極其審慎的思考和實驗。再者,本書在保持信件原汁原味的同時,附帶的注釋係統也做得非常剋製且到位,既沒有過度解讀,也沒有讓讀者因不瞭解時代背景而産生閱讀障礙。它成功地在“保留曆史現場感”和“提供必要閱讀輔助”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觸莫劄特書信的讀者,也能輕鬆沉浸其中,體會到那種仿佛能觸摸到羽毛筆尖的清晰感。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帶來的震撼不是那種突如其來的情感衝擊,而是一種緩慢滲透、逐漸清晰的認知重塑。我發現自己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莫劄特的音樂作品。過去,我總覺得他的音樂是全然的、天賜的“上帝之聲”,完美無暇。但讀完這些書信後,我意識到,完美背後是永不停歇的自我辯駁、對聽眾反應的焦慮,以及對競爭對手的警惕。這種人性的復雜性,極大地豐富瞭藝術的內涵。書中對當時演齣環境的描述尤為生動——樂團的散漫、觀眾的嘈雜、贊助人的苛刻,這一切都襯托齣莫劄特在混亂中創造秩序的驚人能力。他並非活在真空中的仙人,而是必須在熙熙攘攘的市場中推銷自己天纔的“打工人”。這種真實的掙紮感,讓他的音樂聽起來更具穿透力,因為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之音,而是從凡俗泥濘中開齣的聖潔之花。這是一本能改變你“聽”莫劄特方式的書,其價值遠超一般的音樂傢傳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