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蒋勋谈美学系列 套装5册 中信

正版 蒋勋谈美学系列 套装5册 中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美学
  • 蒋勋
  • 艺术史
  • 文化
  • 哲学
  • 中信出版社
  • 台湾
  • 经典
  • 人文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书店
出版社: 正版蒋勋美学系列套装5册中信
ISBN:9787559600738T
商品编码:30025190794
包装:是
丛书名: 蒋勋谈美学系列套装5册
出版时间:2018-07-06

具体描述

 


书名:蒋勋谈美学系列 套装5册

定价:499元

出版社名称: 北京联合

作者: 蒋勋

ISBN编号:9787559600738T

套装包含:

 

9787559614919蒋勋谈梵高99.80

9787559614926蒋勋谈莫奈99.80

9787550294226蒋勋谈高更:生命的热情99.80

9787559600721蒋勋谈达芬奇:忧伤的微笑99.80

9787559600738蒋勋谈米开朗基罗:苦难中的巨人99.80

 

 

★ 文化导师余秋雨美学读物:跟着蒋勋先生徜徉欧洲艺术殿堂,是一件高雅的美事。



★ 没有某一种疯狂,便不会看到美!

梵高一生坎坷,却把饱受折磨的人生痛苦转化成了醉人的美丽。

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

他看到了世界上美的事物,我们却看不见。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 美学大师蒋勋自执笔,解读80余幅名作背后的美学奥秘,破解纯粹的梵高感动。

“梵高”一词不仅代表着艺术的经典,更是一种文化的表征。他更是穿透时空不灭的伟大灵魂。不管时间再久,还是要寻回的感动。



★ 精装典藏,复活经典,精选梵高百余幅经典画作;附梵高重要作品列表及画作收藏博物馆。为读者提供更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领悟梵高的炽热与纯粹。


 


 

从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到麦田群鸦,带你破解历久不衰的梵高传奇。

从年少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抑郁受创,细说37年不断挣扎的人生曲折。


一八八八年底视梵高为疯子的人,和一九八七年以天价购买梵高一张《向日葵》的人,可能都没有读懂他画中的心事。

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殉道者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为了这本书,蒋勋带着一叠稿纸,一站一站地重新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年轻时储存在他脑海里、笔记本里的故事,豁然重现。这是一位美学家面对梵高危险的美,面对真实生命的深度烙印。

从向日葵、自画像、星空到麦田群鸦,带你破解历久不衰的梵高传奇。

从年少到自杀身亡,从割耳到抑郁受创,细说37年不断挣扎的人生曲折。


一八八八年底视梵高为疯子的人,和一九八七年以天价购买梵高一张《向日葵》的人,可能都没有读懂他画中的心事。

梵高无法与现实妥协,他要一种纯粹的爱,近于信仰上的殉道。殉道者必须饱受折磨,饱受肉体与灵魂的燃烧之苦。梵高丢给我们许多问题。在他自杀离开人世后,人们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试图回答,仍然无法有完满解答。


为了这本书,蒋勋带着一叠稿纸,一站一站地重新来到梵高画作的现场。年轻时储存在他脑海里、笔记本里的故事,豁然重现。这是一位美学家面对梵高危险的美,面对真实生命的深度烙印。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代表作:《美的沉思》《蒋勋说 <红楼梦> 》《孤独六讲》《生活十讲》《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说中国文学之美》等。


部 梵高之谜

1、 自画像

2、 爱情?救赎?

3、 房间的秘密

4、 燃烧的向日葵

5、 安魂曲

第二部 蒋勋现场

梵高工农素描

吃马铃薯的人

唐基老爹

向日葵

梵高自画像

割耳自画像

星空

奥维教堂

麦田群鸦

第三部 梵高

荷兰的心灵与美学

荷兰画派——回归平凡生活的美学

林布兰——创造生命的信仰之光

文森特Vincent

喀尔文教派牧师——梵高家族的传统信仰

艺术?宗教?献身给谁?

苦读神的话语

社会主义的时代浪潮

忧愁与绝望

巴黎,一八八六明亮起来的梵高

一八八七,梵高的新阶段

日本浮世绘——异文化的向往

阿尔,燃烧起来的心

朗鲁瓦桥

星空——宇宙的无限华丽

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

房间与椅子——两个人的记忆

自画像——看到自己深的灵魂

圣瑞米病房的窗口——他看到了奇迹

一八九〇,的奥维,麦田飞起了群鸦

附录 重要作品列表



一八八八年到阿尔之后,梵高就对夜晚的星空发生了兴趣,尝试画了一些以星空 为主题的画作。

也许是因为偏远的农村,灯光比较少,星辰的光特别明显,也许是因为靠近地中 海的南方,空气洁净,夏夜的星辰也特别华丽。

梵佛在学习与遥远的星辰对话。

但是,他华丽的这幅《星空》却是一八八九年在圣.瑞米精神疗养院时期创作 的作品。

很少人在这件作品前不被天空的繁星震动。

右上方一弯新月,很装饰性的金黄新月,围绕一圈浅黄的月晕。

一颗一颗星子,高高低低,远远近近,布满蓝色的天空。

梵高用拉长的点描笔触书写他与满天繁星对话的狂喜。 他听到了星辰流转的声音!?他听到了云舒卷回旋的声音! 他把宇宙静静移动的运行转变成如此华美庄严的乐章,像圣洁的宗教的颂歌。 天空是深蓝、浅紫、草绿、金黄、铅白......各种色彩华丽的丰富组合。 夜晚的天空并不是单一的黑色,夜晚的天空闪烁着星辰与月亮的光华,闪耀着璀

璨的宝石的光。?天空下面,一段低沉的白云依靠着起伏的丘陵的棱线。 山脉是紫蓝色的,上面流动着一条一条白色的月光。 下方是安静的村落,低矮的屋宇,偶然亮着几盏未眠的灯火。 人间灯火稀疏寥落,远不如天穹上的繁星那么灿烂明亮。 一座教堂的尖塔高高地指向天空。 有人考证,从圣.瑞米精神疗养院的窗口望出去,并没有一座教堂。 这座教堂像北方荷兰的建筑,是病房中梵高在不眠的夜晚,重回自己童年的故乡

了吗? 《星空》安慰了精神疾病中饱受心灵痛苦的梵高,好像整个繁华的星辰都到病房

的窗前来与他对话。一株黑色的丝柏像火焰般燃烧向天空,像是梵高自己沮郁的生命 纠缠焦虑,向无限宽广的天空呐喊。

他在心灵的剧痛里呐喊,迸出泪水,点点泪光撒成漫天繁星,成为苦难人间永恒 的救赎。


 


《艺术的光辉:穿越时空的文明回响》 在这本厚重而引人入胜的著作中,我们踏上了一段跨越千年、遍览东西方的艺术探索之旅。本书并非旨在对某一特定艺术流派或历史时期进行流水账式的梳理,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和深刻的视角,去体悟艺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去理解那些触动我们灵魂深处的美学共鸣。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艺术的初啼 我们的旅程从人类文明的黎明开始。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古老的岩画,那些远古祖先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在粗糙的石壁上描绘出的生命、狩猎与祭祀的场景。这些并非单纯的记录,而是人类早期对世界的好奇、对神秘的敬畏,以及对生存的渴望。它们是人类最早的表达,是原始情感最直接的抒发,也孕育了后世艺术的雏形。 接着,我们将深入古埃及的神秘国度。金字塔的宏伟,壁画的繁复,雕塑的庄严,无不诉说着一个古老文明的辉煌与宗教信仰。我们探讨埃及艺术独特的符号化语言,如何通过精准的比例和程式化的表达,传递出对永恒、来世以及神圣秩序的追求。这些艺术品不仅是陵墓中的陪葬,更是古埃及人理解宇宙、人生和死亡的哲学思考的凝结。 目光转向古希腊,那里是西方理性美学的发源地。我们将在雅典的卫城遗址前驻足,感受帕特农神庙所代表的和谐、比例与均衡之美。从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到菲狄亚斯的雅典娜像,希腊人对人体之美的极致追求,对理想化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哲学思辨的融入,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基石。我们还会追溯荷马史诗中英雄的悲壮,以及希腊悲剧的深刻内涵,理解艺术如何成为承载民族精神与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 第二部分:东西方艺术的交汇与碰撞 当我们告别古老的世界,便会发现东西方文明的丝绸之路早已悄然铺就。本书将深入探讨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印度的佛教造像,到中国的敦煌壁画,再到日本的佛像雕塑,佛教艺术在不同地域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演变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我们分析佛教教义如何通过图像得以阐释,信徒的虔诚如何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以及不同文化如何相互融合,创造出独特的东方美学。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瑰宝,其艺术成就同样令人瞩目。我们将徜徉在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世界里,感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从顾恺之的人物画到范宽的山峦,中国画独特的笔墨韵味、写意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展现了一种与西方写实主义截然不同的审美追求。我们会探讨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如何通过线条的律动传递情感,又如何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的重要象征。 同时,本书也关注丝绸之路沿线,如波斯、中亚等地的艺术风格。这些地区独特的装饰艺术、金属工艺以及建筑风格,都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更为多元和复杂的艺术图景。 第三部分:现代浪潮中的反思与创新 随着历史的推进,艺术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复兴的曙光,点燃了对古典的回归与创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杰作,将人文主义精神与精湛的技艺完美结合,开启了西方艺术的新纪元。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华丽,古典主义的严谨,浪漫主义的激情,印象派的光影捕捉,后印象派的情感表达,现代主义的颠覆与探索,都预示着艺术的不断革新与边界的拓展。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艺术运动的时代背景、哲学思潮以及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我们不仅要欣赏作品本身的美,更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家的个人际遇。我们会探讨印象派画家如何打破学院派的束缚,用光和色彩捕捉瞬间的感受;我们会审视梵高作品中炽热的情感与孤独的灵魂;我们还会走进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的世界,理解艺术家如何从具象走向抽象,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第四部分:艺术与生活的对话:永恒的美学价值 在这趟艺术的旅程中,我们始终关注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脱离现实的存在,而是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生活土壤之中。从古老的陶器纹饰到现代的工业设计,从民间的歌谣传说到宏伟的歌剧交响,艺术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滋养着我们的情感,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本书将深入探讨艺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又如何成为反思与批判的工具。我们会分析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如何成为特定社会风貌的缩影,艺术家如何通过其作品对社会不公或时代弊端进行反思与批判。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艺术如何成为疗愈心灵、激发创造力的源泉。那些触动人心的旋律,那些引人深思的画面,那些发人深省的故事,都能在喧嚣的尘世中给予我们片刻的宁静与慰藉,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结语:在美的律动中,感受生命的广阔 《艺术的光辉:穿越时空的文明回响》并非一本枯燥的艺术史教科书,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人类伟大创造力的对话。它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 在这些跨越时空的艺术回响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人类文明的演进轨迹,更能感受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与追求。我们将在那些宏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塑、传神的绘画、动人的音乐和优美的文字中,找到与自己灵魂深处的共鸣。 本书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心中对艺术的兴趣,引领读者走入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刻的美学世界。让我们一起在美的律动中,感受生命的广阔与深邃,体悟艺术所赋予我们的无尽启示与力量。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探索,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一次深刻认识与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二) 坦白说,最初是被蒋勋先生温润如玉的嗓音吸引,才决定入手这套书。没想到,文字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他谈论美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娓娓道来的故事,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他会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切入,比如一枚古老的铜镜,然后引申出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社会风俗,甚至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心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讲述西方艺术史时,同样充满了激情与温度。他描绘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如同描绘自己身边的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艺术追求,都跃然纸上。他解释一些复杂的艺术流派时,总是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奥妙。我特别欣赏他对“丑”的解读,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和谐与平衡,有时也包含着残缺、破碎甚至是痛苦。这种对美的多元化理解,打破了我以往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用更宽广的视野去接纳和欣赏生活中各种形态的美。这套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流畅而富有诗意,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评分

(三) 这是一套让我思考了很多的书。蒋勋先生在书中探讨的“美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艺术范畴,它触及了生命的本质,人性的光辉,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连接方式。他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感受。我记得其中有一篇谈论“孤独”的文章,他将艺术作品中的孤独感与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进行了深刻的对比,让我对自己内心的孤寂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还会从历史人物的命运中,解读人生的无常与悲凉,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温柔的安慰。他让我意识到,即使身处逆境,即使面对失去,我们依然可以从艺术中汲取力量,从自然中寻找慰藉。书中关于“时间”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将时间的流逝与艺术品的沉淀相结合,让我们看到,真正伟大的艺术,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在每一个时代都能引起共鸣。他谈论宋朝的文人,谈论他们雅致的生活方式,谈论他们对审美的极致追求,仿佛能将我们带回那个淡雅而从容的时代。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安顿心灵的视角。

评分

(四) 我一直觉得,美学是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蒋勋先生的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他并不止步于介绍宏大的艺术史,而是将美学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比如,他会谈论一件衣服的设计,一个碗的质感,甚至是一杯茶的香气,都能成为他阐述美学理论的载体。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美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去体会和实践的。他谈论中国传统文化时,那种深深的眷恋和理解,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他会从古人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他们对美的追求,比如宋代插花的艺术,明代园林的意境,都让他讲得活色生香,充满韵味。他还会将这些传统的美学理念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引发我们对当下生活方式的思考。书中很多篇章都充满了生活化的场景和哲理性的思考,读起来既轻松有趣,又能引发深度共鸣。他讲到“器物”时,不仅仅是介绍它们的历史和价值,更是探讨它们与人的关系,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这套书让我明白,美学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经营。

评分

(五)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对艺术抱有敬畏之心,但又常常觉得难以接近。蒋勋先生的这套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他用一种极其亲切、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原本严肃、复杂的艺术理论化繁为简,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读懂,并从中获得乐趣。他谈论西方绘画史时,不会用晦涩的术语,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每一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以及他们的作品风格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向你分享他的收藏。他还会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艺术发展的脉络和演变。我尤其喜欢他谈论“情感”与“艺术”的关系。他认为,艺术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我们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共鸣。他解读那些悲伤的作品时,没有丝毫的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而充满理解的笔调,让我们看到艺术中蕴含的深刻的生命力。这套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它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鲜活的生命,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精神的慰藉。它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欣赏美,去感受生活。

评分

(一) 读完这套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横跨古今、融汇东西的艺术与哲学之旅。蒋勋先生的文字,时而如春风拂面,细致入微地描绘一幅画、一件器物;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地剖析文化现象、人生况味。他并非一味地罗列名家名作,而是将个人的生命体验与艺术史的脉络巧妙地结合,让那些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让那些遥远的距离变得亲近。我尤其喜欢他谈论中国古典诗词的部分,那些千古绝句在他的解读下,仿佛有了新的生命,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够触碰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会从一首词的意境联想到现代人的情感困境,从一个人物的命运感叹历史的无常。这种联通感,让我在阅读时,既能感受到艺术的博大精深,又能体会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书中涉及的艺术门类非常广泛,从绘画、雕塑到建筑、音乐,再到文学,他都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他讲到西方艺术时,也绝不生搬硬套,而是能找到与东方审美契合的共鸣点,例如他谈到梵高的色彩时,我仿佛也能从中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墨韵。总而言之,这是一套能够启迪思想、滋养心灵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用一种更深刻、更温柔的目光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