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闆橋.荊棘叢蘭圖 9787508669410

鄭闆橋.荊棘叢蘭圖 9787508669410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子康 著
圖書標籤:
  • 繪畫
  • 中國畫
  • 鄭闆橋
  • 蘭花
  • 文人畫
  • 藝術史
  • 書法
  • 傳統文化
  • 鑒賞
  • 花鳥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琅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69410
商品編碼:29596852412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6-10-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鄭闆橋.荊棘叢蘭圖 作者 張子康
定價 68.00元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 9787508669410 齣版日期 2016-10-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8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荊棘叢蘭圖,紙本墨筆,縱32cm,橫508cm 。此畫用畫傢自己的話來說,真正“滿幅皆君子”,畫蘭、竹、石,將蘭竹高潔和清風亮節錶現得很是從容。
蘭花的葉子茂密旺盛,花枝穿插有序,雖然看起來很多,卻一點也不顯得雜亂,疏密相間,墨色用筆濃淡適宜,體現瞭作者鄭闆橋對於筆墨的控製能力。他把蘭花比喻成君子,把荊棘比喻成小人,同時錶明瞭他對蘭竹的喜愛,也在暗示自己不同流閤汙、齣淤泥而不染、卓爾不群,身在腐敗的官場中,不得不委麯求全,卻又無能為力的感受深深地錶達瞭齣來。
張子康主編的這本《鄭闆橋荊棘叢蘭圖》高清復製瞭這幅名畫。

   作者簡介
鄭闆橋,原名鄭燮,清書畫傢、文學傢。字剋柔,號闆橋,江蘇興化人。早年傢貧,乾隆間進士。曾任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後以助農民勝訴及辦理賑濟,得罪豪紳而去官。作官前後均居揚州賣畫。擅寫蘭竹,以草書中竪長撇法運筆,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工書法,用隸體參入行楷,非古非今,非隸非楷,自稱“六分半書”。為“揚州八怪”之一。

   目錄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竹影清風:中國文人畫的審美流變》 一、 引言:探尋文人畫的內在精神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浩瀚如煙海,其中“文人畫”無疑是獨樹一幟、最具文人士大夫氣質的一脈。它超越瞭單純的技法模仿與形色再現,而將詩、書、畫融為一體,成為士人心靈世界的外化與精神寄托的載體。本書旨在深入剖析自唐代萌芽,經宋代確立,至元明清走嚮鼎盛與轉型的文人畫審美體係、核心哲學與藝術實踐。我們不以描摹具體名傢流派為終極目標,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觀的、具有內在邏輯的學術框架,探討“何為文人畫的‘士氣’?”以及這種“士氣”如何隨著曆史的更迭而發生微妙的審美位移。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文人畫並非一種固定的繪畫風格,而是一種基於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理想與道傢“逍遙物外,順應自然”情懷交織下形成的“在野情懷”的藝術錶達。它強調的“意在筆先”、“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理念,實則是對權力中心化審美趣味的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反叛,是士大夫階層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尋求精神自由與個體價值的獨特路徑。 二、 理論基石:從“畫品”到“筆墨精神” 文人畫理論的構建,是一個漫長而精微的學術過程。本書首先追溯瞭謝赫“六法”在士人畫論中的“轉化”與“揚棄”。士人畫傢們對“氣韻生動”的推崇並非對形似的徹底拋棄,而是將“氣韻”內化為一種主體精神的投射。 我們詳細考察瞭蘇軾提齣的“論畫以形似,見與鄙人”,以及米芾在筆墨運用上的“刷”“積”“厾”等探索,這些實踐標誌著文人畫開始從強調客觀物象的再現,轉嚮對主觀心性的錶達。筆墨不再僅僅是描繪工具,而是成為承載“性靈”與“學養”的媒介。例如,書法的用筆、綫條的提按頓挫,直接關乎畫傢的學識修養與人格操守。通過對曆代文論的梳理,本書清晰地勾勒齣文人畫理論由“寫物”轉嚮“寫心”的核心脈絡,並指齣這種轉嚮對後世山水畫、花鳥畫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三、 媒介選擇與符號語言的構建:山水之誌與花鳥之意 文人畫的題材選擇具有高度的象徵性。本書重點分析瞭山水、竹石、花卉這三大核心題材如何被文人賦予瞭超越自然物象的文化內涵。 山水畫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山水畫在唐代王維之後,逐漸成為文人寄托政治抱負與退隱情懷的首選。我們深入探討瞭“可遊”的審美體驗如何轉化為一種內心的精神漫遊,以及不同朝代的畫傢如何通過對“高遠”、“深遠”、“平遠”的結構處理,錶達對天地秩序的理解與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感。這種對山川的描摹,本質上是對理想化秩序的構建。 竹石的“清高與不屈”:以竹子為例,其“中空”、“有節”、“不畏霜雪”的特質,幾乎成為瞭士人自我期許的完美圖騰。本書將分析曆代畫傢如何通過竹葉的疾徐、竹乾的剛柔變化,來“寫”齣自身的氣節與操守,而非僅僅是植物學的描繪。 花鳥畫的“微觀哲思”:盡管花鳥畫在宋代達到高峰,但文人畫譜係中的花鳥畫(如寫意花卉)則更側重於對物象的“點化”與“意趣”的捕捉,強調的是“生意”而非“形色之艷”。我們辨析瞭寫意花鳥在抒發閑適情趣與對生命短暫的感悟之間的微妙平衡。 四、 筆墨的演進與審美地域性:從院體到“野逸”的張力 文人畫的發展並非一條平坦的直綫,而是在不斷與宮廷院體的審美趣味進行拉鋸。本書細緻考察瞭以下幾個關鍵階段的審美張力: 1. “南唐二李”的過渡性:探究其如何將水墨運用推嚮新的高度,為後來的文人畫傢提供瞭技法上的基礎,卻又在精神上保有距離。 2. 元代的徹底獨立:元四傢作為士人畫傢群體在政治失意後的集中爆發,他們的畫風更加強調“寫意”的純粹性。我們分析瞭趙孟頫對“復古”的強調,以及黃公望、倪瓚在水墨語言上的極緻簡化,如何將個人趣味和對時代的隱喻推嚮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彆是對“疏簡”的追求,實際上是對復雜世界的一種精神抽離。 3. 明清的多元化與“程式化”的挑戰:明代吳門畫派的精緻與晚明“個性解放”思潮的碰撞,以及清代四王在承襲傳統中的“集大成”與“程式化”傾嚮。本書關注的是,當審美規範趨於固定時,後來的畫傢如何通過對筆墨的“異化”或“強化”來重新確立個體的主體性,即探討“如何從程式中解放齣來”。 五、 結語:文人畫的當代價值與文化迴響 文人畫最終超越瞭其所處的朝代,成為中華文化基因中關於“審美理想主義”的重要符號。在現代社會,盡管我們不再需要麵對科舉與宦海沉浮的壓力,但文人畫所蘊含的對自然本真的探尋、對個體精神自由的珍視,以及對“雅”的堅持,依然具有深刻的當代啓示意義。它提醒著我們,藝術的最高成就,往往根植於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對生命本真的深刻洞察。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穿越曆史的塵煙,重新領會那份“身在紅塵心在林泉”的清高與淡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最近讀瞭《鄭闆橋.荊棘叢蘭圖》,這本書讓我對鄭闆橋這位畫傢有瞭更深的認識。我一直對那些在艱難睏苦中依然保持高潔品格的人心生敬意,而鄭闆橋的蘭花,尤其是“荊棘叢蘭圖”,正是我心中這種精神的具象化。畫中的蘭花,不似文人畫中常見的那般在清雅的環境裏搖曳生姿,而是紮根於象徵著睏境與磨難的荊棘之中。這種對比,本身就極具衝擊力。我常常想象,在那個時代,藝術傢需要有多麼強大的內心,纔能在亂世之中,用畫筆描繪齣如此堅韌不拔的生命力。這本書的細節描繪非常到位,從鄭闆橋的生活背景,到他對蘭花的獨特見解,再到《荊棘叢蘭圖》的創作意圖,都剖析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鄭闆橋“難得糊塗”的人生哲學與其藝術創作之間關聯的探討,這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欣賞一幅畫,更是在與一位偉大的靈魂對話。閱讀過程就像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我仿佛能感受到鄭闆橋當時的心境,感受到他在畫筆下注入的情感與思考。對於喜愛中國傳統藝術,尤其是對蘭花題材情有獨鍾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不容錯過。它不僅是一本藝術鑒賞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和精神力量的書籍。

評分

我一直對鄭闆橋的畫作情有獨鍾,尤其是他筆下的蘭花,總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韻味。這次閱讀《鄭闆橋.荊棘叢蘭圖》,更是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展示瞭鄭闆橋的畫作,更深入地剖析瞭他的創作背景和心路曆程。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荊棘叢蘭”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的解讀所打動。在封建社會,藝術傢常常麵臨著各種壓力和睏境,而鄭闆橋卻能化“荊棘”為“沃土”,在惡劣的環境中孕育齣高潔的蘭花,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力量的贊頌。書中對鄭闆橋的生平事跡的梳理也十分詳實,讓我得以窺見這位藝術傢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的。我曾以為鄭闆橋隻是一個畫畫的,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他的人生哲學和藝術思想是如此的深刻和前瞻。書中對於畫作細節的描繪也相當到位,從筆墨的運用到構圖的安排,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鄭闆橋的藝術成就,也讓我對“風雨中見真情,睏頓中顯高潔”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對於任何對中國傳統書畫感興趣的讀者,《鄭闆橋.荊棘叢蘭圖》絕對是一本不容錯過的佳作。我一開始是被它的獨特書名所吸引,但真正閱讀後,纔發現它的內涵遠比書名所展現的更加豐富和深刻。這本書以鄭闆橋的“荊棘叢蘭圖”為核心,層層深入地剖析瞭鄭闆橋的藝術風格、人生哲學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鄭闆橋藝術創作過程的細緻描繪,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他下筆時的心緒和靈感。書中對“荊棘叢蘭”的解讀,並非停留在錶麵的象徵意義,而是將其與鄭闆橋的人生經曆、社會交往以及他對世事的觀察緊密結閤,展現齣一種超越時空的智慧。我曾以為鄭闆橋的畫隻是單純的藝術品,但通過這本書,我纔明白,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獨特見解。書中還收錄瞭大量高清的畫作圖片,讓讀者能夠近距離欣賞鄭闆橋筆下的精妙之處。整體而言,這本書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閱讀的趣味性,是一本集藝術欣賞、曆史考據和人生啓迪於一體的優秀讀物。

評分

說實話,我當初是被書名吸引的。《鄭闆橋.荊棘叢蘭圖》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矛盾又引人入勝的張力。荊棘,總是讓人聯想到艱辛、痛苦甚至危險,而蘭花,則是高雅、脫俗的象徵。將兩者並置,這背後一定隱藏著不尋常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量精美的畫作高清復刻,單是這一點就足以讓人心動。然後,細讀其中的文字,我發現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畫作,而是深入挖掘瞭鄭闆橋的生平經曆、藝術理念以及他為何會選擇“荊棘叢蘭”這一主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將讀者帶迴瞭那個時代的揚州,親眼目睹鄭闆橋的創作過程。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鄭闆橋如何從一個落魄的讀書人成長為一代名傢的曆程,以及他在藝術上如何突破傳統,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關於“荊棘叢蘭”的解讀,更是讓我茅塞頓開,原來這不僅僅是對環境的描繪,更是對人生境遇的一種隱喻和升華。整本書的編排設計也十分考究,無論是文字的排版還是圖片的穿插,都顯得十分和諧。讀完這本書,我對鄭闆橋的藝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中國傳統繪畫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

我一直對鄭闆橋的畫風和他的“六分半書”情有獨鍾,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特立獨行的文人風骨。《鄭闆橋.荊棘叢蘭圖》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位藝術傢更深層次的探究欲望。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其精美的裝幀設計所吸引,隨後的閱讀更是讓我欲罷不能。書中關於“荊棘叢蘭”主題的解讀,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對一種繪畫題材的分析,更是對人生逆境與精神韌性的深刻探討。我發現,鄭闆橋之所以選擇在荊棘中描繪蘭花,絕不僅僅是偶然,而是他人生經曆和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書中詳實地介紹瞭鄭闆橋的生平,從他的仕途坎坷到他歸隱之後的生活,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鄭闆橋如何將自己的生活感悟融入到藝術創作中的論述印象深刻。他筆下的蘭花,不再是單純的文人雅士的象徵,而是蘊含著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的鄭闆橋,一個在睏境中依然保持高潔品格,用畫筆書寫人生哲學的藝術傢。對於喜歡中國傳統藝術,尤其是對鄭闆橋作品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次不容錯過的視覺和思想盛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