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吴镇墨竹谱 9787534061912

元吴镇墨竹谱 97875340619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镇 著
图书标签:
  • 墨竹
  • 绘画
  • 书法
  • 艺术
  • 中国画
  • 元代
  • 吴镇
  • 文人画
  • 绘画技法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61912
商品编码:2964172488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元吴镇墨竹谱 作者 吴镇
定价 120.00元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534061912 出版日期 2017-11-01
字数 页码 48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4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收录了吴镇画新篁、嫩枝、老干、垂叶、雨竹、风竹、雪竹、坡地竹林、崖壁垂竹,或粗竿挺拔,竹叶清劲,或细枝临风,摇曳生姿。每幅画的构图都有很大的区别,以画谱而言,称得上变化多端,诸法悉备,成为后之学者极好的借鉴。

   作者简介

   目录

   编辑推荐

   文摘
《历代名绘真赏:元吴镇墨竹谱》:
  元吴镇墨竹谱之八
  自识:有竹之地人不俗。而况轩窗对竹开。谁谓墨奴能倒景。一枝栘上纸屏来。梅道人。一日与人写纸屏而作此枝。佛奴索写此诗于谱上。遂为书也。至正庚寅夏五月十三日。竹醉时。钤印:澹中有味。一梅。吴仲圭。
  元吴镇墨竹谱之九
  自识:晴霏光煜煜。晓日影瞳瞳。为问东华尘。何如北窗风。梅花道人戏墨于醉李春波门。笑俗陋室者。饮冰先生。以樗翁所书笑俗二字木刻示余。揭之陋室。为问俗之移人。而贤者犹不能自免。而况愚者而能免乎。钤印:澹中有味。梅华盒。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
  自识:俗之可笑不可笑。何则。盖习气所积。化之而然也。然而俗之果可移人。而人果不可移俗者乎。使其喜名者而乏寸识。喜利者而尚洋华。皆习俗移人而然焉。问有堕于其中而自觉者。得非心出天赋。人能移俗者至是乎。俗果可笑乎。果不可笑乎。因诵东坡诗。士俗不可医之句。先生乃掀髯大笑。捧腹出门。疾走而去。余遂歌日。我有渊明琴。长年在空屋。客来问宫商。卢胡扪轸足。幸俗不可医。那使积习熟。我懒政欲眠。清风动修竹。孔子适卫。公孙青仆。子在淇周。有风动竹。萧瑟团栾之声。欣然亡味。三月不肉。顾谓青日。人不肉则瘠。不竹则俗。汝知之乎。梅花道人写至此。遂写竹以破俗云。至正庚寅夏五月。时窗雨未霁。笔倦少息。钤印:澹中有味。蘧庐。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一
  自识:晴霏光煜煜。晓日影瞳瞳。为问东华尘。何如北窗风。梅花道人戏作此纸。时南风初来高卧窗。风到竹边而回。微凉可爱。因有此作。书此以识其美也。至正夏六月。钤印:庚寅。一梅。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二
  自识:俯仰元无心。曲直知有节。空山木落时。不改霜雪叶。此悬崖竹如此。玄意可也。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三
  自识:抱道元无心。凌空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凛此君子志。梅花道人。为佛奴戏此竹。书此诗。当此日。有此枝。成不成。奇不奇。口不能言心自知。聊写此语相娱嘻。梅老寐语也。钤印:澹中有昧(倒印)。蘧庐。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四
  自识:相逢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梅老戏墨。时客至退而书也。钤印:澹中有味。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五
  自识:竹窗思阒寥。铜博香委曲。胸中有用书。写作湘天绿。蝉声初响。凌霄花开。南风时来。清旦萧萧。爽气如在西山。拈笔偶书至此。佛奴习右军书。读孟子。六月九日也。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华盒。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六
  自识:鲜于伯机题高房山墨竹诗云。凉阴生砚池。叶叶秋可数。亭前客梦醒。一片江南雨。至正十年夏六月九日。因雨窗孤坐。拈笔写此纸。以识岁月也。梅花道人戏墨。钤印:梅华盒。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七
  自识:梅华翁寄兴于橡下。钤印:澹中有味。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八
  自识:简斋诗。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梅花亲书也。钤印:澹中有味。梅华盒。吴仲圭。
  元吴镇墨竹谱之十九
  自识:我观大地众生。俗病易染难去。由然兴起慈云。霪为甘露法雨。此诗息斋道人。画竹于皋羊僧舍。题云。因仿其作。遂书此一石。至正十年夏六月十日。梅沙弥随喜而戏墨也。钤印:庚寅。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
  自识:径深茅屋陋。树倚夕阳斜。行遍青山路。何丘不可家。至正庚寅夏六月。梅花老戏墨也。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一
  自识:轻阴护绿苔。清风翻紫箨。未参玉版师。先放扬州鹤。梅老戏作于度余之东客位。且喫茶戏。钤印:一梅。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二
  自识:愁来白发三千丈。戏扫清风五百竿。幸有颖奴知此意。时来纸上弄清寒。梅道人戏墨。时骤雨忽至。清风凉肌。至正庚寅夏六月十五日也。钤印:庚寅。一梅。蘧庐。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三
  自识:昔游钱塘吴山之阳。玄妙观方丈后池上绝壁。有竹一枝。俯而仰。因息斋道人写其真于屏上。至今遗墨在焉。忆旧游笔想而成。以示佛奴。以广游目云。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元吴镇墨竹谱之二十四
  自识:董宣之直。严颜之节。口头不屈。疆项风雪。梅花道人。戏作雪竹之法。钤印:梅华盒。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
  ……

   序言


《宋画精品赏析:南北宋院体与文人画的流变》 一、 引言:宋代绘画的辉煌画卷 宋代,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尤其在绘画领域,其成就之高,影响之深远,几乎达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巅峰。这一时期,绘画不仅是审美活动的载体,更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从皇家宫廷的巨制到文人私密的写意之作,宋代绘画呈现出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壮阔景象。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品鉴宋代绘画艺术的精髓,重点聚焦于两大核心体系——严谨精妙的“院体画”以及超逸洒脱的“文人画”,探讨它们在北宋和南宋的演变脉络、核心技法以及背后的时代精神。我们不追随任何特定风格的单一脉络,而是力求勾勒出宋代绘画全景式的、充满张力的发展图谱。 二、 北宋:盛世气象与全景式山水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古典山水画走向成熟和确立规范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绘画,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强调对自然规律的精准把握与宏大叙事的构建。 1. 院体的极致写实与崇高叙事: 北宋初期的院体画,受到了皇家对秩序与典雅品味的强烈影响。画家们以极高的写实功力,描摹广阔的自然景观。例如,对于“巨碑式”山水(如李成、范宽),其特点在于构图上的宏大、气势上的磅礴,以及对皴法(如“雨点皴”、“披麻皴”)的精妙运用。这些作品不仅是风景的再现,更是对“一统江山”政治理想的艺术化投射。笔墨之间,体现出一种肃穆、沉稳、充满敬畏之心的态度。 2. 文人画的萌芽与“胸中丘壑”的构建: 与院体画的“形似”追求并行发展的,是以文彦博、尹拙等为代表的士人群体对绘画的探索。他们开始强调“意在笔先”,反对一味追求逼真的描摹。这一时期的文人画,虽然尚未完全脱离对自然观察的依赖,但已显露出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强调个人学养和胸襟在创作中的作用。董源、巨然所开创的江南画派,以温润的笔墨和圆润的皴法(如“披麻皴”),奠定了后世水墨文人画的温雅基调。 3. 花鸟画的世俗化与写生精神: 北宋的花鸟画在写实主义上达到了一个高峰。滕昌祐、赵佶(宋徽宗)等宫廷画家的出现,将写生推向了极致。他们对动植物的解剖结构、神态微小的变化,观察入微。宋徽宗创设的画院,通过严格的“格物致知”考试,确保了作品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上的高度统一。即便是看似轻松的折枝花卉,其背后也蕴含着对生命细节的深刻洞察。 三、 南宋:偏安一隅下的艺术转型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都城定于临安(杭州)。这种地理和心理上的剧变,深刻地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审美取向。南宋的绘画,从北宋的“全景式”转向了“局部特写”与“意境的内化”。 1. 院体的精炼与“边角小景”的盛行: 面对失去广阔北地的现实,南宋院体画在构图上更加倾向于“不着一笔,尽得风流”的节制美学。画作的焦点常常集中于一角或一隅,以少量的笔墨营造出无穷的韵味。如“米家父子”(米芾、米友仁)的“米点皴”,以其朦胧、松散的笔触,表现江南烟雨迷蒙的湿润气氛,为写意山水树立了新的典范。 2. 文人画的独立与禅宗意境的融合: 南宋是文人画真正确立其独立地位的关键时期。梁楷的出现是里程碑式的。他彻底突破了传统规范,以“减笔”为核心技法,追求高度的概括性和精神的瞬间捕捉。其作品往往只用几笔,便能传达出人物的复杂心境或禅宗的空寂之境。这种对“形”的超越,标志着文人艺术精神的胜利——绘画不再是为帝王服务的工具,而是士人自我完善与精神寄托的途径。 3. 龙游与“意象”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也开始强调意境的营造。画家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记录物象,而是试图通过物象来寄托对故国的思念、对世事的感慨。例如,一些表现水禽的画作,其描绘的或许是当日的孤寂与漂泊,而非单纯的自然观察。 四、 总结:宋画的永恒魅力 宋代绘画的博大精深,在于其成功的“双轨制”——院体在技法上达到了传统写实绘画的顶峰,为后世设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而文人画则在精神上完成了艺术的“主体革命”,将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注入笔墨之中,开启了水墨写意的新纪元。 本书的精选图录,将侧重于展示这些风格体系之间微妙的张力与相互渗透,让读者领略宋代艺术如何以其独特的审美高度,奠定了此后数百年中国艺术的基调。通过细致的比较和深入的分析,我们得以窥见“格物”与“写心”如何在同一片丹青之上,共同构筑起中国美学的黄金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艺术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流。《元吴镇墨竹谱》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欣赏画作,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智者进行对话。作者对墨竹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绘画技巧,升华到了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仿佛是作者心境的写照,或恬淡闲适,或意气风发,或历经沧桑,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留白的运用,那种“空灵”之美,仿佛让画面有了呼吸,让观者有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评分

购买《元吴镇墨竹谱》纯粹是出于对“中国风”的喜爱,没想到这本书却给了我远超预期的体验。它不像一般的画册那样,只是冷冰冰地展示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考和艺术理念。我喜欢书中那种不急不躁的节奏,每一幅画都值得细细品味,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新的故事。作者在题跋中,时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这些都通过他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纯粹和宁静。

评分

这次偶然在书店翻到一本画册,封面就透着一股淡雅的文人气息,虽然我对墨竹的了解不多,但那疏朗的笔触和水墨晕染出的风骨,瞬间就吸引了我。拿到手细细翻看,才发现这并非寻常的画册,而是汇集了一位大家在墨竹创作上的心得与实践。书中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活过来的竹子,或挺拔如剑,直入云霄,展现出不屈的意志;或摇曳生姿,在风雨中低垂,又透着韧劲与希望。作者的笔法变化多端,浓淡干湿,墨色层次丰富得惊人,仿佛能听到竹叶在风中沙沙作响,闻到雨后泥土的清新气息。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传统水墨画都怀有某种难以言说的敬畏,总觉得它是一种需要沉淀、需要悟性的艺术。这次的《元吴镇墨竹谱》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其中奥妙。书中不仅有精美的画作,更难得的是,作者在每一幅作品旁都附有简短的题跋,虽然字数不多,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竹子精神的理解,对笔墨技法的阐释,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风雨骤急的墨竹,那种凌厉的笔触,那种不畏强权的姿态,仿佛直接打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艺术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某一特定画种的优秀读物。《元吴镇墨竹谱》的出现,无疑是我的一个惊喜。书中的内容并非是简单堆砌的画作,而是有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和情感的递进。从初学的几笔勾勒,到后面几近出神的描绘,我仿佛能跟随着作者的笔尖,一步步走过他对墨竹艺术的探索之路。他的题跋,像是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理解画中的意境,体会那“宁折不弯”的竹子精神,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