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艺术史:百年中国戏剧史(1900-2000)》通过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情况的叙述,深入探讨了1900-2000这一百年戏剧艺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思想及文化变迁的深层互动关系。为客观、准确地呈现这一百年的戏剧艺术史,作者借助20世纪的中国戏剧艺术解读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用20世纪的中国历史阐释了这一时期戏剧艺术的特征、意义和价值。
邹红,女,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后在职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师从黄会林教授;1998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师从童庆炳教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此外,还担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员、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及北京文化产业研究。
王翠艳,女,文化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艺术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
黎萌,女,1976年1月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引言
第一编 新的戏剧文学形态的生成与发展
第一章 现代戏剧文学的早期形态
第一节 春柳社及春柳派的戏剧文学探索
一、春柳社的戏剧文学探索
二、“春柳派”的戏剐文学探索
第二节 进化团派的戏剧文学探索
一、王钟声与春阳社及通鉴学校
二、任天知及“进化团”筋况
三、进化吲派剧日及其文学特点
第二章 中国现代戏剧写作规范的建立
第一节 写实主义的社会问题剧创作潮流
一、开风气之先的《终身大事》
二、欧阳予倩的剧本创作
三、洪深的剧本创作
四、陈火悲、汪优游的剧本创作
第二节 田汉,郭沫若的浪漫抒情剧
一、田汉在20年代的剧本创作
二、郭沫若2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 丁西林、熊佛西等的趣味喜剧
一、丁西林的喜剧创作
二、熊佛西的喜剧创作
三、余上沅的喜剧创作
第三章 中国现代戏剧文体的成熟
第一节 曹禺的戏剧刨作
一、曹禺的生平及创作历程简述
二、曹禺的“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
第二节 夏衍的早期戏剧创作
一、夏衍的生平及戏剧创作概况
二、夏衍的甲期戏剧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第三节 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第四章 血与火洗礼中的戏剧刨作
第一节 写实主义的沉潜和深化
一、营禺在40年代的戏剧创作
二、夏衍在40年代的戏剧创作:《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
三、于伶、吴祖光、宋之的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二、阿英、阳翰笙等人的历史剧创作
第三节 喜剧创作的兴盛
一、陈白尘的讽刺喜剧创作
二、老舍的喜剧创作
第五章 和平年代的理性书写
……
第六章 探索与新变
第二编 新的戏剧演出形态的生成与发展
第一章 西风东渐与演出形式新变
第二章 导演制的确立与现代戏剧演出规范的形成
第三章 剧场艺术与广场艺术的分野
第四章 话剧民族化的尝试
第五章 小剧场戏剧与实验戏剧
第三编 戏剧思想史
第一章 戏剧作为启蒙工具
第二章 爱美剧与唯艺术论
第三章 东西文化碰撞中的戏剧思潮
第四章 关于戏剧大众化的讨论
第五章 旧话重提与新的拓展
第四编 二十世纪中国戏曲发展史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戏曲改良运动
第二章 新旧交替中的困惑与探索
第三章 求新求变中走向繁荣
第四章 战争背景下的戏曲改革与演出活动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革运动
第六章 戏曲艺术在政治震荡中的曲折发展
第七章 新时期戏曲艺术的振兴与繁荣
20世纪中国戏剧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他们摄制的《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用胶片拍摄的活动影片时,作为一个事件,它标志了电影这一艺术和娱乐形式正式登上人类文化舞台。据记载,7个月零13天以后的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被确定为第一次在中国放映电影的地方。(当时被称为“西洋影戏”)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插图选择也值得称赞,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文字内容,但不得不说,那些精心挑选的、往往是跨越数十年才得以重见的艺术作品图片,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视觉材料并非简单的配图,它们本身就是叙事的一部分。作者在关键论点处配上的往往是极具辨识度或争议性的作品,引导读者立刻将文字的抽象分析与具体的视觉经验联系起来。这种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使得那些关于构图、色彩、符号语言的复杂讨论变得立体可感。它真正做到了“让作品自己说话”,而作者则充当了一个精准的翻译者和阐释者。对于希望通过视觉证据来理解艺术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高的信息密度和审美愉悦,让人在知识汲取的同时,也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感到作者在文字运用上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克制与精准,这使得即便是面对一些相对枯燥的艺术流派更迭,也能读出其中蕴含的生命力与冲突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它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历史场景之中,时而沉浸于对一件特定作品的精微解读,时而又抬高视野,审视宏观的文化地理变迁。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讨论某一阶段艺术思潮的兴衰时,所采用的对比和反衬手法非常高明。比如,当描述某一官方推崇的艺术形式如何被边缘化时,作者会立刻转向那些在民间或地下空间悄然生长的非主流创作,通过这种鲜明的对照,揭示了艺术生命力的真正来源往往不在于权力中心,而在于那些最贴近民生和时代疾苦的声音。这种深谙“弦外有音”之道的叙述,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历史的某个隐秘结扣。
评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如何在物质形态上自我更新”的编年史。它超越了纯粹的学院派艺术史的范畴,深入探讨了艺术与“中国性”的持续对话。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艺术家群体的关注,也展现出极大的包容性。他没有一味地美化那些被主流话语推崇的典范,而是同样笔墨不辍地记录了那些在时代夹缝中艰难求存,却可能孕育出更具前瞻性的艺术探索者。书中对某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刻意淡化的艺术现象的重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勇敢还原。它促使读者跳出既有的、被简化了的艺术史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个百年中无数次发生的“断裂与延续”。读完后,我对中国艺术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无数支流汇聚成的、有时湍急有时暗涌的磅礴海洋。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巨著,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对时代脉络的精准把握,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画卷。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艺术作品的罗列与风格演变的简单梳理上,而是巧妙地将艺术思潮置于社会、政治和思想变革的大背景之中。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不同历史时期艺术特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洞察力。例如,在探讨20世纪上半叶,传统文人画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冲击时所经历的挣扎与融合时,作者细致入微地分析了笔墨语言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艺术家们在坚守民族精神与吸收外来营养之间的艰难抉择。书中对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论述也极为精彩,能让人清晰地看到,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早期的摄影艺术,它们都在共同回应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命题。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厚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绝非一般的艺术史著作所能比拟。它不仅是艺术研究者的案头必备,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这部作品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扎实且令人信服的史料支撑。它显然是建立在对海量一手资料进行批判性吸收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从书中所引用的那些鲜为人知的艺术档案、私人信件以及当时的报刊评论中便可见一斑。然而,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懂得如何将这些“硬核”的史料,转化为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叙事。他没有让脚注和引文成为阅读的障碍,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论证的血肉之中,使得每一个观点都立得住脚,却又不失可读性。比如,在分析某一特定时期艺术赞助人体系的变化时,书中引用的商业记录和私人往来信函,生动地勾勒出了艺术品市场在现代转型中的复杂生态。这使得我们不仅看到了艺术作品本身,更看到了作品是如何被生产、被流通、被赋予价值的全过程。对于追求学术深度和可靠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坚实的知识基石,值得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