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富強

追尋富強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斯蒂芬·哈爾西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引 言 世界曆史語境下的國傢建構與帝國
第一章 歐洲列強的全球徵服
第二章 對外貿易
第三章 財 富
第四章 官僚體製
第五章 槍 炮
第六章 交通運輸
第七章 通 信
結 語 中國的國傢建構(1850—1949)
注 釋
參考書目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16世紀後,歐洲列強倚仗航海大發現,憑藉工業革命帶來的先進科技,在世界各地擴張。20世紀初,歐洲殖民的觸手遍及全球各處,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歐洲人的統治之下。龐大如莫臥兒帝國,廣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脫被殖民的命運,殖民勢力間的爭奪和英國的援助也沒能讓奧斯曼帝國保住領土。

在歐洲殖民的狂風暴雨中,中國卻仍然屹立,保有瞭最基本的獨立。如果經濟體量和列強爭奪都不能讓一國免遭殖民,那麼,是什麼讓中國在19世紀走上瞭不同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發展道路?在哈爾西看來,是那個灰暗時代中人們對治國之道的探尋,是中國麵對威脅時求富求強、捍衛主權的創造力。

哈爾西從財政、貿易、海關、通信、航運等相關史料和地方誌中看到,在1850—1949年間,中國經過有意模仿和不斷嘗試,逐漸轉型為軍事-財政國傢,那是財富、官僚體製和槍炮的嶄新結閤。官員們增加稅收,擴大政府規模,建立起能夠舉全國之力的官僚體係,用西方的軍事技術裝備起新型軍隊,在弱肉強食的國際秩序中捍衛主權。這些探尋僅讓中國在那個屈辱的世紀裏保有瞭最低限度的獨立,卻為後來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崛起埋下瞭伏筆。

名人推薦

★《追尋富強》這一傑作從新的角度考察瞭19世紀中期中國與西方列強的關係。人們通常認為麵對西方列強,當時的中國隻能消極地做齣迴應,但哈爾西采用包括地方誌在內的新材料,指齣這一觀點其實相當片麵。他認為,當時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員都對國際局勢有深刻的瞭解,正因如此,他們發起瞭政治和行政改革,積極應對新的局麵。

——入江昭

哈佛大學曆史學係榮休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爾西在這本書裏做瞭個大膽的論斷:19世紀時,中國就已轉型為堪與歐洲現代民族國傢相提並論的軍事-財政國傢。近年來,許多美國學者都把中國放在歐洲對亞洲、非洲殖民的脈絡中考察,但近代中國並未完全淪為殖民地,哈爾西看到瞭其中的政治意義,對中國現代國傢的起源提齣瞭新的解釋。

——王國斌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學係傑齣教授

《轉變的中國:曆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作者

用戶評價

評分

##理論過於簡單,分析深度欠缺,對於史料的運用略有些偏頗,顯得很膚淺、錶麵化。

評分

##看瞭開頭和結尾。在國傢形成理論的應用方麵,提齣瞭1850年以來中國就開始瞭財政—軍事國傢的建構,在清政府,國民政府,建國後逐步發展和完善。和許田波的觀點有所不同。其次,比較注重經濟史的分析。總體來看,還是可以的。雖然在應用西方的模型和理論過程中,在對中國情況的描述和分析總會遇到各類問題,從而引起各類人員的反對,但是還是比較完善地提齣瞭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體係,值得贊許。

評分

##軍事—財政國傢的發展不僅取決於槍炮、戰艦等有形力量,還取決於對信息的快速獲取。政府為瞭保傢衛國,必須要和其外國對手一樣迅速地搜集、組織和傳播知識。如電報在戰略情報競爭中增強瞭中國的實力,並有助於官方捍衛國傢的“自主之權”。李鴻章經常用這一術語來描述中國電報局的角色,他在應對日常問題的同時也在對中國治國之道的知識基礎進行完善。在這一時期,官方雖然是在靠這項新技術搜集軍事、外交和政治情報,但是對其商業用途也瞭然於心。他們鼓勵中國商人收迴國傢自有之利權,與他們的西方對手進行商戰。此外,電報還增強瞭總理衙門在帝國官僚體製中的重要性,使其變為一個接收、處理並傳播戰略知識的中心。最後,嫻熟的外交技巧使中國沒有按西方設定的方式,而是以自己的方式進入瞭全球信息秩序之中。

評分

##提齣瞭一個大膽的論斷:19世紀時,中國就已轉型為堪與歐洲現代民族國傢相提並論的“軍事-財政”國傢,更強調中國未完全淪為殖民地這一曆史事實具有非凡的政治意義。

評分

##太違和瞭,中國人的貧窮、腐敗、不遵守規則竟然成瞭國傢戰略優勢……

評分

##看瞭開頭和結尾。在國傢形成理論的應用方麵,提齣瞭1850年以來中國就開始瞭財政—軍事國傢的建構,在清政府,國民政府,建國後逐步發展和完善。和許田波的觀點有所不同。其次,比較注重經濟史的分析。總體來看,還是可以的。雖然在應用西方的模型和理論過程中,在對中國情況的描述和分析總會遇到各類問題,從而引起各類人員的反對,但是還是比較完善地提齣瞭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體係,值得贊許。

評分

##看瞭開頭和結尾。在國傢形成理論的應用方麵,提齣瞭1850年以來中國就開始瞭財政—軍事國傢的建構,在清政府,國民政府,建國後逐步發展和完善。和許田波的觀點有所不同。其次,比較注重經濟史的分析。總體來看,還是可以的。雖然在應用西方的模型和理論過程中,在對中國情況的描述和分析總會遇到各類問題,從而引起各類人員的反對,但是還是比較完善地提齣瞭自己的觀點和理論體係,值得贊許。

評分

##從國傢能力建構的角度講現代國傢的起源,整體中規中矩,不算特彆創新,多少有些以論代史的傾嚮,但有些提問題、看問題的新角度,比如不問“為什麼是”,而問“為什麼不是”,比如留意主權觀念從無到有的成形過程,比如注意到條約條款落實的睏難和背後原因,對交通通信的討論也有其意義。譯者替作者糾正瞭不少引用錯誤,注釋和參考文獻頗有價值。

評分

##是否刪減瞭?平鋪直敘的羅列瞭一堆曆史事實,加上白開水般的總結。沒怎麼討論中國與其他幾個帝國的比較,也基本沒有討論中國國傢建設的比較熱門的幾個論題。參考文獻還比較有點意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