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郑板桥.荆棘丛兰图 | 作者 | 张子康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ISBN | 9787508669410 | 出版日期 | 2016-10-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8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荆棘丛兰图,纸本墨笔,纵32cm,横508cm 。此画用画家自己的话来说,真正“满幅皆君子”,画兰、竹、石,将兰竹高洁和清风亮节表现得很是从容。 兰花的叶子茂密旺盛,花枝穿插有序,虽然看起来很多,却一点也不显得杂乱,疏密相间,墨色用笔浓淡适宜,体现了作者郑板桥对于笔墨的控制能力。他把兰花比喻成君子,把荆棘比喻成小人,同时表明了他对兰竹的喜爱,也在暗示自己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卓尔不群,身在腐败的官场中,不得不委曲求全,却又无能为力的感受深深地表达了出来。 张子康主编的这本《郑板桥荆棘丛兰图》高清复制了这幅名画。 |
| 作者简介 | |
|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早年家贫,乾隆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后以助农民胜诉及办理赈济,得罪豪绅而去官。作官前后均居扬州卖画。擅写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运笔,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之一。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对郑板桥的画作情有独钟,尤其是他笔下的兰花,总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韵味。这次阅读《郑板桥.荆棘丛兰图》,更是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郑板桥的画作,更深入地剖析了他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荆棘丛兰”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的解读所打动。在封建社会,艺术家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境,而郑板桥却能化“荆棘”为“沃土”,在恶劣的环境中孕育出高洁的兰花,这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赞颂。书中对郑板桥的生平事迹的梳理也十分详实,让我得以窥见这位艺术家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的。我曾以为郑板桥只是一个画画的,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他的人生哲学和艺术思想是如此的深刻和前瞻。书中对于画作细节的描绘也相当到位,从笔墨的运用到构图的安排,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也让我对“风雨中见真情,困顿中显高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最近读了《郑板桥.荆棘丛兰图》,这本书让我对郑板桥这位画家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对那些在艰难困苦中依然保持高洁品格的人心生敬意,而郑板桥的兰花,尤其是“荆棘丛兰图”,正是我心中这种精神的具象化。画中的兰花,不似文人画中常见的那般在清雅的环境里摇曳生姿,而是扎根于象征着困境与磨难的荆棘之中。这种对比,本身就极具冲击力。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时代,艺术家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乱世之中,用画笔描绘出如此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这本书的细节描绘非常到位,从郑板桥的生活背景,到他对兰花的独特见解,再到《荆棘丛兰图》的创作意图,都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郑板桥“难得糊涂”的人生哲学与其艺术创作之间关联的探讨,这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幅画,更是在与一位伟大的灵魂对话。阅读过程就像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仿佛能感受到郑板桥当时的心境,感受到他在画笔下注入的情感与思考。对于喜爱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对兰花题材情有独钟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它不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和精神力量的书籍。
评分对于任何对中国传统书画感兴趣的读者,《郑板桥.荆棘丛兰图》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我一开始是被它的独特书名所吸引,但真正阅读后,才发现它的内涵远比书名所展现的更加丰富和深刻。这本书以郑板桥的“荆棘丛兰图”为核心,层层深入地剖析了郑板桥的艺术风格、人生哲学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郑板桥艺术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他下笔时的心绪和灵感。书中对“荆棘丛兰”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象征意义,而是将其与郑板桥的人生经历、社会交往以及他对世事的观察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我曾以为郑板桥的画只是单纯的艺术品,但通过这本书,我才明白,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他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见解。书中还收录了大量高清的画作图片,让读者能够近距离欣赏郑板桥笔下的精妙之处。整体而言,这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是一本集艺术欣赏、历史考据和人生启迪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评分我一直对郑板桥的画风和他的“六分半书”情有独钟,总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文人风骨。《郑板桥.荆棘丛兰图》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位艺术家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其精美的装帧设计所吸引,随后的阅读更是让我欲罢不能。书中关于“荆棘丛兰”主题的解读,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绘画题材的分析,更是对人生逆境与精神韧性的深刻探讨。我发现,郑板桥之所以选择在荆棘中描绘兰花,绝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他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书中详实地介绍了郑板桥的生平,从他的仕途坎坷到他归隐之后的生活,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郑板桥如何将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的论述印象深刻。他笔下的兰花,不再是单纯的文人雅士的象征,而是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郑板桥,一个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洁品格,用画笔书写人生哲学的艺术家。对于喜欢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对郑板桥作品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不容错过的视觉和思想盛宴。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是被书名吸引的。《郑板桥.荆棘丛兰图》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矛盾又引人入胜的张力。荆棘,总是让人联想到艰辛、痛苦甚至危险,而兰花,则是高雅、脱俗的象征。将两者并置,这背后一定隐藏着不寻常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精美的画作高清复刻,单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心动。然后,细读其中的文字,我发现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画作,而是深入挖掘了郑板桥的生平经历、艺术理念以及他为何会选择“荆棘丛兰”这一主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将读者带回了那个时代的扬州,亲眼目睹郑板桥的创作过程。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郑板桥如何从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成长为一代名家的历程,以及他在艺术上如何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关于“荆棘丛兰”的解读,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隐喻和升华。整本书的编排设计也十分考究,无论是文字的排版还是图片的穿插,都显得十分和谐。读完这本书,我对郑板桥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