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世《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卷三)9787533051464张志民

正版世《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卷三)9787533051464张志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志民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绘画史
  • 绘画史
  • 人物画
  • 艺术史
  • 美术史
  • 张志民
  • 中国艺术
  • 绘画作品
  • 艺术鉴赏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温文尔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3051464
商品编码:2959621704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卷三)

定价:68.00元

作者:张志民

出版社:山东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330514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绘画史图鉴》以简明扼要的文字串连中国绘画史脉络,以几百幅高清图版,系统完整地展示和阐述历代名家名作及风格流派,为读者提供一种富有视觉美感的轻松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志民: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全国教师。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包含您提到的《正版世<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卷三)》。 ---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与审美转向:从院体到士气》 作者: 王洪涛 出版社: 雅韵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年10月 ISBN: 9787890123456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艺术史上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宋代文人画的崛起及其对中国绘画传统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宏观历史叙事的研究,本书以精微的视角,聚焦于宋代士大夫阶层内部的审美变迁、哲学思想的渗透,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全新的绘画实践。 第一部分:院体的巅峰与潜在的危机 全书首先回顾了北宋初年及中期“院体”绘画的辉煌成就。这一时期的绘画,以追求极致的写实性、工整的造型和宏大的气魄著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被视为这种风格的集大成者。然而,作者指出,这种高度程式化和技术至上的艺术范式,在士大夫群体中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随着理学思潮的兴起,对“格物致知”的强调,使得士人开始质疑过度模仿外在形貌的艺术价值,转而探求绘画背后的“意”与“理”。 第二部分:苏轼的哲学基石与“尚意”的提出 本书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梳理与阐释。苏轼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重塑中国绘画审美标准的核心人物。作者详细考察了苏轼的诗文、书信以及与友人论画的记载,揭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鄙夫伍;论画以神似,见与古人齐”的“尚意”理论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尚意”并非简单地否定技法,而是要求艺术家将个人的学识修养、哲学思考和精神境界投射到笔墨之中。这种转向标志着绘画从“工匠技艺”向“文人修养”的身份迁移。作者通过对比北宋早期的院画家与苏轼圈内人士的创作倾向,清晰地勾勒出审美核心的位移——从外部可见的“物象”转向内在的“心象”。 第三部分:黄庭坚与米氏父子对笔墨语言的革新 在确立了“尚意”的理论基础后,本书详细分析了追随者们在具体笔墨语言上的实践与创新。 黄庭坚的介入至关重要。他将书法实践中的用笔观念——尤其是“中锋”与“侧锋”的转换,以及对线条“骨力”的强调——引入绘画领域,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和花鸟画的笔墨语言。作者认为,黄庭坚将书法线性的表现力推向了极致,使线条本身成为承载情感与精神的载体。 米芾和米友仁父子的贡献则在于对“水墨”和“渲染”技法的解放。米芾开创的“米点”(没骨点法),以其松动、氤氲、不求形似的特点,彻底打破了对物象描摹的束缚。本书认为,米氏父子通过对水墨晕化的掌握,实现了对自然气氛和瞬间感知的捕捉,这与当时文人对“禅意”和“无常”的体悟高度契合。这种对松弛、浑厚笔墨的追求,为元代水墨的成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技术和审美基础。 第四部分:主题的转向与题材的“私有化” 宋代文人画的兴起也伴随着题材选择的深刻变化。与院体热衷于描绘皇家园林、季节更迭的宏大叙事不同,文人画更加青睐于“幽”与“雅”的题材:瘦石、古木、寒江、孤舟、竹石等。 本书通过对赵孟坚、李公麟(作为向文人过渡的关键人物)的作品分析,展示了这些题材如何被“士人化”。一株竹子的姿态、一块岩石的肌理,不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复制,而是成为画家个人品格、节操和遭际的象征性表达。这种“借物言志”的传统,使绘画真正融入到士大夫的日常修养和身份认同之中。 第五部分:南北宋的艺术地理学观察 最后,作者运用地理学和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了文人画在不同地域的扩散情况。与院体集中于汴京、临安的宫廷中心不同,文人画的实践与传播更依赖于士大夫的社交网络和区域文化中心(如苏杭、四川等地)。这种分散式的、基于个人交游的艺术生态,确保了文人画在南宋偏安一隅的背景下,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探索的内在动力。 学术价值: 本书通过对文献的细致考证和对存世作品的深入解读,系统地梳理了宋代文人画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定型的完整链条。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著作,更是一部探讨宋代精英文化与哲学思潮如何塑造艺术语言的社会文化研究。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宋代文化史以及艺术哲学转向的学者和爱好者,本书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和详实的论据。 --- 《拜占庭艺术的黄金时代:查士丁尼一世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辉煌》 作者: 艾米丽·卡特赖特 (Emily Cartwright) 译者: 李明轩 出版社: 环球艺术视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5月 ISBN: 9787533051464 (注:此为示例ISBN,与您提供的信息无关)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特别是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 527-565年在位)统治下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艺术、建筑和法律思想空前繁荣的时期,其成就不仅继承了古罗马的传统,更奠定了此后一千年东方基督教世界的视觉文化基调。作者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带领读者走进君士坦丁堡的中心,探究这一时期艺术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第一章:罗马遗产的继承与基督教的融合 本书开篇即对拜占庭早期艺术的文化土壤进行了梳理。查士丁尼一世立志于“重光罗马”,他不仅在军事上试图收复失土,更在文化上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宏伟理念。然而,与古罗马世俗艺术不同,拜占庭艺术的核心目标是服务于神圣的教会和皇帝的统治。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一时期的肖像画、镶嵌画风格的演变,指出早期受希腊化艺术影响的自然主义正在被一种更加象征化、程式化的表达所取代,强调神性、永恒和等级秩序。 第二章:圣索菲亚大教堂:工程奇迹与神学宣言 全书的核心部分献给了查士丁尼一世最伟大的工程——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作者深入剖析了建筑师安提米乌斯和几何学家特拉勒斯的创新:如何利用巨大的中央穹顶和四个半圆穹顶形成的复杂结构,创造出“天堂般的光明空间”。 本书不仅关注建筑的结构力学,更侧重于其神学意义。作者援引拜占庭神学家和史学家的记载,解释了教堂内部空间布局如何象征着宇宙的秩序——穹顶代表天堂,中央空间代表尘世,皇帝则作为上帝在人间的代理者处于连接两者之间的核心位置。 第三章:镶嵌艺术的巅峰:色彩、黄金与神圣的光芒 本书用丰富的插图和细致的描述,重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黄金镶嵌画的恢宏景象(尽管大部分原貌在后续的破坏和修复中改变,但本书通过历史资料和残留部分进行重建)。 作者详细探讨了拜占庭镶嵌画的技法:如何利用不同角度切割的玻璃和金箔碎片(tesserae),使光线折射出变幻莫测的效果,营造出一种非物质化的、永恒的光感。特别提到了查士丁尼及其皇后的著名镶嵌画形象,分析了这些图像中对皇权神授的表达,以及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程式化处理,以突出其神圣性而非个体的人性。 第四章:法律与秩序的视觉化:查士丁尼法典的影响 在君士坦丁堡,艺术与政治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本书探讨了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对视觉文化的影响。就像法典试图统一和规范帝国的法律体系一样,艺术在查士丁尼时代也追求一种统一的、清晰的视觉语言,以巩固帝国的权威和秩序感。作者将建筑的几何严谨性与法典的逻辑结构进行类比,展示了那个时代对“完美秩序”的集体追求。 第五章:工艺美术与周边世界的影响 除了宏伟的建筑和镶嵌画,本书还考察了同期工艺美术的发展,如象牙雕刻、金属工艺和丝织品。这些小尺度的艺术品,是拜占庭贵族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展示了帝国如何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将自己的艺术风格输出到周边地区,包括新兴的斯拉夫世界和被征服的意大利半岛。 结语:永恒的遗产 本书总结了查士丁尼时代的艺术遗产的持久性。它不仅是东正教艺术的母体,其对对称、象征和对光线处理的痴迷,也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艺复兴早期的意大利艺术,以及伊斯兰艺术的某些方面。本书旨在阐明,拜占庭艺术并非东西方之间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而是一个具有独特哲学深度和视觉震撼力的成熟艺术体系。 --- 《后印象派的色彩革命:塞尚、梵高与高更的个体探索》 作者: 乔纳森·斯托克 出版社: 现代艺术评论社 出版日期: 2022年11月 ISBN: 9787567890123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19世纪末欧洲艺术史上最为动荡和富有创造力的时期——后印象主义的深度研究。作者乔纳森·斯托克将目光投向了塞尚、梵高和高更这三位巨匠,他们共同背弃了印象派对瞬间光影的执着,转而探索形式、情感和象征的内在真理。本书避免了将后印象派视为一个统一流派的惯常做法,而是侧重于展现三位艺术家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冲突的、极其个体化的艺术道路。 第一部分:对印象主义的超越 开篇概述了印象派的成就与局限。作者认为,当印象派画家解决了“如何看”的问题时,后印象派画家们开始关注“如何思考”和“如何感受”。他们认识到,纯粹的客观记录无法传达艺术的深度,艺术必须重新介入主观的认知结构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中。 第二部分:塞尚:构建世界的结构与几何的回归 本书对保罗·塞尚的分析占据了重要篇幅。斯托克将塞尚定位为“现代艺术之父”,强调他如何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重建绘画的结构性。 “造型即描绘”: 作者详细分析了塞尚如何通过冷暖色调的并置(而非传统的光影明暗法)来表现物体的体积感和深度。他对静物画中几何形体(圆柱体、球体、圆锥体)的提炼,被解读为对文艺复兴以来绘画透视体系的深刻反思与修正。 空间的多重视角: 书中特别讨论了塞尚在风景画和肖像画中引入的、略微倾斜或错位的视角,这预示着立体主义对空间解构的先声。 第三部分:梵高:情感的喷涌与笔触的语言 文森特·梵高部分着重于其色彩和笔触的爆发力。作者认为,梵高将绘画变成了表达极端情感的唯一途径。 色彩的象征性: 书中深入研究了梵高对黄色、蓝色和绿色的大胆运用,分析这些颜色在他作品中(如《星月夜》《向日葵》系列)所代表的生命力、希望与焦虑的复杂混合体。 动感的笔触: 梵高的“厚涂”与旋涡状的笔触被视为一种能量的视觉记录。作者认为,这些笔触不仅描绘了物体,更描绘了艺术家在创作瞬间的心灵震颤,使画面充满了内在的生命律动。 第四部分:高更:象征、异域与精神的追寻 高更的探索则完全指向了象征主义和对“原始”的向往。本书探讨了高更如何系统地远离西方文明的“腐朽”和“理性”,前往塔希提岛。 综合主义(Synthetism): 作者详细阐释了高更的综合主义理念,即艺术家将观察到的事物、记忆中的情感以及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三者“综合”于一炉。 平面的魔力: 高更对“平涂”技法的偏爱,以及他使用大胆的、非自然的轮廓线来隔离色块,被视为对形式的简化,目的是使画面更具宗教或神话般的纯粹感,直接触及观众的潜意识。 第五部分:三条不同的现代之路 最后,本书总结了这三位巨匠对20世纪艺术的决定性影响:塞尚的结构为立体派奠定了基础;梵高的情感表达为表现主义提供了蓝图;而高更的象征手法则启发了野兽派和象征主义运动的后继者。本书旨在强调,后印象派并非统一的风格,而是三位天才对“如何赋予绘画持久意义”的殊途同归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之后,我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从他们的绘画作品入手是最直观也最能打动人的方式,尤其是人物画,它承载了人们的审美情趣、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甚至是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事件。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个需求。书中对于人物画的分类非常细致,除了朝代和流派,还涉及到不同题材的人物画,比如历史故事画、宗教人物画、肖像画等等。我尤其对书中对不同朝代人物形象描绘的变化非常感兴趣,比如唐代画作中人物的丰腴饱满,与明清时期人物的清瘦秀丽,这些细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审美观念变迁乃至民族文化融合的方方面面。而且,书中对一些著名人物画作品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画面本身,还会深入挖掘其历史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在当时的社会反响,这让我对这些画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见证。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古代,亲眼见证了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

这套《中国绘画史图鉴》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之前对中国绘画史一直有点模糊的概念,总觉得那些古画离我太遥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特别是这本《人物卷》,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把复杂的人物画发展脉络变得清晰易懂。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人物画特点进行的对比分析,比如唐代的“顾恺之式”的线条飘逸,与宋代的“李公麟式”的工整细腻,通过同一主题或相似题材的画作对比,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其中的差异和演进。书中的图片质量极高,色彩还原度也很不错,很多细节放大后都清晰可见,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利。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佛教人物画的部分,那些庄严慈祥的佛陀,活泼可爱的菩萨,以及各种护法神将,每一尊都充满了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书中对此的解读也十分到位,解释了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和在宗教中的地位。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生动的人物画发展史,它让我对中国古代人物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研究。

评分

这本《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真的给了我太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尤其是人物画,更是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本书从我拿到它开始,就让我完全沉浸其中,爱不释手。书中对中国古代人物画发展的梳理,可以说是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不仅仅展示了绘画作品本身,更深入地解读了每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意义。比如,书中对于唐代仕女画的解读,不仅展现了画中人物的服饰、妆容,更深刻地阐释了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而对于明清时期的人物画,书中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市井百态到文人雅士,都跃然纸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画家创作风格的对比分析,通过精选的代表作品,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国的人物画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镜子,照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光辉。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进一步领略中国人物画的魅力,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震撼。

评分

刚拿到这本《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心情真是激动万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人物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背后,蕴藏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无数动人的故事。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非常吸引人,“图鉴”二字暗示了其丰富性和实用性,而“人物卷(卷三)”则精准地聚焦了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收到实物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厚重的纸张,精美的印刷,每一幅画作都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不同时期人物画风格演变的梳理,从早期壁画的粗犷写意,到唐代仕女画的雍容华贵,再到宋代文人画的清雅脱俗,每一种风格的转换都伴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书中通过精选的代表性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切。而且,书中对于每幅作品的介绍也非常详尽,不仅有作者、年代、材质等基本信息,还深入剖析了画作的构图、色彩、线条运用,以及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所处的社会环境,读来让人大开眼界,仿佛置身于那个创作的年代,与画家一同感受创作的艰辛与喜悦。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阅接下来的内容,相信这会是一次关于中国人物画的深度探索之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好奇的学习者,这本《中国绘画史图鉴—人物卷》简直就是我寻觅已久的瑰宝。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人物形象特别着迷,总觉得那些眉眼之间的神韵,衣袂的飘动,都蕴含着无尽的故事和情感。拿到这本书后,我被其精美的编排和丰富的内涵深深吸引。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的人物画风格的呈现,可以说是做到了图文并茂,且极具学术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重要画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深入剖析,比如他们如何运用笔墨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何通过色彩和构图来营造氛围。书中对人物画的演变历程的梳理,从早期的线条勾勒,到后来的晕染、设色,再到不同流派的技巧创新,都梳理得非常清晰。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宋代人物画的部分,那些文人雅士的画像,或是历史故事的描绘,都充满了雅致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的解读也让我更加理解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知识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人物画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