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非常经典、权威的中世纪哲学的教材。作者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背景,介绍了中世纪主要的哲学家及其思想和重要哲学概念,全面地呈现了中世纪哲学的面貌。目前本书被视为研究中世纪哲学、历史的必读书。
近年来,人们对古典哲学兴趣倍增,作为理论和思想发展的延续,中世纪研究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研究重点。当前,汉语学界尚没有学者能驾驭广泛的中世纪思想,尤其是其中涉及阿拉伯、犹太等思想文化,引进本书算是弥补汉语学界的空白。
##是书目前的体量并撑不起作者的野望。他确实在尽可能的呈现四个传统:拉丁、阿拉伯、犹太、拜占庭;但这种呈现只是一种近似于白描的勾勒,是远远不够的。一种更为理想的书写应当是在指出四个传统的彼此影响及借鉴的前提下,对于四个传统间之本质区别予以申说。 可能是因为作者是英国人,这书用了很大的笔墨叙述各个哲学家对于逻辑学的传承、推进,对于更为重要的形上学及广义的伦理学并没有很多的言说。作者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讨论了历代,主要是拉丁哲学家对于四个问题的言说:上帝对于未来之事的预知问题、世界的永恒性问题、共相问题、理智的认识问题。前两个问题确实是给我以启发。 这本书唯一告诉我的是:中世纪哲学所吸收的理论资源及思想传统与其说是柏拉图or亚里士多德的,不如说是新柏拉图and亚里士多德的,普罗提诺远比我想象的更为重要。
评分##快逃啊
评分##感觉有些琐碎。这种导论性书籍应该致力于梳理大的思想脉络和框架,而不是堆砌过多的细节。
评分##本书写作视野集中于四个哲学传统:拜占庭、拉丁、阿拉伯、犹太。从中可看出整个中世纪哲学的知识领域,更可看到哲学思想、论题的沿袭、流变、发展与回应。
评分##..
评分##专题研究太赞,最好的导引
评分##有缘再会
评分##一种去中心化的论述
评分##进了四月,要干的事突然雪崩式增长 —————— 3.5 按课程需要选读 人一多就显得琐碎,行文也偏向罗列。中世纪本来就陌生,尤其是伊斯兰传统和犹太传统,课上没细讲的部分看完就忘。当工具书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