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韩非子
  • 诸子百家
  • 国学经典
  • 哲学
  • 历史
  • 译注
  • 文白对照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46
商品编码:28331330634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446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战国)韩非,著,申楠,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

宋朝名相赵普曾盛誉《韩非子》,称其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鉴于其伟大地位,本书从韩非子诸多篇目中精选了zui经典的十篇,即《说难》、《说林》两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五蠹》,并对内容庞杂的《说林》两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进行了节选精读,对《说难》、《五蠹》两篇文章进行了全篇解读,旨在为读者呈上这部法家著作的精华。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品。是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的经典篇目,按照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的格式对该著作进行了详细剖析,并且秉持“信、达、雅”的标准,对这部先秦时期的法家集大成之杰作进行了注解。


  目 录

【韩非子 目录】

说难… …………………………005

说林上(节选)… ……………014

说林下(节选)… ……………024

内储说上七术(节选)… ……034

内储说下六微(节选)… ……053

外储说左上(节选)… ………070

外储说左下(节选)… ………091

外储说右上(节选)… ………107

外储说右下(节选)… ………120

五蠹… …………………………133


  作者介绍

韩非(约前280—前233),汉族,是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为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zui多的二人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精彩书摘

说难

【题解】

说(shuì)难,意指说服君主是一件困难的事

情。文章就向君主进言的困难进行了细致分析,强

调进言前要先弄清楚君主的心理;随后又介绍了进

言的实用方略,并列举了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予以

佐证。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①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

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②而能尽之难

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

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

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

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

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

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

可不察也。

【注释】

①知:同“智”。

②横失:指进言话语无所顾忌。失,通“佚”。

【译文】

一般来讲,进说的困难不在于我的才智能否向

君主进说,也不在于我的口才能否阐明我的观点,

也不在于我是否敢毫无顾忌地讲清楚我的看法。进

说的困难一般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我用

恰当的说法去适应他。向那些追求名望的人进言,

却用厚利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被视为节操低下,

并受到卑贱待遇,必然会遭人抛弃、被人疏远。向

那些追求厚利的人进言,却用高尚的名声去说服

他,进言者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且脱离实际,其

建议也必然不会被采纳。对那些实为追求厚利而表

面追求美名的人,如果用高尚的名声向他进说,他

就会表面上采纳进言者的意见,而在实际上疏远进

言者;如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会在实际上采纳进

言者的主张,却在表面上疏远进言者。这些都是明

面上难以觉察的东西。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

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

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

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

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

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

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①有过端,而说者

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

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

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

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②,则以为卖重。论

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③博辩,则以

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

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释】

①贵人:文中指君主,后文“贵人或得计”亦同。

②细人:与前文“大人”相对,指君主近侍。

③米盐:泛指日常琐事。

【译文】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

说者本人或许并没有泄露机密,谈话中却触及君

主心中的秘密,进言者可能就会因此身陷险境。

从表面上看,君主在做这件事,心里却可能想借

此做成其他的事,此时如果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

所做的事,还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也会

因此身陷险境。君主筹划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情,而进言者的意见也刚好迎合君主心意,此时

如果有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揣测出了这件事并泄

露出来,君主一定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

就会身陷险境。君主对进言者的恩泽尚不深厚,

而进言者却知无不言,倘若他的说词得以施行并

取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倘若他的说词

行不通而遭到失败,君主就会对他起疑心,此时

进言者就会身陷险境。君主有过错,若进说者只

顾倡言礼义来指出君主的毛病,进言者就会身陷

险境。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独自揽下功绩,若

进言者同样知道这条计谋,可能就会身陷险境。

勉强君主去做他无法完成的事,强迫君主停止做

他不想停下来的事,进言者就会身遭危险。所以

进言者若与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被视为试图离间

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会被视为试

图卖弄身价。谈论受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视为

在寻找靠山;谈论君主所厌恶的人,就会被视为

在刺探君主的内心。说话太过直白,就会被视为

不懂变通之人;进言琐碎详尽,则会被视为废话

连篇之人。简略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

不敢谏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

视为粗野无礼之人。这些进言的困难,是不可不

知的。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

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

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

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

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

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

智。欲内①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

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

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

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

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②之

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

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③,辞言无所系縻,然

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

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

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

仕④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

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

以饰⑤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注释】

①内:同“纳”,进献。

②概:古代称量粮食时,用来刮平斗斛的工

具,此处引申为压抑、压平。

③悟:通“忤”,违逆、忤逆。

④能仕:指“智能之士”。仕:通“士”。

⑤饰:通“饬”,整饬、修治。

【译文】

一般而言,进言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言对象

自以为得意的事,并掩盖他自以为羞耻的事。君主

有要紧的私事,进言者一定要指明这是合乎公明大

义的事情并鼓励他去做。君主有难以克制的卑下念

头,进言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情并抱怨他迟

迟不去做。君主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言者就

要为他列出这件事的缺点、指明其中的坏处,并称

赞他不去做是明智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进

言者就要替他举出其他事情中的类似情况,多给他

提供根据,使他能从“我”这里借用说法,但进言

者自己得假装毫不知情,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自

我夸耀。进言者要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

须借用好的名义来进行阐明,并要暗示这么做也符

合君主的私人利益。进言者若想陈述有害的事,就

要直言这么做会招致诽谤,并要暗示它会对君主不

利。进言者要称赞与君主举止相似的另一个人,规

划与君主思路相似的另一件事。对与君主有相同劣

行的人,就必须对其加以粉饰,说这样的人没有什

么害处;对与君主有相同失败经历的人,就必须对

其予以掩盖,表明他没有什么过失。君主在夸耀自

己的能力时,就不要用他难以完成的事去压抑他;

君主自以为处事果断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

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失败经

历让他难堪。进说的主题不忤逆,言辞不与君主的

想法相抵触,这样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

才了。由此而得到的是君主对进言者的近不疑以

及进言者对君王的畅所欲言。伊尹曾为厨师,百里

奚曾为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

是圣人,但还是不能避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换得重

用,他们是多么卑下啊!现在如果因为我的这番话

被用为厨师和奴隶,而被听从并采用就能拯救天

下,那么智能之士也不会以此为耻辱。长此以往,

君主的恩泽已经深厚,进言者说出再深入的谋划也

不会被怀疑,再据理力争也不会遭受罪罚,此时便

能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

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按这样的方式相互对待,便

是成功的进言。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

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①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

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

闻之,以郑为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

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

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

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

绕朝②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

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

者罪刖③。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

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

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

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

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

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

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

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有憎于主,则

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

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

鳞径尺,若人有婴④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

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释】

①关其思:郑国大夫。

②绕朝:春秋秦国大夫。

③罪刖(yuè):罪致刖刑。刖刑,古代一种

掉脚或脚趾的刑罚。

④婴:通“撄”,触动。后文“无婴”亦同。

【译文】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

远嫁胡国君主来讨他欢心。后来郑武公问群臣:

“我想出兵打仗,哪个国家可以打?”大夫关其

思回答:“可以打胡国。”武公一怒之下便杀了

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度,你却说攻打它,哪有

道理?”胡国君主听说这件事后,认为郑国和自

己关系近,于是不再防备郑国。结果郑国偷袭

胡国,并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雨水冲垮了他

家的围墙,他儿子说:“不修的话,盗贼必定会来

偷盗。”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

大量财物被窃。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对

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是对

的,而重的导致被杀,轻的导致怀疑,这也说明了

解情况没有困难,难在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因此,

绕朝的话本是对的,他被晋国视为圣人,却被秦国

杀害,这是不得不引起注意的。

弥子瑕曾受到卫灵公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

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

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

君主之命驾驭卫灵公的车子出城。卫灵公听闻这件

事之后,反而认为他德行好,说:“真孝顺啊!为

了母的病,忘了自己会遭刖罪。”另,弥子

瑕和卫灵公游览果园,弥子瑕摘了一个桃子吃,觉

得味道甜美便没有吃完,把剩下的半个给了卫灵公

吃。卫灵公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啊!好吃的东西

却不顾自己的口味而留给我吃。”等到弥子瑕容颜

衰老宠爱减少时,不慎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说:

“这人本来就曾假托我的命令私自驾车出城,还曾

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弥子瑕的行为和

当初并没什么两样,之前却被视为品德高尚,后来

却因此遭罪,原因在于卫灵公对他的爱憎发生了变

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拉近与

君主间的距离;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

而遭到君主的谴责以致被疏远。所以进言者不可不

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再对君主进说。

龙作为一种动物,驯服时可以骑着它嬉戏玩

闹;但它喉下有一尺来长的逆鳞,假使有人触动了

这片逆鳞,龙就会杀死他。君主也有逆鳞,进说者

若能不触动君主的逆鳞,进言之事就差不多了。


  前言

前言

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为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被

誉为zui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二人之一。

韩非子所处的正是诸侯争霸的年代,局势动荡,

战乱频繁。在与秦国的交战中,韩国屡战屡败,国力

也日渐衰减。韩非子多次给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

能在韩国实行变法,增强国力,但韩王均不予采纳。

韩非子便将自己的法家思想主张与韩国面临的实情结

合起来,写下了《说难》《说林》《内外储说》《五

蠹》等伟大文章,这些文章也成了《韩非子》这本著

作中的经典篇目,并且被收录在《史记》之中。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之作。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

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

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鉴于篇幅有限,本

书在编译过程中只精选了其中zui为经典的十篇,即

《说难》、《说林》两篇、《内储说》两篇、《外储

说》四篇、《五蠹》,并对内容庞杂的《说林》两

篇、《内储说》两篇、《外储说》四篇进行了节选,

对《说难》《五蠹》两篇文章则是全篇解读,旨在为

读者呈上这部法家著作的精华。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进行阅读,我们将每一篇文章

的解读分成了四个板块:

个板块为题解。位于每篇文章的开篇之处,

从总体上把握全篇的纲要和写作特点,并对难以理解

或有其他背景的篇名进行解说,便于读者入题。

第二个板块为原文。考虑到大多数文章篇幅较

长,读者阅读难度较大,我们将原文划分成了多个段

落,便于读者阅读。

第三个板块为注释。相对于以往的经典注释类书

籍,我们精减了注解的数量,对大众较为熟悉的文言知

识或较为浅显的文法现象予以省略,只保留了较为重要

的、容易产生理解偏差的注释,以提高有效信息容量。

个别段落因内容相对简单,注释板块便没有设置。

第四个板块为译文。本书的译文以直译为主,若

直译不通顺,我们则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意

译。先秦时期的文章省略较多,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

译句完整、前后文语意连贯,我们会适当补充省略的

信息。

因时间仓促,译注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还望各

位读者指正。



《道德经》:宇宙万物的本源与人生智慧的灯塔 《道德经》,这部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伟大思想家老子所著的经典,以其深邃的哲理、精炼的语言以及对宇宙人生奥秘的洞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瑰宝之一。它并非一本宏大的史书,也非铺陈的论说文,而是一部以“道”为核心,探讨天地万物运行规律、人生处世之道的哲学巨著。它以其超越时空的智慧,启迪了无数世代的中国人,其影响更是深远地渗透到中国文学、艺术、政治、伦理等各个领域,并逐渐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 一、 “道”:宇宙万物的终极实在与生成之源 《道德经》的精髓,无疑在于其对“道”的阐释。“道”在老子看来,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超越一切概念、名称和形态的终极实在。它“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意味着,“道”是无形无相、不可言说的,但正是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并赋予了它们生命和规律。 老子用一系列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的描述来描绘“道”的特性: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是一种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原始状态。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道”是寂静空虚的,却恒常不变,周流不息,永远不会停止其运行。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道”是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的,它超越了人类感官所能及的范围。 “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最核心的特征之一。“无为”并非消极地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之道,不妄加干预,不强求,不造作。然而,正是这种“无为”,却成就了万物的生成和发展,达到了“无不为”的境界。 理解“道”,是理解《道德经》的关键。它提示我们,宇宙的运行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某种内在的、深刻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道”。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是一种内在的和谐。 二、 “德”:道在万物中的体现与个体修养的指南 与“道”相辅相成的是“德”。如果说“道”是普遍的、形而上的本体,“德”则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是万物各自所秉持的、实现“道”的方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真正有“德”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自己的“德”,而是自然而然地遵循“道”的规律去行动。这种不刻意,反而使他的“德”更加真实和深厚。 “道生之,德畜之。” “道”生成了万物,“德”则养育、畜养了它们,使它们得以成长和发展。 “德”也指向了个体修养的层面。它要求我们效法“道”的特点,培养内在的品质,例如: 柔弱: “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 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以柔克刚的智慧,一种顺应变化、保持弹性的能力。 谦下: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真正的圣人,不居功自傲,不张扬跋扈,而是甘居人下,以谦逊的态度来影响他人。 知足: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满足,就不会因为贪婪而招致耻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因为过度而陷入危险,这样才能保持长久。 三、 辩证智慧:阴阳相济、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充满了深刻的辩证思想,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阴阳相对、相生相克的理论。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每一个概念或事物,都依赖于其对立面的存在而得以定义和显现。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声与音,前与后,都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中。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万物的变化和发展,往往是向其相反方向进行的。“反者道之动”意味着事物发展到极致,必然会走向其对立面。例如,盛极必衰,乐极生悲。因此,认识到这种“反”的规律,有助于我们保持警惕,审时度势。而“弱者道之用”,则强调了柔弱、谦下的力量,这种看似弱小的力量,往往是道最根本的运用方式。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教导我们不要用非此即彼的简单眼光看待问题,而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并学会利用这种变化来趋吉避凶。 四、 “无为而治”:政治与人生的理想境界 “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在政治哲学上的核心主张,也是其人生智慧的延伸。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如同烹饪小鱼一样,不能频繁地翻动,否则鱼会碎。这意味着,统治者应以最小的干预来管理国家,尊重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统治者如果能做到“无为”,不扰民,不苛政,不贪婪,百姓就会自然地变化,走向正道,变得富裕和淳朴。 在人生层面,“无为”则是一种顺应自然、减少欲望、保持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挣扎和追求,去体验更深层次的自由和满足。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推崇虚浮的贤能,就能让百姓减少不必要的竞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珍贵稀罕的物品,百姓就不会铤而走险去盗窃。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圣人的治理,旨在让百姓减少虚荣和欲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增强体魄,而非追求名利。 五、 《道德经》的价值与影响 《道德经》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回归自然的智慧。它启示我们: 认识自我: 通过理解“道”与“德”,反观自身,认识到人生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处世之道: 学习“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以柔克刚,顺势而为。 和谐共生: 理解万物之间的联系,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道德经》的影响,已渗透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历代帝王的治国方略,到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从禅宗的修行之道,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哲学,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道德经》的启发。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世界哲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思想的普适性和深刻性,使其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精神指引。 阅读《道德经》,就像与一位饱经沧桑、智慧深邃的长者对话。它不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它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我们在人生的海洋中,找到那条通往真正智慧与宁静的航道。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书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排版和装帧问题,毕竟很多国学经典的书,要么是字体小得可怜,要么是纸张质量堪忧,读起来眼睛很累。庆幸的是,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在物理层面上也做得相当出色。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文白对照的版面设计也十分科学,原文和译文泾渭分明,需要对照时一目了然,不看译文时也不会被干扰。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体验的尊重,毕竟,阅读体验好了,学习的效率自然也会提高。这本书的纸张有一定的厚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是一套可以长期珍藏并反复研读的精品。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其作为“读本”的功能。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个人修养和职业规划中融入中国传统智慧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韩非子作为法家集大成者,他的思维模式——强调规则的普适性、结果导向、以及对个人情感的理性剥离——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法律体系构建中依然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通过对原文的反复咀嚼和对译文的细细品味,我感觉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深度都有了显著提升。它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分析权力与秩序运行的底层逻辑框架,这种思想层面的滋养,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译注工作做得实在太用心了,看得出译者是下了大工夫的。很多段落的翻译不仅仅是逐字逐句的直译,更是深入到了原文的语境和哲理层面进行阐释。比如,韩非子论述“法、术、势”那几篇,原文的逻辑链条有时候跳跃得很快,如果没有精准的译文引导,很容易跟不上作者的思路。这套书的译文保持了相当高的准确性和可读性,读起来一点也不生涩,语言流畅自然,完全没有那种翻译腔的僵硬感。而且,它在关键概念旁边的注释也极其精准,比如对“循名责实”、“赏罚之度”等核心概念的解析,往往能一语中的,直击要害。这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法家思想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能有效避免因为理解偏差而走入误区。

评分

我这次阅读的重点放在了对韩非子“性恶论”及其在治国方略中应用的理解上。过去总觉得法家思想过于冷酷和功利,但通过这本书的精细对照和详尽注释,我才发现其背后蕴含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特别是书中对君主如何运用“术”来驾驭群臣,如何保持“势”的威慑力等方面的论述,其缜密的逻辑推演让人拍案叫绝。译文在这里起到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它使得那些看似深奥的权谋之术,在现代的语言体系下变得清晰可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古代政治哲学的高超之处。它不是教人如何变得冷血,而是教人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以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实现治理目标。

评分

终于把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给啃完了,感觉收获颇丰。我之前一直对诸子百家的思想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直接读原著有点吃力,尤其是那些文言文,晦涩难懂,读起来效率太低。这套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为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采用了文白对照的形式,旁边就是详尽的注释和译文,这就像是请了一位私人名师在旁边实时讲解,遇到拗口的句子立马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尤其是那些历史背景和术语解释,做得非常到位,让我不仅能理解韩非子的思想本身,还能体会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于理解法家思想的精髓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智慧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那些深藏在故纸堆里的宝贵思想得以重见天日,被我们这些新一代的求知者所吸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