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反主流经济学
:98.00元
作者:何新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470259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881kg
编辑推荐
经济学家与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其正确与否,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实际上,统治世界的不过就是这些思想。《反主流经济学》是根据与何新一系列访谈记录综合整理而成的作品。主要访谈者是孙伟化博士及中国新闻社记者王涌先生等。本书提供了何新关于经济学理论、当代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及社会主义历史和改革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展示了何新对于这些问题的一系列独特、新颖的观点。
内容提要
主流经济学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西方经济学所提供的市场发展模式!”曾几何时,这种观点被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奉为圭臬,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一片“崇洋媚外”的高呼声中,被迅速地推上了仅次于“上帝”的宝座。遗憾的是,在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这个神话正在一点一点地破灭。何新先生作为一个长期被所谓“主流经济学派”排斥在舆论边缘的学者,始终没有忘记一个真正知识分子所肩负的使命,不甘寂寞地寻找着真正属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不断发表着独立于西方思潮之外的真知灼见,通过本书,他将唤起更多的人进行反思和思考。
目录
卷 壹
第1 章 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
第2 章 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第3 章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第4 章 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
第5 章 关于弱势美元问题
第6 章 论全球性通货紧缩
第7 章 人民币升值与物价上涨
第8 章 人民币升值隐伏的国际金融危机
第9 章 关于离岸金融市场
第10 章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第11 章 对我国金融领域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第12 章 “宏观调控”与房价——致中央某领导同志的一封信
第13 章 关于房地产暴利和地租
第14 章 对于我国农业问题及政策的几点思考
第15 章 解决中国农业及粮食问题的一种新战略设想
第16 章 论“地租”
第17 章 我国工业进入WTO 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对策
第18 章 外资专卖我国煤矿控股权危及国家能源安全
第19 章 论股市泡沫、统计失真与下岗问题
第20 章 中国:走向未来
第21 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上)
第22 章 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下)
第23 章 谈近期中国经济
第24 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上)
第25 章 我国经济改革指导理论的失误(下)
第26 章 论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
第27 章 十五年前针对弗里德曼的一场政策辩论
第28 章 我曾试图阻遏私有化运动
第29 章 市场原教旨主义必将搞垮经济改革
第30 章 对走过的改革道路必须作反思
第31 章 重新评估计划经济
第32 章 现代资本主义危机的主要形态是金融危机
第33 章 与美国未来学家阿托夫勒的谈话
第34 章 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
第35 章 马克思所提出的市场“实现”问题(札记)
第36 章 论通货膨胀的基本概念
第37 章 论流通梗阻型经济危机
第38 章 关于通货紧缩问题
第39 章 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40 章 关于滞胀
卷 贰
上篇 理论与方法
第41 章 论混合经济
经济学被某些专家神秘化了
脱离实际的“模式”和“理念”会毁掉国家
当前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
现代资本主义与古典资本主义具有重大的不同
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当代形态是“混合经济”
中国的国情为什么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
现代英美经济并不是纯粹私有制的资本主义
德国的“新自由主义”与美国不同
关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
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关注焦点是失业问题
第42 章 论“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
美英一直试图用“经济学”意识形态误导中国改革
新自由主义的“铁律”和“圣诫”
为什么急于用新自由主义为中国人洗脑?
经济民族主义与经济世界主义的对峙
美国应该给一些经济术士授大奖
一套误导中国的改革方案
新自由主义在中国遭遇重大挫折
失业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必将走向的民族复兴
第43 章 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
“主流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谬误的
自由市场机制的代价是周期性危机
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简史
主流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很可疑
主流经济学是一种精致包装的意识形态
完美的市场只是一种伦理性空想
原理错则数学模型也必然错
马克思为什么说主流经济学是庸俗的
现代经济学并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科学方法
警惕伪装成科学的经济意识形态
第44 章 回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起源于经济对策论
关于“经济学”一词的语源
经济分析终不能离开利益归属的分析
历史和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
关于新国家主义的经济原则
不同时代需要选择不同的经济制度
20 世纪主义试验的四次失败
原生形态的主义渊源久远
西方人权理论的四个内容
理想主义不可能完全丢弃
主义是对人性异化的调解
“价值”的语根及语义
“价值”的语言歧义
马克思的哪些经济原理具有现代性?
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
马克思所提出的“实现”问题
重新研究马克思
第45 章 我的经济研究之路
中国至今未形成自己的经济学体系
经济学理论具有多元类型
实践是检验经济理论的有效标准
我是如何研究经济学的
作为一个闯入者
“何新旋风”发表内幕及风波前后
1990 年与日本S 教授谈生产过剩与失业
1990 年与日本教授谈农业与海外市场
必须面对新的现实
第46 章 从重商主义到国有制社会主义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之名是一个错误
论重商主义的政策取向
重商主义与民族主义
历史学派与发展经济学
民族社会主义的形成
两种类型的国际分工
李斯特认为斯密“国际分工论”是阴谋
熊彼特讽刺斯密崇拜
中国加入WTO 是在钻圈套吗?
不同的利益体系形成不同的经济学派
近代工业化的两种模式
德国、日本经济快速起飞的秘密
苏联工业化模式的理论来源
关于社会主义为其经济成就付出的代价
社会主义道路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
下篇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与问题
第47 章 20 世纪的“主义”实验为什么必然失败
布哈林创立了错误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的乌托邦设想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后俄共干了什么“蠢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与农民发生尖锐矛盾
主义实验在十月革命中遭遇了重大失败
由雇佣制向徭役制转变是历史的倒退
革命在一个时段内可以创造非理性的奇迹
列宁亲自实施向资本主义的转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混合经济
列宁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设想和规划
列宁的建设性“文化革命”思想
第48 章 斯大林体制的成败得失
新经济政策是党执政下的资本主义实验
布哈林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批判
列宁为什么主张与资产阶级合作?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展开的辩论
“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出现的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评价
彼得大帝的重商主义与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运行特点
第49 章 毛经济思想的失误与文化革命
失败使毛认识到“需要研究政治经济学”
毛论中国的工业革命
陈伯达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激进观点
斯大林误解《资本论》
1958 年的风
毛只注重实物经济
毛关注所有制和社会分配问题
所谓“限制资产阶级法权”
以“四因论”分析
关于社会主义体制内的分化问题
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钓鱼政策
中国工业化的两条路线争论
历史的悲剧性
第50 章 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
辩证的经济决定论
中国改革历程浓缩重现资本主义近代史
自由与必然
历史中的伟人与英雄
社会主义不可能在落后的经济基础上建造
列宁的辩证决定论
与革命是对违背历史规律的惩罚
社会分工与社会阶级
第51 章 我国经济当前遇到什么问题
中国需要适应本国国情的经济学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经济周期及发生原因
中国威胁论的经济含义
股市的奥秘
金融突击和掠取成为当代资本集聚的新形态
中国发展需要寻找正确的理念
安国务求治本
股市是一种虚拟经济
较理想的经济模式是“混合经济”
附录
中国应当制订自己的全球战略
附1 何新:我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附2 实用经济学大纲
附3 何新1991 年对全球九十年代遭遇经济危机的预测
附4 金融局与美国金融奇迹
附5 零利率时代美联储可能将无限地印制钞票
附6 墨子论货币及价值规律
附7 弗里德曼: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几点意见
附8 回顾与反思
附9 股市黑洞揭秘
附10 “ 精英”对“无赖”的战争
附11 关于商品过剩与市场危机
附12 工业再生产危机问题的重新研究
附13 我国经济中的“生产过剩”问题
附14 经济札记
附15 何新著作年表
附16 何新《新国家主义经济学》理论要点
作者介绍
何新,系中国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他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反主流经济学",听起来就像是对我们从小到大所接触到的那些“标准答案”的一次挑战。我一直觉得,很多经济学理论虽然听起来逻辑严谨,但在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有些地方对不上号,或者说,它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而不是真实世界的写照。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那些被主流经济学忽略的,或者是有意无意被边缘化的视角呢?比如,那些关于个体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在经济决策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常常被告知要理性最大化,但现实中,情绪、习惯、社会规范,甚至道德考量,哪一样不是深刻影响我们经济行为的呢?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些“非理性”的维度,用更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它们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对宏观经济模式的塑造。我尤其期待能看到一些挑战传统供需模型,或者对价格信号的传递机制有全新解读的章节。毕竟,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不应该只建立在抽象的数字和完美的理性假设之上,而是应该包含着真实的人性,带着它的复杂和矛盾。
评分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对它抱有多么大的期望,毕竟“反主流”这个标签有时也意味着一些空洞的口号或者过于偏激的论调。但是,翻开第一页,我还是被某种东西吸引住了。我发现书中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结论,而是用一种比较温和、但又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开始探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现象。比如,关于“价值”的定义,主流经济学似乎总是倾向于用稀缺性和效用去解释,但这本书会不会提出,价值的形成,其实包含了更多人文的、情感的,甚至是一种集体共识的成分?我希望它能带我跳出纯粹的功利主义视角,去理解为什么某些物品,尽管在物质上并不稀缺,却拥有超越其使用价值的巨大“情感价值”或“象征价值”,而这种价值又如何影响了市场交换?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用一种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经济世界的构成。
评分拿到这本《反主流经济学》,我最期待的就是它能够打破我固有的认知壁垒。我们接触的经济学知识,很多时候是被一套既定的框架所塑造,让我们很难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经济发展路径的非线性思考,比如,为什么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看似“不合规”或者“不经济”的模式下,反而实现了意想不到的繁荣?又或者,传统经济学对于“增长”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而忽略了其他形式的“发展”,比如社区的韧性、社会资本的积累,或者环境的可持续性?我希望它能引导我思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更加关注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伦理考量。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方式,来解读经济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那些单一的、标准化的解释上。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是出于一种长久以来对经济学解释力的质疑。我们被教导的经济学,往往是理性、效率、最大化的组合,但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似乎远比这要复杂和混乱得多。我希望“反主流经济学”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能够解释这些复杂性和混乱的视角。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在主流经济学中经常被简化甚至忽略的元素,比如,信息的不对称是如何深刻地影响市场均衡的,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市场失灵”的特例存在?或者,那些根植于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的经济不平等,是否才是驱动经济运行的一个根本动力,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个体能力或市场效率不足?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些扎实的案例分析,来佐证它的观点,展示那些被主流理论所忽视的经济现象,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真实地发生着,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现有经济学解释力的不满足感。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到的经济学原理,就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模型,运行起来顺畅无比,但一旦放到现实世界这个充满“杂质”的工厂里,就常常卡壳。这本书的书名“反主流经济学”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观察世界的视角。我希望它能跳出那些陈词滥调,比如“看不见的手”或者“理性人假设”,去挖掘一些更深层次、更具颠覆性的观点。我猜想,书中会不会有对经济发展过程中,权力、历史、文化等非经济因素扮演角色的深入分析?我们都知道,经济现象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社会、政治、文化紧密交织在一起。那些被主流经济学试图“模型化”和“量化”的因素,可能恰恰是理解经济现实的关键。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讨论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经济困境,以及他们是如何被现有的经济体制边缘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