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江岸送别
定价:52.00元
作者:(美)高居翰 ,夏春梅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10803018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高居翰(James Cahm),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曾长期担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和研究生院的教授,以及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顾问,他的著作多由在各大学授课时的讲稿修订,或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编纂而成,皆是通过风格分析研究中国绘画史的经典书籍,享有世界范围的学术声誉。
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晚期绘画史写作计划的第二种,探讨明代初期与中期的绘画。朱元璋推翻蒙元政权,建立明朝以后,却也带来了一段腥风血雨的统治,许多文人画家都落得身首异处的凄惨下场,形成了明初画坛的空白时期。本书除了讨论明代画家如何赓续元代的绘画成就,寻求创新之外,也探讨了宫廷绘画与浙、吴(苏州)、南京等地方画派的表现及其发展。书中对于画家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绘画风格的关系,也有着精彩透辟的讨论。
目录
三联简体版新序
致中文读者
英文原版序
地图
章 明初“画院”与浙派
节 洪武之治
第二节 两派山水传统:浙派与吴派
第三节 洪武年问的绘画(1368—1398)
王履
两件佚名之作
明初“画院”
第四节 永乐年间的绘画(1403—1424)
保守南宋画风的延续
边文进
第五节 宣德画院(1426—1435)
谢环
商喜
石锐
李在
第六节 戴进
第七节 “空白”时期的绘画(1436—1465)
周文靖
颜宗
林良
第二章 吴派的起源:沈周及其前辈
节 十五世纪的吴派
王绂
苏州及其士绅文化
第二节 沈周的前辈画家
杜琼
姚绶
刘珏
刘珏与沈周的关系
第三节 沈周
生平事迹
早期作品
个人风格的发展
夜坐图
晚期的山水作品
草木鸟兽图
第三章 浙派晚期
节 绘画中心——南京
第二节 吴伟
生平事迹
人物山水画
人物画
第三节 徐霖
第四节 弘治与正德画院的画家
吕纪
吕文英
王谔
钟礼
朱端
第五节 “邪学派”画家
张路
蒋嵩
郑文林
《夕夜归庄》与朱邦
第四章 南京及其他地区的逸格画家
节 浙吴两派以外的画家
第二节 南京画家
孙隆,“没骨”画与底特律美术馆的《草虫图》
林广与杨逊
“金陵痴翁”史忠
郭诩
杜堇
第三节 两位苏州画家与徐渭
王问
谢时臣
徐渭
第四节 画家的生活形态与画风倾向
第五章 苏州职业画家
节 周臣
第二节 唐寅
第三节 仇英
第六章 文徵明及其追随者:十六世纪的吴派
节 文徵明
早年
北京插曲
晚年
第二节 文徵明的朋友、同侪和弟子
陆治
王宠
陈淳
沈硕
第三节 十六世纪后期文氏的子孙与追随者
文嘉
文伯仁
侯懋功
居节
注释
参考书目
图版目录
索引
作者介绍
高居翰教授(James Cahill),192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是当今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之一。1950年,毕业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之后,又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取得安娜堡密歇根大学艺术史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追随已故知名学者罗樾(Max Loehr),修习中国艺术史。
文摘
序言
初翻《江岸送别》,以为会是一部关于乡愁或青春的纯爱故事,结果却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作者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世界,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那些平凡日子里的波澜起伏,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从中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我曾经的经历,看到了我认识的人。书中人物的对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烟火气,真实而鲜活,让人仿佛就坐在他们身边,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那些关于生存的挣扎,关于情感的纠葛,关于梦想的追逐,都在江岸这个独特的空间里上演。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描绘一群人的人生画卷,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力量。我被书中的每一个角色所吸引,他们的善良与无奈,他们的坚持与妥协,都让我深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不平凡的情感与力量,而“送别”的意义,或许正是对这些力量的铭记与传承。
评分《江岸送别》给我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力量的体验。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将情感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含蓄而内敛的表达。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一种洗尽铅华的智慧,将生活的真相,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呈现在纸页之间。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陷入一种沉思,仿佛回到了自己的过往,思考着那些被遗忘的片段,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江岸,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承载着无数故事与情感的起点与终点。书中的人物,他们的经历,他们的选择,都带着一种时代的烙印,也带着一种普遍的人性。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释然,也感到一种不舍。它让我明白了,生命中的每一次“送别”,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都是一次对过往的告别,也是一次对未来的迎接。
评分《江岸送别》给我的感觉,像是一幅被岁月侵蚀得有些模糊,却依然散发着迷人光晕的老照片。作者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从容不迫的节奏,将读者缓缓引入故事的核心。它不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让人喘不过气的作品,而是更注重细节的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每一次的转折,每一次的情感波动,都被处理得细腻入微,如同层层剥开的洋葱,越往里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酸楚与甘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环境的描绘,那些关于江岸的文字,不仅仅是背景,更是人物情绪的投射,是故事的延伸。我仿佛能感受到夏日江风的微醺,也能体会冬日江水的凛冽。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却常常暗藏深意,需要读者反复品味,才能捕捉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它像一位沉默的老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人生的起伏与无奈,同时也传递着一种坚韧与希望。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究竟在送别什么?是人,是物,还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评分读到《江岸送别》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条绵延不绝的长河旁,河水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时间、记忆与情感的载体。作者笔下的江岸,是故事展开的舞台,也是人物命运交织的节点。从初读时那份对“送别”二字的浅显理解,到深入字里行间后,我才渐渐品味出其中蕴含的深沉与复杂。它不仅仅是挥手告别的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沉淀,一种对过往的追忆,一种对未来的渺茫希冀。江边的每一棵树,每一缕风,甚至每一朵浪花,都似乎承载着不同的故事,诉说着离别的无奈与眷恋。我仿佛能闻到江边潮湿的泥土气息,听到远方隐约的渔舟唱晚,感受到离人眼中闪烁着不舍的光芒。书中的人物,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叹息,都如此真实地触动着我的心弦。仿佛我就是那个送行者,又或是那个被送走的人,心中百感交集,五味杂陈。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江岸送别》最令人赞叹之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离别”这个词语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一种无法割舍的羁绊。
评分《江岸送别》这本书,仿佛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朴实无华的力量,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那些微小的表情,那些眼神的交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江岸,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地点,它成为了一个象征,一个承载着离愁别绪、人生况味的空间。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送别的人们,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不舍,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思念。我感受到了那种告别的仪式感,那种对过往的留恋,那种对未来的期盼。书中那些关于生活细节的描写,真实而动人,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它让我思考,生命的旅途中,我们都在送别些什么?是青春,是爱情,还是那些曾经珍贵的时光?这本书,让我对“送别”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分离,更是另一种形式的铭记与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