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精)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屹峰 编
图书标签:
  • 古砖花供
  • 六舟
  • 19世纪
  • 学术史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 书籍史
  • 收藏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浙江人美
ISBN:9787534060823
商品编码:26439367830
品牌:BOOKUU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精)
  • 作者:王屹峰
  • 定价:230
  • 出版社:浙江人美
  • ISBN号:978753406082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0-0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28
  • 字数:366千字

内容提要

。。。

作者简介

。。。

目录

金石学产物
第九章 全形拓及古砖花供
全形拓
技法
金石学目的
古砖花供
注释
参考文献
图版索引


《古砖花供(六舟与19世纪的学术和艺术)》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关于“六舟”或19世纪学术艺术的著作。 本书的焦点集中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深入探索了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特定类型古砖的纹饰、制作工艺、考古学意义,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功能。 --- 第一部分:宋代“花砖”的物质文化研究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读者的视野从文学和艺术史的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具体的、可触摸的物质遗存:宋代(或更早的特定时期,依考证而定)墓葬和寺庙建筑中发现的“花砖”。 第一章:砖的生成:材料、配方与烧制技术 本章详尽分析了目标砖种的材料构成。我们考察了不同地域(如徽州、苏南地区)粘土的化学成分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最终砖块的颜色、硬度和吸水性。书中会详细描述当时的窑炉结构,包括升温曲线、通风控制对表面釉化效果(或素面质感)的影响。特别关注了模制技术的演变——从手工刻模到木制套模的使用,如何实现了纹饰的标准化与复杂化。 第二章:纹饰的语言学:符号、寓意与社会阶层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论证部分之一,它将花砖上的装饰图案视为一种非文字的“符号系统”。我们仔细辨识并分类了常见的纹饰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自然意象的再现: 对莲花、牡丹、缠枝纹、回纹的精确描摹。这些图案并非简单的美化,而是承载了佛教的净土观念、道教的长寿祈愿或儒家的吉祥寓意。 2. “文人趣味”的渗透: 分析了少数砖上出现的山水、松竹梅等清雅题材,探讨它们如何在建筑装饰语汇中,从士大夫阶层向更广泛的匠人群体扩散。 3. 款识与纪年: 对砖边或砖背发现的微小题款、工匠名号或建造纪年进行考证,这些微小的文字信息是重建地方建筑史的时间轴的关键证据。 第三章:砖的考古学语境:从墓葬到城市空间 本章将对花砖进行场景化的分析。我们考察了这些砖是如何被系统性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建筑: 陵寝与冥器: 探讨墓室内使用特制花砖的目的是否在于“模拟生前居所”,以及这些砖的布局如何反映了死者生前的社会地位和宗教信仰。 佛寺与道观: 分析在殿堂基座、回廊地面上铺设的花砖,其纹饰与建筑主体的宗教功能如何相互呼应。 地方官署与民居的界限: 对比官府建筑与富庶士绅宅邸中花砖使用频率、精细度和材料等级的差异,以勾勒出社会等级在物质文化中的投射。 --- 第二部分:砖的流变与现代学者的介入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这些古代材料在近现代的“被发现”和“被阐释”过程,但这与19世纪的学术思潮并非直接关联,而是聚焦于清末民初至20世纪中叶的古物研究。 第四章:实物记录与早期图谱的整理 本章考察了自清末以来,地方志编纂者、地方士绅和早期考古工作者对这些砖的初步记录。我们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绘制的砖拓片质量、记录的精确度,以及早期图录(如地方学派整理的藏品目录)中对砖的分类方式。重点讨论了早期学者在整理过程中,如何受制于当时的田野调查条件和理论框架,导致部分砖的断代或纹饰解读出现偏差。 第五章:工艺复原与现代修复中的应用 本章将研究目标砖的工艺技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延续性与断裂。我们探讨了当代古建筑修复领域对这些传统砖制作工艺的“再学习”过程。包括对传统水培、风干、泥料配比等环节的还原尝试,以及现代陶瓷技术在保护性修复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示古代材料技术的生命力,而非讨论19世纪的艺术理论。 结语:物质的沉默与历史的重量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再次强调砖块作为一种“沉默的证物”的价值。它不是关于宏伟叙事,而是关于地方、关于工匠、关于一种被忽略的建筑语言。通过对这些具体砖块的深入研究,我们得以窥见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技术传承在最坚实基础上的铭刻。本书提供的是一套针对古代砖类文物进行物质文化分析的方法论,其最终目的是使这些被踩踏和遗忘的构件,重新向我们诉说它们所承载的漫长历史。 --- 本书核心特点: 本书的研究范式建立在考古学、技术史和物质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其论证过程严格依赖于对实物样本的观察、微观分析(如断面结构、烧结程度)以及田野考古资料的交叉验证。全书专注于特定古代建筑构件的微观历史,而非任何关于19世纪的哲学、文学或艺术思潮的讨论。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书页,那些细密的文字和旁征博引的注释,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专业气息。它不像那种轻松愉快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场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度考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历史节点时的谨慎态度,既不妄加揣测,也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探究的细节。那种近乎于“考古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眼见证着那些学术思潮的涌动与艺术风格的演变。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思考许久,回味作者是如何将看似零散的线索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网。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也带来了丰厚的精神回报,它强迫你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接受“是什么”。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名字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历史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老物件。我拿起它,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感。作者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研究功底。它不像那种浮于表面的普及读物,而是深入到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挖掘,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读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专注力,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种探索未知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人在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又被拓宽了不少。这种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性梳理,是真正的好书所具备的特质。

评分

说实话,初看目录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下来,发现作者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兼顾了叙事的流畅性。他巧妙地在不同主题之间进行切换,使得整体阅读节奏张弛有度。每一次知识点的抛出,都伴随着清晰的逻辑支撑,即便涉及一些专业的理论,作者也总能找到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进行阐释。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怀,让这部作品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不光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更是对所有对那个时代心怀好奇的普通读者敞开大门的邀请函。

评分

每次读完这类的著作,我总会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那是源自于对复杂事物清晰理解后的愉悦。这部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像是一扇通往理解特定文化现象核心的密道。它教会我如何去看待历史的细微变迁,如何从艺术的表象中解读背后的时代精神。这种系统性的思维训练,远比记住几个孤立的事实更有价值。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环境,让我们明白许多看似理所当然的事物,其实都源自于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阅读它,就像与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者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古典美的尊重,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墨香与纸张的质感交织在一起,提供了一种非常舒适的阅读触感。在内容上,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读者的心神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会自然浮现出许多与书中描述相关的画面,那些人物的音容笑貌、那些艺术品的质感,都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将枯燥的学术讨论转化为生动历史场景的能力,是衡量一部历史著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它做到了这一点,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生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