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尤金·W.霍兰德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致谢
1 《千高原》的来龙去脉
2 主题概述
3 文本阅读
4 接受与影响
5 进阶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千高原》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作品,也是二位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即是对此一经典著作的导读。

在书中,尤金·W. 霍兰德首先概述了《千高原》的成书背景,并对《千高原》的主题作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在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文 本阅读”中,作者将《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分解为五类,并逐一对之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不时穿插对原书段落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此的独到解读。

德勒兹与加塔利声称,构成《千高原》的诸多高原可依任意顺序阅读。任何一次对全书的阅读都可能产生某种线性阅读,正如每一次依和弦表所做的即兴演奏都会带来诸多可能的演绎中的一个线性的演绎。因此,让我们跟随本书作者的指引,开始即兴阅读《千高原》。请记住,这一阅读只是众多可能的阅读中的“一种”,不是意在提炼出《千高原》的意义,而是要表现并阐明它的某些潜质。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五类:

1 认识论问题。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绝对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纯粹的内在性”?“根茎”高原、“ 平滑与纹理”高原最直接地处理这一“问题”,“游牧学”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最适合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 本体论问题。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 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为开放系统的一个动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如此这般地理解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它怎样给我们的社会变化带来更好的前景?最直接而又全方位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是“道德地质学”高原与“迭奏”高原——前者主要处理无机层的问题,而后者则主要处理异质成形层的问题。

3 人类学问题。第三类问题可以被称作人类学问题,但仅仅在结构主义(反人文主义)的意义上关涉“ 象征秩序”:人类的生命形式是怎样以象征的方式占据异质成形层的;人类的社会自我组织是如何通过符号来实现并在符号中获得反映——怎样通过语言、货币与图像来实现的? 在此,相关的高原是“ 语言学公设”、“符号的机制”、“颜貌”和“捕获装置”高原。

4 伦理问题。人类个体要如何自我组织,才能与他人一道尽可能地实现既有成效又愉悦的去层化? 这里最切题的显然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无器官的身体?”高原; 但“一匹狼还是一些狼”、“三则短篇小说”和“生成”高原也同样处理伦理“问题”。

5 政治问题。我们要如何把人类生命形态理解为社会性的自我组织,才能使它既能解释畜群行为又能解释集群(猎群)行为,既能解释压抑的专制暴政又能解释外向扩张的经济帝国主义,既能解释严苛层化的约束又能解释去层化的逃逸?“游牧学”、“微观政治与节段性”高原最为直接地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其他许多高原也会处理这个“ 问题”,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同Colebrook的那本导读比起来,这本写得太粘糊与含混,野心驱使他写得不加停顿,没有总结:作者写得快意味着读者读得疲劳,稠密会窒息读者。细节不加节制也许是为了掩饰生命的贫乏,而一本书当然是有生命的

评分

能概括为认识论,本体美学,人类行为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这五大「山脉」,已经是作为一本福音书的最大慰藉。有关时间的网格状,本体的被取消,外部的生成(生成-女人的部分有大争议啊),微观与游牧主义的逃逸,根本上我真的想说千高原简直可以作为一种天启宗教,文明却又野蛮,反「现代」的存在于世。入教吗?

评分

##不知道是因为千高原本身的结构还是这本导读的问题,读下来只记得一些零散的观点和几个大概念,其他的边读边忘,心好累!就不能弄点diagram吗?

评分

##高二读,带去了广西六十大庆预演现场。

评分

##神经官能症就是一种或多或少不受我们控制的空洞的重复,一种需要通过心理治疗来中断的尤其糟糕的习惯。在哲学中,将同一凌驾于差异之上,将不变的存在凌驾于流变的生成之上,就可以被看作是某种形态的神经官能症,因为存在迫使重复尽可能少地引发差异,并使已经产生的差异或可能产生的差异从属于不变的同一。相反,创造性的重复则将差异置于同一之上,重复中差异的程度越高,人的行为就越是自由——精神分裂所指的就是自由的绝对上限。重复中差异的比率成指数增长,创造性的重复于是取代了空洞的重复。保持或创造坚实性而不将一致性、统一性和组织强加其上也即不诉诸同一的空洞的重复,是德勒兹和加塔利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无论是伦理、政治还是美学。他们承认习惯的好处和体制的重要性,尽管两者都束缚了重复中的差异,他们的理想则是将差异最大化。

评分

##德勒兹继承和完善康德的批判哲学,如同康德的批判体系一样,德勒兹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一个体系哲学,其中创制和阐用了一系列的概念,应接不暇。而这种概念体系哲学拥有了整体的解释力,但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其局部的具体的差异的实用的志趣和精神。如同作者所说,德勒兹的哲学是一种经验原则和实用主义,而符合这原则和主义的实践不是创制总体化的概念体系,而是直接参与具体的问题,具体的事件。在事件实践中,问题目标和表达达成统一。阅读是视域融合的过程,绍介著作更甚。当作者说德勒兹从现实经验的实在发生出发,以及运用了大量的数理逻辑和集合论名词时,我不知道这些论断是德勒兹的原生思想,还是作为美国学者的作者加之其上的。

评分

##同Colebrook的那本导读比起来,这本写得太粘糊与含混,野心驱使他写得不加停顿,没有总结:作者写得快意味着读者读得疲劳,稠密会窒息读者。细节不加节制也许是为了掩饰生命的贫乏,而一本书当然是有生命的

评分

##读了一半,太难了……不知道是该先读这个还是先过一遍千高原本身……

评分

##提供解读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