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

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聂振斌 著
图书标签:
  • 诗学
  • 美学
  • 中国艺术
  • 艺术精神
  • 现代转化
  • 文化研究
  • 哲学
  • 文学
  • 艺术史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74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354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8
字数: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从厘定“文化”、“人文”与“价值”等基本概念人手,强调中国艺术精神的人文化成维度。论著探讨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礼乐教化根源,在历史语境中分析了礼乐教化、礼乐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儒道禅的审美境界与艺术理想:儒家的“美善相乐”境界,道家的美真合一境界,禅宗的“识心见性”境界以及艺术理想的创构。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中国古代艺术精神表现为感性活动中的理性精神、美感形式中的生命意识、自然山水中的人生乐趣、现实环境中的自由境界。在现代转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阐释了艺术精神转化的主要途径与现代转化的主要方法,并以王国维、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与徐复观作为现代转化个案,进行具体的述评与阐发。

作者简介

  聂振斌,辽宁盖州人,1937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从事美学研究,主攻中国美学史。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学术专《蔡元培及其美学思想研究》、《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中国近代美学思想史》、《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纲》、《儒学与艺术教育》、《文化本体论与美学理论建构》等,牵头与人合著有《艺术化生存》、《思辨的想象》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序
序言
关键词论——文化·人文·价值
一 文化
二 人文
三 价值

第一章 礼乐教化是艺术精神产生的根源之地
一 礼乐教化的历史考察
二 “礼崩乐坏”与中国学术思想的产生
三 礼乐教化与礼乐文化
四 礼乐文化与艺术精神

第二章 儒道禅是艺术精神形成的思想之源
一 儒家的“美善相乐”境界
二 道家的美真合一境界
三 禅宗的“识心见性”境界
四 圆融的审美理想与艺术意境美

第三章 古代艺术精神的主要表现
一 感性活动中的理性精神
二 美感形式中的生命精神
三 自然山水中的乐天精神
四 现实环境中的自由精神

第四章 现代转化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
一 从工具技术到政治制度的认识过程
二 思想启蒙与现代学术教育思想
三 新文化运动中的“伦理革命”
四 从贵族主义转向平民主义

第五章 现代转化的主要途径(上)
一 “戊戌变法”中的文艺“革命
二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三 新式教育中的艺术教育

第六章 现代转化的主要途径(下)
一 美学批评标准的树立
二 艺术范畴的现代诠释——以意境为例
三 美学理论体系之建构
四 中国艺术史研究

第七章 现代转化的主要方法
一 新方法的引进与观念之更新
二 以西释中,中西融合
三 中西艺术比较研究
四 文本的现代解释
五 “批判地继承”与“批判地吸收

第八章 现代转化案例述评
一 王国维的艺术哲学思想
二 宗白华的审美鉴赏与艺术研究
三 朱光潜的《诗论》
四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
五 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第九章 现代转化过程阶段论
一 开创——奠基时期
二 历史断流——艺术凋零时期
三 反思批判——开拓进取时期
后记

精彩书摘

  从以上的历史考察可知,中国和西方提出“人文”概念,都是为了和科学认识相区别。现代人所谓的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等,主要意义都是由“人文学”体现出来的。所谓“人文学”就是关于人自身的学问,主要研究人的意志追求和情感需要,其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性,健全人格;处理好伦理关系、人际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的关系。
  (三)人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是社会人生所不能或缺的,它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工具,建立优越的社会运行机制,从而大大增强实力,迅速提高物质文明。但是人类社会不仅要有物质文明,更需要有精神文明,而培养精神文明所需要的“精神食粮”,主要是靠人文学来创造。一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得到均衡发展。所以科学和人文学作为教育与学术的内容,必须并重,相济互补,不能偏废,不能急功近利,见物不见精神。
  教育与学术是人类文化精神活动中的两大主要系列,是文化本体中的两大高级形态,是文化传承与创化的根本途径。传承与创化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教育偏重于传承,而学术偏重于创化。教育和学术都必须把科学与人文学、理性与感性统一起来,人与社会才能得到健全发展。教育与学术只灌输知识而不培养德性和感性,会使人性残缺不全;教人只知“用”而不知“理”会使人性丧失。从健全人性和社会整体而言,学理与实用都是“用”。但同是“用”却有远近广狭之分,即有眼前之用与长久之用、局部之用与全局之用、狭隘之用与普遍之用、物质之用与精神之用的种种区别。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丛书旨在探讨和展现的主题范畴,而不涉及具体某一本书的详细内容: --- 《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 导言:时代的交响与传统的赓续 在二十一世纪的学术视野中,对中国传统美学与诗学思想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已成为重塑当代文化身份、激活民族精神活力的关键路径。本丛书——《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套系统性学术力作。它并非孤立地重述古典理论,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跨越古今、融汇中西的对话桥梁,探究中国艺术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内在张力与未来走向。 丛书的学术旨归:精神的再发现与方法的重塑 本丛书的核心使命在于揭示“中国艺术精神”这一宏大命题在现代语境下的多重维度。我们深知,中国艺术精神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生成、自我批判和适应环境的有机整体。它根植于独特的宇宙观、生命体验以及人伦道德实践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知行合一”等一系列核心范畴。 丛书的工作重点在于“现代转化”这一核心动词。这要求研究者必须走出传统文本的象牙塔,直面现代性的挑战:全球化、科技进步、大众文化兴起以及哲学范式的转移。如何将古典美学中蕴含的对“道”的追寻、对“情”的体悟、对“境”的营造,有效地转化为当代艺术创作、批评实践和审美教育的有效资源,是本丛书集中探讨的首要任务。 专题聚焦:现代转化的多维场域 为实现对中国艺术精神现代转化的全面考察,本丛书的系列著作将围绕以下几个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的专题展开: 一、 诗学范式的现代赓续与创新: 中国诗学,自《诗经》至近现代,不仅是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更是中国人情感结构和认知方式的载体。本丛书将深入剖析古代诗学中的“兴发蕴藉”、“意象生成”、“格律生成”等概念,考察它们如何在近现代白话文运动、新文化思潮乃至当代数字媒体环境中被重新阐释和应用。研究将关注现代诗人如何借鉴传统“以诗为史”、“以诗言志”的精神,构建批判现代异化处境的个体主体性;同时,探讨传统诗学对当代叙事学、跨媒介艺术表达的影响力。这里的“转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嫁接,更是精神内核在现代语境下的功能性再生。 二、 美学思想的现代激活与重构: 中国美学,从先秦诸子到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形成了一套以“境界说”、“韵味说”为代表的独特美学谱系。丛书将系统梳理这些美学资源,探讨它们在面对西方现代美学(如现象学、解释学、批判理论)冲击时的反应与融合。重点研究如何激活传统美学中蕴含的“直觉性体悟”、“生命本体的审美化”等思想,为当代艺术评论提供不同于西方主体中心论的知识论基础。特别是对“韵味”、“意境”等难以言说的审美体验,丛书将尝试运用当代跨学科方法(如认知科学、心理学),探寻其普适性和时代价值。 三、 中国艺术精神在具体媒介中的投射与实验: 艺术精神的转化,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艺术实践中。本丛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考察中国艺术精神在不同媒介中的“活态”体现。 1. 视觉艺术的转型: 聚焦于中国画、书法在走向现代乃至当代的过程中的“民族性”表达。如何处理笔墨的本体性与视觉传达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传统园林、山水哲思如何影响当代建筑设计和景观艺术的生态观? 2. 表演艺术的创新: 考察戏曲、音乐、舞蹈等传统表演形式如何吸收现代戏剧理论与西方元素,实现舞台语言的革新,同时保持其内在的“精气神”。 3. 跨学科的渗透: 探索中国艺术精神对当代电影、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的潜在贡献,尤其是在处理时间感、空间感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议题上,传统美学如何提供新的视角和创作方法论。 四、 方法论的革新与跨文化对话: 本丛书高度重视研究方法的自我反思与创新。我们坚持认为,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不能仅停留在文献考据或简单的观念对比上,而需要建立一套既立足于中国自身语境,又能有效参与全球学术对话的研究框架。这包括:对历史语境的细致还原、对现代阐释的批判性审视、以及运用比较美学、文化研究、后结构主义等工具,对传统概念进行动态的、生成性的解读。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转化》的出版,旨在为学术界、艺术界以及所有关注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一套深入、系统、富有洞察力的理论资源。我们相信,只有深入理解并创造性地转化了自身的艺术精神遗产,中国艺术才能在多元文明的冲突与交融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与卓越。本丛书所承载的,是对民族文化基因的尊重,更是对未来艺术形态的积极探索与无限期许。它邀请读者一同参与这场意义深远的文化自觉之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探讨领域之广,令人拍案叫绝。它仿佛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从那些我们熟悉的古典文本出发,却以一种极其现代的、富有穿透力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书中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尤其是在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传统概念“活化”的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复述旧有观点,而是将其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深刻的对话和转化。阅读过程中,时常会因为某个精妙的比喻或一段富有启发性的分析而停下来反复琢磨。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回报是巨大的——它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艺术、理解文化传承的边界。那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桥梁的努力,那种对文化基因的精准捕捉和大胆重构,是这部作品最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书籍,它更像是一个智力的挑战,一份对既有认知的温柔的颠覆。

评分

这部作品最打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关怀和历史责任感。它不仅仅是在做纯粹的学术梳理,更是在努力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身份寻找坚实的精神支撑。作者的论证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具体的艺术实践和历史经验之中,使得那些高远的理论探讨具有了坚实的落地感。我感觉作者对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概念的选择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使得全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沉稳、内敛的大家气度。它很少采用激烈的批判性语言,而是通过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让读者自己去发现旧有观念的局限性。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往往比直白的呐喊更具穿透力,也更持久地留存在读者的脑海中,促使人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文化立场和审美判断。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体量和密度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投入的回报是丰厚的。它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完美结合的能力。在结构上,每一章都像是精心雕琢的宝石,独立成篇却又相互映照,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媒介转换”这一议题的处理,那部分不仅有深刻的理论洞察,还穿插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作者在处理这些复杂议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它不仅是一本研究性的著作,更像是一部充满激情和敬意的文化史诗,引导着我们以一种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前瞻性的眼光,去迎接和塑造未来的艺术图景。

评分

读完后,我感到思维被极大地激活了,尤其是作者在处理跨文化现象时的细腻和审慎。全书的笔调是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没有滥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精确的学术语言去构建起严密的论证体系。我尤其关注到其中对于“意象”如何在不同艺术媒介间流转的分析,那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似乎深谙东方艺术哲学的精髓,但又不囿于某种固定的框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持续演化的系统。这种动态的、发展性的眼光,让原本可能显得陈旧的理论焕发出新的生机。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得当,既有宏观的历史梳理,也有微观的文本细读,使得整体结构既有高度又有深度。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国艺术思维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参考。它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全新“滤镜”,让我们得以从更深层次上把握其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沉静、睿智的智者进行的深度交谈。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有力地抛出核心观点,时而舒缓地铺陈背景材料,让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情感上也能跟上作者的思绪起伏。我发现自己对一些长期困扰我的美学难题,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了新的解释方向,那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为精妙的提问方式。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体现出极高的文学修养,即使在讨论最抽象的哲学命题时,文字依然保有流畅性和美感,避免了纯粹理论写作常有的晦涩和僵硬。这种美学上的自觉,本身就是对其所讨论主题的一种有力佐证。它在严肃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