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卜寿珊,皮佳佳 著
图书标签:
  • 文人画
  • 中国画
  • 艺术史
  • 绘画
  • 书法
  • 文化
  • 历史
  • 审美
  • 收藏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7699
商品编码:28312363378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定价:58.00元

作者:卜寿珊,皮佳佳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30128769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 本书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艺术史的必读书。2 美国艺术史家谢伯轲、方闻、高居翰 推荐。学者朱良志和高建平推荐。

内容提要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目录


作者介绍


卜寿姗,美国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她的主要著作还有与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合著的《中国艺术理论》。

文摘





序言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文人画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宏阔的视野,梳理了自元代至近现代,历经五百余年中国文人画跌宕起伏的演变历程,深入探讨了文人画的哲学渊源、美学特征、创作实践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思潮的互动关系。作者以严谨的考证、精妙的解读,呈现了一幅中国文人精神与艺术相结合的壮丽画卷。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奠基(元代) 本书的开篇,将目光投向了元代,这是文人画正式确立并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元代,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汉族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遭遇压抑,一部分人选择退隐山林,将情感与志趣寄托于笔墨丹青。这一时期,赵孟頫成为了文人画的重要奠基者。他倡导“古意”,强调诗书画的统一,将笔墨的趣味和人格的抒发置于技法之上。他的作品,如《水村图》、《幽篁秀石图》,不仅在造型上追求古拙典雅,更在笔墨的枯湿浓淡、顿挫起伏中蕴含着深厚的学养与个人情怀。 除了赵孟頫,元代还涌现了柯九思、吴镇、黄公望、王蒙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人画家,他们被后世称为“元四家”。他们各自秉持着不同的艺术理念,却共同塑造了文人画的早期面貌。柯九思以其精湛的墨竹画著称,笔力雄健,墨色淋漓,将竹子高洁不屈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吴镇则以山水画见长,笔法粗犷,意境深邃,仿佛将胸中的丘壑丘壑化为画面。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更是文人画的巅峰之作,其山水景物层峦叠嶂,云烟缭绕,展现了画家“胸有成竹”的胸襟与远游的怀抱。王蒙则以其细腻繁复的笔法,营造出幽深奇绝的山水世界,体现了其深厚的学识与独特的审美。 文人画在元代的兴起,并非偶然。它与当时文人阶层的身份认同、士大夫文化的传承以及宋代以来山水画发展的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元代文人画家们在继承宋代院体画和文人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绘画的内在精神和个体情感的表达,使得文人画真正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范式。 二、文人画的转型与创新(明代) 明代文人画在元代的基础上,迎来了转型与创新。尽管明初沿袭了元代文人画的一些风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绘画领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明代中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如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将文人画的创作推向了新的高度。沈周的画作,笔墨苍劲朴拙,构图宏大,将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与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温厚平和的文人气质。文徵明则工笔与写意并重,作品秀丽雅致,笔墨精谨,尤以山水、花鸟、兰竹见长,展现了其深厚的功力和文人的修养。唐寅以其才情横溢和不羁的个性,创作了许多抒发性情的山水画和人物画,笔墨奔放,色彩明快,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仇英虽然是职业画家,但其作品深受文人画影响,尤其在山水画方面,继承了传统笔法,并加入了精细的工笔技法,展现了其高超的绘画技巧。 明代文人画的发展,也出现了分化。一方面,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继承了元代文人画的传统,强调笔墨情趣和诗书画结合,将文人画推向了雅正的高峰。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画家,如唐寅,在文人画的框架下,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作品风格更加多样。此外,明代也涌现了一些以“野逸”为风格的画家,如徐渭。徐渭的画作,笔墨纵横,不拘一格,充满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反叛精神,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的文人画,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更加丰富,也开始与社会生活产生更紧密的联系。文人画不再仅仅是少数士大夫阶层的专属,其审美趣味也逐渐影响到更广泛的群体。 三、文人画的成熟与高峰(清代) 清代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成熟和多元化的面貌。 清初,在明代遗民画家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以“正统派”自居的画家,如王鉴、王翬、王石谷等,他们推崇董其昌的理论,强调师法传统,力求笔墨的精谨和意境的古雅。王翬的《康熙南巡图》更是集当时绘画之大成,体现了其宏大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 然而,清代文人画也涌现了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画家。扬州八怪,如郑燮、汪士慎、金农等,以其奇崛的风格、奔放的笔墨和强烈的个性,打破了传统文人画的藩篱。郑燮的墨竹,挺拔遒劲,富于变化,将竹子的傲骨与文人的情操融为一体。金农的漆书和金石画,独树一帜,充满了文人的雅趣和奇思。 到了清代中期和晚期,文人画的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出现了如“海派”画家,如任熊、任薰、任伯年等,他们吸收了西洋绘画的技法和色彩,将传统的文人画与民间绘画的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气息的作品。任伯年的人物画和花鸟画,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深受当时市民阶层的喜爱。 清代的文人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它既有对传统的深刻反思,也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在笔墨、构图、色彩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四、文人画的演变与现代转型(近现代) 进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民族危机的加深,都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人画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 面对西方艺术的挑战,一部分文人画家试图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融入西方的写实技巧和透视原理,以求艺术的革新。如刘海粟、徐悲鸿等,他们一方面学习西方绘画,一方面又试图将中国传统笔墨的韵味融入其中,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 然而,随着中国革命的兴起和新中国的成立,文人画的生存空间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士大夫阶层逐渐消散,文人画的创作主体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改变。许多艺术家开始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创作具有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文人画的走向。 但文人画的精神并未完全消失。在一些坚持传统的艺术家手中,文人画的笔墨趣味、写意精神和抒情品格得以保留和传承。同时,一些艺术家也在探索将文人画的笔墨精神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 本书对近现代文人画的演变,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衰落,而是着眼于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内在精神在不同创作实践中的延续与转化。 五、文人画的哲学意蕴与美学追求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不仅关注文人画的艺术史发展,更深入地挖掘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 文人画是“以形写神”,强调“意境”。它追求的是一种“气韵生动”,而非简单的形似。画家的情感、学养、胸襟,都通过笔墨的挥洒得以体现。文人画的审美,是一种“高逸”的审美,它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一种宁静致远的达观。 文人画的创作,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道家的“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在文人画的写景抒情中得到了体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在政治上有所压抑,但在精神层面,文人画也承载着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本书通过对历代文人画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文人画如何将哲学思考、人生体验、审美情趣融于笔墨之中,从而创造出具有独特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 六、总结与展望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一部力求全面、深入、客观地展现中国文人画五百余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梳理了文人画从起源、发展、成熟到转型的各个阶段,剖析了其艺术特征、美学理念和哲学内涵。 本书通过对众多经典作品和代表性画家的深入解读,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文人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和艺术风貌。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叙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精神与文化品格的探索。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研究中国文人画,不仅是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情趣和哲学智慧的挖掘。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视角,也为我们思考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人画的艺术世界,感受那份 transcending the mere depiction of forms, and touching the very soul of artistic expression.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沉迷于中国古典艺术的爱好者,《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绝不仅仅是那个诗意的书名。我一直觉得,文人画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无声诉说。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跨越五百年的画廊,从元代的遗民情怀,到明清的雅逸风流,再到近现代的时代变迁,每一幅画作背后都藏着一个文人的生命故事。书的编排很巧妙,它没有枯燥地罗列画家和作品,而是将不同时期的文人画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让你深刻理解为什么他们的笔下会流露出那样的愁绪、那样的超脱。我尤其喜欢书里对那些“逸笔草草”的作品的解读,它们看似随意,实则蕴含着画家深厚的功力和极高的精神境界。看着那些山水,仿佛能听到风在呼啸,看到云在翻腾;看着那些花鸟,仿佛能闻到淡淡的墨香,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本书让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文人画本身就是一种“画”出来的“书”,是他们胸中丘壑、眼中世界的凝练。它不只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书。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一种近乎痴迷的喜爱,总觉得那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意境,比繁复的色彩和线条更能触动人心。《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样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五百年间的文人画名家及其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文人画背后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以及时代烙印。书中对每一位画家的生平、创作理念以及艺术风格的阐述,都力求严谨而又不失趣味,让我仿佛亲临了那个时代,与那些风流才子们神交。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文人画局限于“雅”,而是展现了其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从孤寂的隐逸,到放浪的形骸,再到对家国的眷恋,都在笔墨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深度对话。它让我明白,文人画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技巧的高超,更在于其所蕴含的那份独立于世俗的清高、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代文人心中的山水,也映照出我们当下内心深处的渴望。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艺术有着濃厚興趣但又缺乏系统性了解的读者来说,《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无疑是一次及时雨。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铺陈,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的文人画风格、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 interwoven,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我喜欢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文人的情怀。在解读那些看似“意到笔不到”的作品时,作者总能鞭辟入里,让我窥见画家“胸中自有丘壑”的玄妙。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画作,比如倪瓒的疏林坡石,不再仅仅是形式上的简洁,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独立人格和隐逸情怀;又比如八大的孤寂,不再只是笔墨上的奇崛,而是感受到了他颠沛流离的生命之痛。书中还提到了文人画与诗、与书法的紧密联系,让我明白了“诗书画三绝”并非虚名,而是文人综合素养的体现。这本书帮助我建立起了一个关于文人画的清晰框架,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能够穿越时空的,而中国文人画,正是这样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文人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绘画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中国文人心灵世界的探索。书中的论述,从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广度感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画作时,那种将笔墨技巧、审美情趣与画家的人生际遇、时代背景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这让我明白,每一幅传世之作,都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画家对生命、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独特回应。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人画风格的演变,以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解读,都让我受益匪浅。它帮助我理解了为何文人画会如此注重“写意”,为何会在笔墨间流露出那么多的情感与思考。阅读这本书,就如同与五百年的中国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从中汲取了养分,也看到了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

我一直觉得,艺术品往往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最直接的窗口。《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这本书,恰恰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宏大的视角,梳理了中国文人画长达五百年的发展脉络,从元代的遗民悲歌,到明清的士大夫情怀,再到近现代的转型与革新,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人文精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每一幅画作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技法的描述,更深入挖掘了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时代背景、画家心境以及文化内涵。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的深意。文人画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艺术家对时代变迁、社会思潮的深刻回应。书中的许多例子都让我拍案叫绝,比如某位画家在国破家亡之际,笔下的山水如何从雄浑转为哀婉,又如何通过寄情山水来宣泄内心的悲愤。这种将艺术与历史、个人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中国文人画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文人精神史的生动读本,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