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是铃木大拙所著的经典之作!铃木大拙的禅学思想对东西方世界带来了持续影响,使得禅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潮流。
◎铃木大拙是备受胡适推崇的禅学大师,而作为新儒家代表的钱穆先生也深受其影响。
◎本书先后在英国和日本出版,是一本讲解祖师参禅生活和证悟经验的著作,对现代人的生活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在书中,铃木大师把一般人望而却步的“谈禅”,变成人人可解的生活体验。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将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唤醒内心的真实体验,就会像禅者一样超然,走向自在。
《禅生活》是“世界的禅者”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从崭新的角度阐述了禅的精髓,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在书中,铃木大拙先从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禅生活的论断,接着论述了何为证悟以及如何获得证悟,最后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了公案对人的证悟的重要性。生活处处皆是禅,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将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唤醒内心的真实体验,就会像禅者一样超然,走向自在。
铃木大拙(1870~1966),日本当代禅学大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他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曾任学习院教授、大谷大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著有《铃木大拙禅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禅生活》等数十部禅学著作。
我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前日本京都大谷大学教授铃木大拙博士,近30年来,一直都在做着向西方人士解说和介绍禅的工作…… 作为他的一个朋友和研究中国思想的历史学者,我一直以热烈的兴趣注视着铃木的著作。
——文化巨匠 胡适
铃木大拙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想表达的。
——哲学家 马丁·海德格尔
《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静定即天台之止,禅家之定,铃木谓之禅那。虑是天台之观,禅家之慧,铃木谓之般若。
——当代著名国学大师 钱穆
铃木大拙只手将禅带到了西方,这个移植的历史重要性,可媲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美国禅宗研究者 理查德·贝克
铃木大拙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一位思想家。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是一位少见的坚持到底的人物。他用九十年的生涯专注于把握人的整体性,这不是一般哲学家、思想家所能做到的。他通过自己的局部探究,完成了他的人生任务,走完了他应走的历程。他不是所谓的学者。但是,他按照自己的意图,从根本上彻悟了一般学者所不能做到的一切。
——日本学者 玉城康四郎
第一章 禅生活
第二章 禅之概观
(一)如何是佛
(二)接化手段
(三)本来面目
(四)公案问答
第三章 明心见性
(一)如何是悟
(二)把握当下
(三)当下顿悟
(四)如何用功
(五)德山点心
(六)彻见本性
(七)本来清净
(八)随机施教
(九)大彻大悟
(十)芥子须弥
第四章 觉悟之路
(一)禅宗典籍
(二)禅的发展
(三)摆脱束缚
(四)叩开禅门
(五)悟道因缘
(六)盘珪求道
(七)不生之禅
(八)禅与净土
第五章 公案
(一)石上栽华
(二)生死事大
(三)庭前柏树
(四)长夜明灯
(五)信心为本
(六)拳打脚踢
(七)禅悟价值
“禅生活”这一命题的内涵何在呢?换言之,这一命题意味着我们芸芸众生的所有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与禅相伴,与禅共存。可以设想一下,难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可曾须臾脱离过“禅”吗?我们可以欣赏一下饲养在鱼缸中的一尾尾小鱼,任凭如何拼命地挣扎也脱离不开那个小小的世界,若是强行逃离,最终只能落得个遍体鳞伤、必死无疑的可怜下场。正所谓世间法是梦幻空花,非世间法亦是梦幻空花,都是无法把握的,世人终究跳不出世间法的窠臼。
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来观察一下的话,所谓“基于禅的生活”可以理解为:在我们呱呱落地世间之前业已具有的“头脑”之上再添加上另外一个“头脑”之意。我为什么要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阐述这一命题呢?这是因为我们往往由“何为人之本源”这一似乎一清二楚的日常生活疑问出发,最终卷入自身内心的思想纠葛而陷入束手无策、不可自拔的境地。毋庸赘言,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结局。而正是这种“愚蠢”发问的本身,向我们芸芸众生展示了一个迄今为止未曾领悟过的思维领域。
换言之,所谓“愚昧无知”就是一种“好奇心”。“好奇心”可以称之为“神”赋予我们人类的一种精神财富。恐怕“神”就是为了更加了解自身本源而创造了人类,继而借助人类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吧?
言归正传,拙著既然以“禅生活”为命题,那么我们就首先由这一命题探讨开来吧。为阐明这一命题,我们可以运用“神”(“神圣的生命”)赋予我们人类内在思维领域的高度发达而丰富的知识,即“思想意识”。这是因为,所谓“知识”正是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知识”二字本身十分繁琐抽象,但知识是我们人类经营日常实际生活的工具,只要我们恰如其分地加以运用,就一定能够获益匪浅。
众所周知,唯物主义者主张:思维取决于存在,而存在不为思维所左右,源于实根实据的存在又被其本身所制约。我本人并非对此论断有所异议,但是我认为唯物主义者的这一论断疏忽了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如果没有思维和意识,我们只能称所谓“存在”为“非存在”。事实上,所谓“存在”,只有自我对此有所意识之时,才可以称其为存在。如果“神”只是作为“神”而仅仅止步于自我本身,那么“神”即为“非存在”;只有当“神”觉悟到了“神”并非“神”之自身,“神”方能升华为“神”。也就是说,“神”非为“神”自身,故而“神”即为“神”。“神非为神”这一论断取决于“神”之内涵。所谓“神非为神”就是“神”自身的思想和意识。正是依据这一意识,“神”既可以脱离其自身,同时也可以回归其自身。由此而推,我们难以盲目地附和唯物主义者所主张的“思维取决于存在,而存在不为思维所左右”这一论断。我们可以推论:存在自身由于思维而存在,也就是说,“存在”并非“存在”自身,故而“存在”即为“存在”。
禅就是生存,禅就是生活,生存就是禅。也就是说,我们芸芸众生并非借助于禅而生存,而是生存于禅之中。但是可以说,所谓“芸芸众生借助于禅而生存”这一论点就是源于对上述事实的认识。
毋庸赘言,这种认识至为重要。为什么可以这样讲呢?因为就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言,没有比在日常生活中体会认识“神圣”更为重要的了。犬之所以永远为犬,就是因为犬没有意识到自身为犬,也不知晓自身包容着“神圣”,所以,犬不可能超越自身。犬嗅到了骨头的气味就会飞奔而食,渴了就会觅水而饮;周期性地追逐异性,甚至不惜为得到追求目标而与竞争者拼死相搏;当自身生命行将终结之际,只能咽气死亡而已。犬为什么不能慨叹自身的命运?为什么既无悔恨也无期盼和憧憬?这一切都是源于何处呢?这完全在于,犬意识不到自身的“佛性”,觉悟不到这一真理而终其生的缘故。可以确切地说,犬虽然生存于“禅”之中,却并非助于“禅”而生存;生存于“禅”之中,且借助于“禅”而生存的唯有人类。但是,仅仅生存于“禅”之中并非至善至美,我们芸芸众生应该基于“禅”而生活。
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化用古典文学或禅宗典籍时,处理得非常得体。很多书籍在引用这些典故时,往往会显得生硬,像是在堆砌学问,但这本书里,那些引用的句子如同天然长在文本之中,是自然而然的表达,而不是刻意的炫技。它们更多地起到了一个“点睛”的作用,为那些描述性的文字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支撑,却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我猜测,作者一定是下了很大功夫去消化这些传统智慧,才能将它们转化为如此简洁、现代的语言。对于我这种对古代哲学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既没有感到被学术性门槛挡在外面,又能从中汲取到那种经久不衰的智慧的余韵。这种“信手拈来皆是文章”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它让整本书的格调显得既有深度又不失亲和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它没有固定的章节编号或者严格的主题划分,更像是漫步在一个精心布置的花园里,每走一步都会有新的发现。有时候,前一页还在谈论如何安静地品茗,下一页可能就跳跃到了对城市噪音的反思,但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两者之间竟然存在着一条无形的、内在的逻辑线索。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结构,恰恰模仿了我们大脑在放松状态下思维的发散与连接。对于我这种容易被线性叙事束缚的读者来说,这种自由的阅读路径,反而让我感到轻松和解放。它允许你跳跃、回溯、甚至只是停留在某一段文字上反复咀嚼,而不会有“进度落后”的焦虑感。阅读的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探索,去寻找那些隐藏在不同篇章之间的共鸣点和呼应,这比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要有趣得多。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改变,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不完美”的关系。在很多章节里,作者并没有推崇那种完美无瑕的状态,反而对那些细小的瑕疵、暂时的失误,甚至持续的“未完成感”,抱有一种温和的接纳态度。比如,他提到一个略微倾斜的花瓶,或者一个因为手抖而留下的墨迹,如何反而增添了物品本身的生命力。这种观点非常治愈,因为它直接对抗了现代社会对效率和完美的过度追求。以前我总觉得自己需要达到某种标准才能安心,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学着允许自己的思绪游走,允许自己的工作成果带有“人味儿”。它不是教你如何去“追求”宁静,而是让你发现宁静其实一直存在于你的混乱之中,只要你愿意放慢脚步,用心去看。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比任何外在的放松技巧都要持久有效。
评分我得说,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似乎有一种将最日常琐碎的细节,瞬间提升到哲学高度的能力。比如,他写清晨第一缕阳光落在木地板上的那个瞬间,那种对光影的捕捉细致入微,让你仿佛能感受到空气中尘埃的缓慢舞蹈。他的笔触不是那种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当下”的微小瞬间,但这恰恰是最难把握的。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等待”这个主题的探讨,他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耐心,而是通过描述一棵树如何默默地迎接四季更迭,或者一个陶艺师如何一遍又一遍揉搓泥土,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时间的重量与流逝的韵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导方式,比直接的教条来得有力得多。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会放下书本,望着窗外发呆,不是因为内容太深奥难懂,而是因为那些文字在我的脑海里“显影”了,形成了我自己的画面和感受。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让人觉得作者不是在对你说话,而是和你一起在体验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配合着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一眼望去就让人心头一静。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是被那种宁静的气场所吸引的,完全没有那种市面上很多心灵鸡汤书籍的浮躁感。翻开内页,纸张的质地摸起来也很舒服,墨色浓淡适中,阅读体验极佳。更让我欣赏的是排版,字里行间留出的空间仿佛都在邀请你深呼吸。我不是那种专业的艺术鉴赏家,但作为一名对生活美学有追求的普通读者,这本书在视觉上的呈现,已经成功地为接下来的阅读定下了一个优雅而沉静的基调。它不像那些设计得花里胡哨的书籍,而是用最简洁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少即是多”的哲学,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禅”意境的初步诠释。每次把它从书架上拿下来,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个微小的仪式,准备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精神空间。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用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评分还可以吧,就是看的不太懂。
评分好
评分还可以吧,就是看的不太懂。
评分大禅师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就是喜欢铃木大拙的书,精品书很喜欢!
评分就是喜欢铃木大拙的书,精品书很喜欢!
评分买了很多铃木大拙的书,感觉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