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作品集 心灵独白 9787508375908

中国画作品集 心灵独白 97875083759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敬良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画
  • 绘画艺术
  • 艺术作品
  • 心灵
  • 情感
  • 文化艺术
  • 艺术设计
  • 绘画技法
  • 作品集
  • 国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9787508375908
商品编码:295940924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中国画作品集 心灵独白 作者 陈敬良
定价 48.00元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 9787508375908 出版日期 2008-08-01
字数 204000 页码 123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363Kg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大量中国画作品范例,包括作者的绘画感受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和中国画初学者迅速掌握风景速写的方法和技巧。本书适合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陈敬良,湖南益阳人,教授,画家。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学术委员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学科高级职称评委。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湖南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学术论文多次在各类刊

   目录
古城凤凰
城门
春到故乡
乡间小路
老街遗迹
脊梁
构成源由
青青河边草
古城水影
雾锁山巅
柳暗花明
山巅的诉说
春光万里
秋韵
老墙遗韵
回望故乡
岳麓秋色
滚滚红尘
风月无边
心有千千结
黄色黑潮
思绪无际
草山草水
一路阳光
德智诚信——德
德智诚信——智
德智诚信——诚
德智诚信——信
源伴展飞——源
源伴展飞——伴
源伴展飞——展
源伴展飞——飞
酣秋
清风
一簇红英
硕果累累
戈壁红云
芙蓉出水
琵秋图
洞庭秋韵
山泉
家乡风光
山河共存情
晚秋
一江春水向东流
西窗春韵
芦山飞雪
篱上悬秋
滇水南岸
中国龙
飘落在窗前
凝霜图
一抹残红
双月争艳
花鸟图
三月朝蜜
早春二月
雾影朦胧
生命之源
芙蓉花开
红红火火的日子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水墨丹青的千年回响: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流变与精神》 一、引言:凝视东方哲思的艺术之窗 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仅仅是描摹自然景色的图景,更是两千多年来文人哲学思想、宇宙观和审美情趣的物化载体。它以“卧游山水,胸有丘壑”的独特视角,构建了一个超越物象本身的、充满生命律动的精神世界。本书将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从萌芽期到成熟期的漫长发展历程,剖析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格演变、核心技法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文化意涵,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东方艺术精髓的窗户。 二、溯源与奠基:魏晋南北朝的“气韵生动” 中国山水画的独立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与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息息相关。本章将重点梳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理论对早期山水画的影响,特别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以形写神”和“卧游”思想,如何为后世山水画确立了“不拘泥于形似,而重在表达内在精神”的创作基调。 地理与精神的交织: 分析南北朝时期,南方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怀,北方则因受限于雄伟山川而发展出坚实雄大的笔墨风格,为唐代“青绿山水”的出现奠定了地域基础。 荆浩与关仝的北方山水: 探讨五代时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如何将高耸的峰峦、深邃的云雾融入画作,形成初具规模的“巨碑式”山水布局,标志着中国山水画技法体系的初步完善。 三、盛唐气象与中晚唐的转折:李思训、王维的宏大与空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山水画的创作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气度和多样性。本部分将细致考察唐代山水画的“两大主流”: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 分析其富丽堂皇的青绿设色技巧,如何体现盛唐的雍容气象,以及这种画法对后世装饰性山水的影响。 王维的“水墨为上”: 深入探讨这位诗人画家如何将禅宗思想融入笔墨,以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光影和意境,开创了文人水墨画的先河,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晚唐的过渡: 关注温日观、项容等人对笔墨韵味的探索,预示着山水画即将转向更内敛、更强调个人修养的文人画体系。 四、宋代的集大成与“院体”的规范化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技法和理论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官方的翰林图画院对山水画的创作进行了规范和提升,同时,文人画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北宋山水“巨碑式”的巅峰: 重点分析范宽、郭熙的艺术成就。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如何以“近景不写,远景不乱”的手法,构建出浑厚博大的气势;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论述,则标志着山水画审美功能的多维化。 南宋的转向与“院体”的精微: 探讨南宋时期,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马一角、夏半边”风格,如何通过“边角式”构图,将焦点集中于有限的景物,以凝练的笔墨表达南宋士大夫阶层的失落与内敛情怀。 “米氏父子”的墨戏: 专题研究米芾父子如何通过“没骨”和“积墨”技法,以“不求形似”的自由挥洒,奠定了元代以后文人画追求“意趣”的审美取向。 五、元代的“士气”确立:文人画的精神独立 元代是传统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文人画”彻底超越“院体画”的地位,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四家”的理论与实践: 详细阐释赵孟頫“作画贵在有士气”的宣言,以及他倡导的复古主义。重点剖析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四位元四家如何各自发展出独特的笔墨语言:黄公望的圆润含蓄,吴镇的苍劲浑厚,倪瓒的疏朗萧瑟(寒林石 উপেক্ষা),以及王蒙的繁密叠嶂。 笔墨即人格: 阐述元代文人画家如何将个人品格、学养和胸襟直接诉诸于笔墨,使山水画成为士大夫抒发“遁世情怀”和“清高气节”的最主要媒介。 六、明清的继承与创新:地域流派的勃兴 明清两代,山水画在继承元代文人画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更复杂、更具地域特色的流派体系。 明初的“浙派”与“吴门派”: 分析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的雄强和率性,以及以沈周、文徵明为核心的吴门画派如何回归平淡天真,强调家乡山水的温润秀美。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与笔墨革命: 深入解析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理论,它如何构建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画的理论框架。探讨其“以禅入画”的思想,以及他所提倡的“平淡天真”的笔墨趣味,如何影响了江南画坛的审美风尚。 清代的“四僧”与“金陵派”: 考察清初“四僧”(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如何以强烈的个性化笔墨,表现亡国之痛与个体精神的挣扎,他们的创作达到了中国山水画表现力的极致。石涛的“我自成一家的宣言”及其对笔墨的解放意义。 “四王”的集大成与程式化: 分析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位画家如何通过“集大成”的方式,对前代技法进行系统整理和程式化,确保了山水画传统的稳定延续,但也带来了后期僵化的倾向。 七、结语:跨越时空的对话 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在于其永恒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对“山水”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探讨。通过对历代名家的研习,读者可以体会到,笔墨之间的干湿浓淡,无不流淌着古人对宇宙秩序的理解和对个体命运的沉思。本书期望引导读者超越单纯的视觉欣赏,进入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层对话之中。 【附录】 山水画关键术语解析(如皴法、点苔、留白、斧劈皴、披麻皴等详解) 【参考书目】 中国历代重要画论选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质感,封面选用的纸张触感细腻,色彩的印刷也相当饱满,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或浓烈、或淡雅的色彩,它们在纸上流淌,仿佛拥有了生命一般,诉说着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幅写意山水,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寥寥几笔勾勒出的意境却深远无穷。那种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留给了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可以在画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隅宁静。还有几幅花鸟,笔触灵动,色彩鲜活,仿佛能闻到扑面而来的花香,感受到鸟儿的啁啾。整本画册的编排也很有章法,从宏大的山水到细腻的写意,再到生动的花鸟,层次分明,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如同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惊喜和发现。

评分

这本画册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场无声的诗歌朗诵。每一幅画都像是一首凝固的诗,蕴含着画者细腻的情感和独到的思考。有些画面,以极其简练的笔触,描绘出孤寂的身影,或是空旷的场景,却能引发观者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共鸣,那些关于孤独、思索、甚至一丝希望的情绪,都在无形中被放大。我反复端详过其中一幅,画面主体是一片寂静的秋叶,在微风中摇曳,背景是朦胧的远山。它没有绚丽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就是这样一幅简单的画面,却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时间的流逝与永恒的轮回。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恰恰是它最打动人心的地方,需要观者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份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深刻哲理。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画册中对传统技法的现代演绎。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些非常经典的中国画元素,例如写意的水墨晕染,或是工笔的细腻勾勒,但同时又融入了一些现代的视角和表现手法。比如,在表现山水时,画家可能采用了更具几何感的构图,或是以出人意料的视角来呈现景物。在人物的刻画上,也可能通过色彩和笔触的创新,赋予了传统形象新的生命力。这种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巧妙平衡,使得作品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独特韵味,又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次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的探索和思考,让人看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的勃勃生机,也对未来的艺术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

我被这本画册中对光影的运用深深吸引。在那些人物肖像中,画家精准地捕捉到了光线在脸部皮肤上的微妙变化,勾勒出立体感和层次感。阴影部分的处理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黑暗的填充,而是巧妙地衬托出了人物的轮廓和情绪,使得画面更加深邃耐人寻味。有时,阳光透过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给画面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又神秘的色彩;有时,月光如水般倾泻,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这种对光影的细腻刻画,使得画面中的人物不再是静态的形象,而是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仿佛能听到他们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心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反映了画家在艺术创作上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功底,让人在惊叹之余,也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从色彩的运用上来说,这本画册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我注意到画家在某些作品中,大胆地运用了对比强烈的色彩,比如深邃的蓝色与炽热的红色,或是明亮的黄色与沉静的绿色。这些色彩的碰撞,并非是为了制造视觉上的冲击,而是以一种和谐而又充满张力的方式,表达着复杂的情感。在另一些作品中,画家又善于运用渐变色和过渡色,使得色彩之间的过渡自然而流畅,营造出柔和、梦幻的氛围。这些色彩的运用,仿佛是画家内心世界的色彩地图,将他丰富的、多层次的情感世界,直观地呈现在观者面前。每一次翻阅,都能在色彩的海洋中,发现新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情绪起伏,这种沉浸式的色彩体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