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读四书大全说-(全二册)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1975-09-01 |
| 作者:王夫之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78.00 | 页数: | 印次: 5 |
| ISBN号:9787101005462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读四书大全说(上)(竖排繁体)》、《读四书大全说(下)(竖排繁体)》、《读四书大全说》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土天之的一部重要学术论著,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四书》原文加以论述,并批驳《四书大全》中道学家的解释,阐发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是研究王夫之学术思想及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的重要参考书。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毛泽东、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历经数月的断续研读,我终于完成了对这两册的“初探”。我想用“开阔视野”来形容我的整体体验。这部著作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它对儒家思想谱系的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上。它不仅涵盖了修身的各个层面,更深入探讨了政治哲学与教育理念的精髓。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关于“教化”的论述,那份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和系统性的教育规划,让人不禁感叹古人对长远发展的考量。阅读的乐趣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遇到怎样一个精妙的论断来解开你心中的某个疑惑。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相反,它像一位沉默的良师益友,会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向你提出挑战和指引。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大概就是所谓“常读常新”的境界吧。它成功地将深奥的学问,以一种令人肃然起敬却又不失亲切感的方式呈现给了现代读者。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套书时,我被其浩瀚的内容量吓到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体会到了一种渐入佳境的畅快。它的叙述语言,虽然带着强烈的时代烙印,但其逻辑的严密性,却丝毫不逊于现代的学术著作。作者在阐释儒家核心思想时,善于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作为旁证,这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鲜活而具体。比如,当论及“仁”的实践时,书中引用的先贤事迹,无不体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让人读来热血沸腾。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心性的剖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几乎能洞察到人性的所有幽微之处。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自身在道德实践上的不足与挣扎。每当感到迷茫时,翻开任意一页,总能找到一两句振聋发聩的箴言,如醍醐灌顶般将我从琐碎的日常中拔离出来,重新聚焦于生命的本质。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累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审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坚实的精神支柱。
评分读毕全书,心中的感受难以言喻,它带来的震撼是深远而持久的,绝非一蹴而就。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在宏大的宇宙观和微观的个人修养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它没有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相互割裂的任务,而是清晰地展示了内在德性的外化过程。我尤其喜欢它对“知行合一”的实践性阐述,那种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执着追求,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强烈的入世情怀。与市面上许多空谈玄理的古籍不同,它非常接地气,让你明白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去践行高尚的道德标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最近的行为是否符合书中所倡导的原则,这种即时的自我修正,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益处。它的语言风格也极富张力,时而雄浑激昂,时而又细腻婉转,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语言感受力。
评分坦白讲,如果将这本书看作是工具书来快速检索概念,那未免有些暴殄天物了。它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酿制的陈年老酒,初尝可能觉得辛辣涩口,但细品之下,其醇厚的回甘会慢慢弥漫开来,令人沉醉。我个人采取的策略是,不再追求一口气读完所有字句,而是将每一篇幅视为一个独立的思考单元。例如,关于“义”的论述,书中对不同情境下如何权衡利害、坚守原则的探讨,极其精妙。它没有提供一个僵硬的、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答案,而是教导读者如何去构建一套内在的判断系统。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远比直接灌输有效得多。而且,书中对古代礼仪和制度的描述,也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繁文缛节的规定背后,其实蕴含着维持社会和谐的深刻智慧。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挑战性,但也收获了巨大的思想上的滋养。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初捧在手,便被其厚重感所震撼。装帧典雅古朴,油墨的清香混合着陈旧纸张特有的微涩气味,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群星闪耀的年代。我个人尤其欣赏它在结构上的匠心独运,作者并非仅仅罗列典籍的条文,而是构建了一套严密的、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阅读初期,如同走入一片迷雾,那些晦涩的义理和复杂的章句需要反复咀嚼,每读过一章,都像是在心田里种下了一颗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种子。我发现,它最迷人的地方在于那种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追问,它不满足于表面的道德说教,而是深入到伦理的根基,探讨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天道的微妙关系。光是研读开篇几章,我便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期间时常需要参照其他辅助读物来印证理解,这种“慢读”的过程,带来的充实感是其他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停下来,去思索,去内省,真正体会到何谓“学而不思则罔”。每一次合上书卷,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敬畏之情,敬畏于古人的智慧,也敬畏于知识本身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