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出色、强大、明快、原创的(著作)”。——雅克•德里达
“一部雄辩滔滔、创建非凡、胆识过人的著作;其成就连坊间大多数的导读都不能企及:它们想也不敢想呢!”。——黛安•埃兰(Diane Elam),卡迪夫大学
“读者实在不可能找到(比本书作者)更具权威且经验更丰富的导师。作者虽然没有淡化德里达著作的重要性和分量,但他直截了当、风趣无比的论说风格,必定会令初次接触德里达、并通常会因此而受惊过度的读者倍感亲切”。——德里克•阿德利治(Derek Attridge),约克大学
德里达一般被视为一位创造性超群、想象力澎湃且幽默诙谐的作家。坊间的导读往往侧重德里达作品的哲学性质以及谱系。罗伊尔的这本书则另辟蹊径,重点指出文学在德氏作品里,那种奇奇怪怪的重要性。为了让读者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德里达的作品,他对德里达的著作作出了详细的参照,字里行间更交织着对其他文学作品的仔细解读,从而探讨德里达一贯的主张:解构就是“与文学和解”。作者罗伊尔一再强调,在德里达眼中,“文学”势必与其他问题(例如哲学、心理分析、政治与道德、责任与正义、法治与民主)息息相关,彼此不可分割。
·内容简介
在这本富于热情且充满挑衅性的导读里,作者罗伊尔会为读者清楚介绍不少德里达的“关键思想”,包括解构(deconstruction)、延异(difference)和将临的民主(the democracy to come),同时也兼顾了一系列也许不那么显眼的题目,例如地震、动物和动物性、鬼魂、畸怪、诗性(poematic)、毒药、礼物、秘密、战争和哀悼等。
##一本导读书到底为什么要写成这样啊,显得自己深得德里达精髓吗……
评分##德里达的思想没什么关键点(因为都关键)所以作导读是特别有难度的,这本书也同样没作好
评分##读一段试读捧腹大笑,像是在看吐槽动画。
评分##只是翻了第一遍,接着要第二遍。德里达是个富矿,但挖出来的东西则具有放射性,要人命的。其实本书作者不断揶揄章节的一般用途,然后再讲自己的观点,应该看成贯彻德里达思想的行为艺术,我姑且落在独异上。
评分##调皮得很呐。看完就只记得“自我抚慰”“俄南主义”“情感自动化”“聆听自己”了哈哈哈哈哈,就是维特根斯坦的“感性”。。。。
评分##这本导读对于那些有后结构主义知识背景的人来说很容易读,并且轻松幽默,但并不适合初学者。我一直纳闷为何德里达比德勒兹在上世纪末的时候更有名气,其实很多概念极为相似,核心都是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生成与“延异”的性质也差不多且都在召唤“事件”的发生。。。相比较而言,个人感觉德勒兹其实比德里达的理论更为彻底也更为具有建设性,也比后者更有仙气,而德里达明显还在囿于对文本、对基督教学术传统的诡谲论辩中,甚至有一些投机的感觉。
评分##爽
评分##终究还是绕不开德里达,尽管我越来越感觉到德里达简直没法读,没法用,没法研究,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极其痛苦地在强调着,德里达的思想没法做成“关键概念”,因为他强调增补性,而反对中心化,但是他又不得不按照关键概念的形式来写,所以仿佛一边写一边擦。
评分##本书独具特色地实现了一种对于德里达的德里达式导读:这就是说,它努力越过“导读”这种体裁加诸其上的种种限制和界划,以示范的方式带读者一步步熟悉德里达式的运思。整本书到处都有对于“批判思想家”系列所设定的写作框架的揶揄,正是这种揶揄使得它不至于沦为又一种对于德里达的在场化的解读。无论以什么样的术语来把握(“药”,“不可言明性”,“增补”,“延异”……),本书说到底只想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重新唤回对它们所代表的那种绝对他性(absolute otherness)的敏感,使读者不再满足于将意义做成意义的标本,而是同时关注到那使得标本(在平凡逻辑的意义上)不再可能、同时又迫使标本化以神秘的方式开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一再逃避把捉,又一再诱使把捉。虽然并不能在概念上为读者留下太多遗产,它却已促成思想的地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