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第二批判,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确认了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并提出自由概念使之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本句读亦采用逐字逐句地在课堂上解读研讨方式,根据录音整理为本书稿,其对研究康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写的很好,但是略有点啰嗦,如果能简洁点更好。
评分##要做个好人也是需要智慧的。 他们有上帝。
评分##(51/100)近2000页,挑着看的。
评分##补标1/3,很适合没事闲翻。现在只记得邓老师举的一个京剧《法门寺》贾桂儿的例子“我站惯了”,当时猜测可能是邓老师在武汉没少看朱世慧院长的小花脸戏哈哈????
评分写的很好,但是略有点啰嗦,如果能简洁点更好。
评分##1、《实践理性批判》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创立纯粹理性伦理学的尝试,而且也在于它为一种非推论式的领会辩护,在于它坚持认为“理性的东西”在意义上不局限于“认知的东西”。如果存在着一种客观的伦理学,一种建立在自由基础上的伦理学,那么它唯一的可能性只能是仅以它自身而不以任何其他东西为前提条件的理性,因为一种规律只有不从属于任何偶然的、主观的条件时才可能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这样,道德的规律不能建立在快乐原理之上,因为快乐和痛苦的对象只能以经验的方式来认定,这样便无客观必然性。2、在康德看来,人独立于经验条件而服从道德规律的能力证明了人的自由的、超感性的(本体的)性质这个客观事实。实践理性的必然性使自由成为理性的公设。在理论的意义上,自由是不可认识的,但是它必须在主观方面被肯定为必然的。
评分##补标,不能说读过,因为只读了第一册和第二册的一半不到。三大批判确实是绕不过去的大山,而如果要想搞清楚康德究竟要说些什么、在说些什么、他究竟是怎么论证的,那么深入文本的细密的阅读仍是十分有必要的。还有,伦理学确实比认识论要有趣。
评分##心中的道德律为人赢得了自由的尊严
评分##经典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