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主流经济学

反主流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新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另类经济学
  • 批判性思维
  • 社会科学
  • 经济思想史
  • 制度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异端经济学
  • 经济学流派
  • 公共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润轩泽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ISBN:9787547025932
商品编码:22408007926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反主流经济学

:98.00元

作者:何新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70259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881kg

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其正确与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反主流经济学》是根据与何新一系列访谈记录综合整理而成的作品。主要访谈者是孙伟化博士及中国新闻社记者王涌先生等。本书提供了何新关于经济学理论、当代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及社会主义历史和改革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展示了何新对于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独特、新颖的观点。

内容提要


主流经济学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西方经济学所提供的市场发展模式!”曾几何时,这种观点被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奉为圭臬,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一片“崇洋媚外”的高呼声中,被迅速地推上了仅次于“上帝”的宝座。遗憾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这个神话正在一点一点地破灭。何新先生作为一个长期被所谓“主流经济学派”排斥在舆论边缘的学者,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真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不甘寂寞地寻找着真正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断发表着独立于西方思潮之外的真知灼见,通过本书,他将唤起更多的人进行反思和思考。

目录


卷 壹
第1 章 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

第2 章 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第3 章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第4 章 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

第5 章 关于弱势美元问题

第6 章 论全球性通货紧缩

第7 章 人民币升值与物价上涨

第8 章 人民币升值隐伏的国际金融危机

第9 章 关于离岸金融市场

第10 章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第11 章 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第12 章 “宏观调控”与房价——致中央某领导同志的一封信

第13 章 关于房地产暴利和地租

第14 章 对于我国农业问题及政策的几点思考

第15 章 解决中国农业及粮食问题的一种新战略设想

第16 章 论“地租”

第17 章 我国工业进入WTO 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

第18 章 外资专卖我国煤矿控股权危及国家能源安全

第19 章 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

第20 章 中国:走向未来

第21 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上)

第22 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下)

第23 章 谈近期中国经济

第24 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上)

第25 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下)

第26 章 论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

第27 章 十五年前针对弗里德曼的一场政策辩论

第28 章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运动

第29 章 市场原教旨主义必将搞垮经济改革

第30 章 对走过的改革道路必须作反思

第31 章 重新评估计划经济

第32 章 现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形态是金融危机

第33 章 与美国未来学家阿托夫勒的谈话

第34 章 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

第35 章 马克思所提出的市场“实现”问题(札记)

第36 章 论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

第37 章 论流通梗阻型经济危机

第38 章 关于通货紧缩问题

第39 章 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40 章 关于滞胀
卷 贰
上篇 理论与方法

第41 章 论混合经济
经济学被某些专家神秘化了
脱离实际的“模式”和“理念”会毁掉国家
当前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
现代资本主义与古典资本主义具有重大的不同
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是“混合经济”
中国的国情为什么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现代英美经济并不是纯粹私有制的资本主义
德国的“新自由主义”与美国不同
关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关注焦点是失业问题

第42 章 论“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
美英一直试图用“经济学”意识形态误导中国改革
新自由主义的“铁律”和“圣诫”
为什么急于用新自由主义为中国人洗脑?
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世界主义的对峙
美国应该给一些经济术士授大奖
一套误导中国的改革方案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遭遇重大挫折
失业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必将走向的民族复兴

第43 章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主流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谬误的
自由市场机制的代价是周期性危机
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简史
主流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很可疑
主流经济学是一种精致包装的意识形态
完美的市场只是一种伦理性空想
原理错则数学模型也必然错
马克思为什么说主流经济学是庸俗的
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学方法
警惕伪装成科学的经济意识形态

第44 章 回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于经济对策论
关于“经济学”一词的语源
经济分析终不能离开利益归属的分析
历史和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
关于新国家主义的经济原则
不同时代需要选择不同的经济制度
20 世纪主义试验的四次失败
原生形态的主义渊源久远
西方人权理论的四个内容
理想主义不可能完全丢弃
主义是对人性异化的调解
“价值”的语根及语义
“价值”的语言歧义
马克思的哪些经济原理具有现代性?
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
马克思所提出的“实现”问题
重新研究马克思

第45 章 我的经济研究之路
中国至今未形成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经济学理论具有多元类型
实践是检验经济理论的有效标准
我是如何研究经济学的
作为一个闯入者
“何新旋风”发表内幕及风波前后
1990 年与日本S 教授谈生产过剩与失业
1990 年与日本教授谈农业与海外市场
必须面对新的现实

第46 章 从重商主义到国有制社会主义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之名是一个错误
论重商主义的政策取向
重商主义与民族主义
历史学派与发展经济学
民族社会主义的形成
两种类型的国际分工
李斯特认为斯密“国际分工论”是阴谋
熊彼特讽刺斯密崇拜
中国加入WTO 是在钻圈套吗?
不同的利益体系形成不同的经济学派
近代工业化的两种模式
德国、日本经济快速起飞的秘密
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理论来源
关于社会主义为其经济成就付出的代价
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
下篇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与问题

第47 章 20 世纪的“主义”实验为什么必然失败
布哈林创立了错误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设想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后俄共干了什么“蠢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与农民发生尖锐矛盾
主义实验在十月革命中遭遇了重大失败
由雇佣制向徭役制转变是历史的倒退
革命在一个时段内可以创造非理性的奇迹
列宁亲自实施向资本主义的转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
列宁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设想和规划
列宁的建设性“文化革命”思想

第48 章 斯大林体制的成败得失
新经济政策是党执政下的资本主义实验
布哈林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批判
列宁为什么主张与资产阶级合作?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展开的辩论
“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出现的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彼得大帝的重商主义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运行特点

第49 章 毛经济思想的失误与文化革命
失败使毛认识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毛论中国的工业革命
陈伯达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激进观点
斯大林误解《资本论》
1958 年的风
毛只注重实物经济
毛关注所有制和社会分配问题
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以“四因论”分析
关于社会主义体制内的分化问题
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钓鱼政策
中国工业化的两条路线争论
历史的悲剧性

第50 章 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
辩证的经济决定论
中国改革历程浓缩重现资本主义近代史
自由与必然
历史中的伟人与英雄
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造
列宁的辩证决定论
与革命是对违背历史规律的惩罚
社会分工与社会阶级

第51 章 我国经济当前遇到什么问题
中国需要适应本国国情的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经济周期及发生原因
中国威胁论的经济含义
股市的奥秘
金融突击和掠取成为当代资本集聚的新形态
中国发展需要寻找正确的理念
安国务求治本
股市是一种虚拟经济
较理想的经济模式是“混合经济”
附录
中国应当制订自己的全球战略
附1 何新:我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附2 实用经济学大纲
附3 何新1991 年对全球九十年代遭遇经济危机的预测
附4 金融局与美国金融奇迹
附5 零利率时代美联储可能将无限地印制钞票
附6 墨子论货币及价值规律
附7 弗里德曼: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
附8 回顾与反思
附9 股市黑洞揭秘
附10 “ 精英”对“无赖”的战争
附11 关于商品过剩与市场危机
附12 工业再生产危机问题的重新研究
附13 我国经济中的“生产过剩”问题
附14 经济札记
附15 何新著作年表
附16 何新《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理论要点

作者介绍


何新,系中国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

文摘






序言



《资本的幽灵:现代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危机与重塑》 作者:[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马丁·布朗] 一、本书概述:洞察隐藏的齿轮与失灵的逻辑 《资本的幽灵》并非一本聚焦于宏观经济指标波动或传统货币政策讨论的教科书。它深入剖析了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全球金融资本是如何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工具,异化为一种自我繁殖、自我循环的复杂系统——一个“幽灵”。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性脆弱性并非源于偶发的市场失灵或道德风险,而是内嵌于其自身逻辑之中,即“资产化驱动的无限积累”与“流动性幻觉”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本书以扎实的金融理论为基础,结合详尽的历史案例分析,旨在揭示驱动现代金融体系运转的深层机制,并探讨这些机制如何塑造了我们当下的经济现实、社会分配格局乃至地缘政治关系。 二、核心议题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金融炼金术的起源与演进 (The Genesis of Financial Alchemy) 本部分追溯了后布雷顿森林时代金融创新的历史脉络。我们不再满足于对货币政策的描述,而是关注金融衍生品的爆炸式增长如何重塑了价值的定义。 1. 债务的证券化迷宫 (The Securitization Labyrinth): 深入分析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的结构演变,重点探讨了“创造性破坏”背后的“风险转移幻觉”。本书认为,通过复杂的金融工程,风险并未被消除,而是被隐藏、嵌套,并以一种难以被监管机构完全追踪的方式,渗透到全球金融网络的每一个角落。 2. 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与监管套利 (Shadow Banking: Expansion and Regulatory Arbitrage): 考察了货币市场基金、回购协议(Repo Market)等影子银行活动如何绕过传统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成为支撑全球信贷扩张的主要引擎。我们详细分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大型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利用监管套利构建起庞大的、缺乏最后贷款人支持的信用链条。 3. “大而不能倒”的再定义 (Redefining "Too Big to Fail"): 本书提出,在现代金融体系中,“系统重要性”已经从银行扩展到整个资产管理行业(Asset Management Industry)。通过对贝莱德(BlackRock)、先锋集团(Vanguard)等巨头的持股网络分析,展示了少数几家机构如何通过指数化投资和被动管理,获得了对全球上市公司事实上的控制权,从而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 第二部分:流动性陷阱与价值的空心化 (Liquidity Traps and the Hollowing Out of Value)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量化宽松(QE)政策的长期后果,以及资本在追求“无风险回报”过程中对实体经济产生的挤出效应。 1. 零利率悖论与资产泡沫的永动机 (The Zero-Rate Paradox and the Asset Bubble Engine): 详细分析了中央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长期维持极低利率环境,如何迫使投资者涌入高风险资产,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的固化。本书引入“资产溢价锁定模型”(Asset Premium Lock-in Model),解释了为何通胀压力主要体现为资产价格而非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2. 企业金融的“金融化生存” (Corporate Survival Through Financialization): 探讨了非金融企业如何越来越多地依赖股票回购和债务融资来提升短期股东价值,而非进行长期资本支出和研发投入。通过对标普500指数成分公司现金流的量化分析,本书展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原则在实践中如何演变为“金融工程最大化”。 3. 货币的异化:从交换媒介到投机对象 (The Alienation of Money: From Medium of Exchange to Speculative Object): 考察了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的兴起,并非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真正颠覆,而更像是对法定货币体系中“信任缺失”的一种市场化反应。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数字金融创新如何被快速纳入现有金融巨头的风险管理框架,而非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第三部分:系统性风险的地理政治学 (The Geopolitics of Systemic Risk)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金融分析提升到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层面,探讨资本流动的权力结构。 1. 美元霸权的金融延伸:制裁与结算体系 (Financial Extensions of Dollar Hegemony: Sanctions and Settlement Systems): 分析了SWIFT系统和美国国债市场如何成为美国实施外交和经济政策的强大工具。本书探讨了新兴经济体在努力“去美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去风险化(De-risking)与重建替代性支付基础设施的结构性挑战。 2. 跨国资本流动与主权债务的再分配 (Transnational Capital Flows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Sovereign Debt): 重点分析了全球私人资本(如养老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向发展中国家的激进投资模式,如何加剧了目标国家的金融脆弱性,特别是在全球信贷紧缩周期中,这些资本的快速撤离如何转化为政治动荡的导火索。 3. 监管的滞后性与国际协调的困境 (Regulatory Lag and the Dilemma of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考察了金融创新速度远超国际监管框架的更新速度。本书强调,在缺乏强有力、统一的全球金融治理机制的情况下,下一次系统性危机很可能源于那些跨越司法管辖区、尚未被完全纳入现有监管视野的金融工具。 三、本书的贡献与读者对象 《资本的幽灵》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诊断图谱”,帮助理解我们为何生活在一个经济增长停滞与资产价格飞涨并存的矛盾时代。它不是提供简单的政策处方,而是要求读者正视系统内在的逻辑缺陷。 本书适合以下读者群体: 高级经济学与金融专业学生: 提供对现代金融理论的批判性视角,超越教科书的静态模型。 政策制定者与监管人员: 深入理解当前金融市场运行的非线性风险和结构性隐患。 对全球权力运作感兴趣的社会观察家: 揭示资本如何通过复杂机制,影响政治决策和社会结构。 结语: 资本的幽灵游荡在我们的经济体系之中,它并非随机的捣蛋鬼,而是由一套精心构建的规则和激励机制所召唤出来的系统性产物。理解这个幽灵的运作方式,是重塑一个更具韧性、更公平的经济未来的第一步。本书试图照亮这片阴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主流经济学",听起来就像是对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那些“标准答案”的一次挑战。我一直觉得,很多经济学理论虽然听起来逻辑严谨,但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有些地方对不上号,或者说,它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不是真实世界的写照。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那些被主流经济学忽略的,或者是有意无意被边缘化的视角呢?比如,那些关于个体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在经济决策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常常被告知要理性最大化,但现实中,情绪、习惯、社会规范,甚至道德考量,哪一样不是深刻影响我们经济行为的呢?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非理性”的维度,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它们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对宏观经济模式的塑造。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一些挑战传统供需模型,或者对价格信号的传递机制有全新解读的章节。毕竟,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不应该只建立在抽象的数字和完美的理性假设之上,而是应该包含着真实的人性,带着它的复杂和矛盾。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抱有多么大的期望,毕竟“反主流”这个标签有时也意味着一些空洞的口号或者过于偏激的论调。但是,翻开第一页,我还是被某种东西吸引住了。我发现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结论,而是用一种比较温和、但又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开始探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比如,关于“价值”的定义,主流经济学似乎总是倾向于用稀缺性和效用去解释,但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价值的形成,其实包含了更多人文的、情感的,甚至是一种集体共识的成分?我希望它能带我跳出纯粹的功利主义视角,去理解为什么某些物品,尽管在物质上并不稀缺,却拥有超越其使用价值的巨大“情感价值”或“象征价值”,而这种价值又如何影响了市场交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用一种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经济世界的构成。

评分

拿到这本《反主流经济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够打破我固有的认知壁垒。我们接触的经济学知识,很多时候是被一套既定的框架所塑造,让我们很难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经济发展路径的非线性思考,比如,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看似“不合规”或者“不经济”的模式下,反而实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又或者,传统经济学对于“增长”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发展”,比如社区的韧性、社会资本的积累,或者环境的可持续性?我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关注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考量。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解读经济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单一的、标准化的解释上。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是出于一种长久以来对经济学解释力的质疑。我们被教导的经济学,往往是理性、效率、最大化的组合,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似乎远比这要复杂和混乱得多。我希望“反主流经济学”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解释这些复杂性和混乱的视角。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在主流经济学中经常被简化甚至忽略的元素,比如,信息的不对称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市场均衡的,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市场失灵”的特例存在?或者,那些根植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经济不平等,是否才是驱动经济运行的一个根本动力,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个体能力或市场效率不足?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些扎实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它的观点,展示那些被主流理论所忽视的经济现象,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发生着,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现有经济学解释力的不满足感。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到的经济学原理,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模型,运行起来顺畅无比,但一旦放到现实世界这个充满“杂质”的工厂里,就常常卡壳。这本书的书名“反主流经济学”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视角。我希望它能跳出那些陈词滥调,比如“看不见的手”或者“理性人假设”,去挖掘一些更深层次、更具颠覆性的观点。我猜想,书中会不会有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权力、历史、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扮演角色的深入分析?我们都知道,经济现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社会、政治、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那些被主流经济学试图“模型化”和“量化”的因素,可能恰恰是理解经济现实的关键。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讨论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经济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被现有的经济体制边缘化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