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相佑

佛陀相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旭东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绪论
上篇 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
一 游方弘法
二 传教利器:“释氏辅教之书”
1“小说”还是“传闻”?
2“释氏辅教之书”的性质
3传播渠道
三 神奇灵验与皈依佛教
四 冥间的恫吓:古人如何接受天堂地狱说
1天堂地狱说与弘法
2游冥间
3信徒心中的天堂地狱
五 战乱相寻催生朝野佞佛?
中篇 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
一 引子
1解析造像记
2造像者身份与造像方式
3造像题材与祈愿一致吗
二 崇奉对象的历史演进
1释迦造像
2弥勒造像
3观世音造像
4无量寿(阿弥陀)造像
5卢舍那造像
6多宝造像
7思惟造像
8浮图、塔
9佛像
10像
11玉像
12石像
13天宫像
14崇奉对象演进原因探析
三 发愿文的世界
1如何赴来生
2离苦得乐
3来生居何处
4值佛闻法与龙华会首
5成佛与成正觉
6世俗祈愿面面观
7众生与家
四 民众心中的佛法、佛、像与觉悟
1佛法意义何在
2“成佛像身观”的背景与意义
下篇 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
一 造像供养的内涵与特点
1造像流程与供养内涵
2造像兴福能破戒吗
3信徒如何应对
4民众造像的特点
二 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
1佛教信仰与社会团结
2追福
3造像“猥滥”与僧团整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400~580年纪年造像记目录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主要依据铭刻资料,并结合文献,采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分析五六世纪高僧大德与知识阶层信徒之外的一般佛徒的信仰,试图弄清他们如何接受佛教、接受了什么,进而探讨佛教对普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在重新考察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后,根据1600种有纪年及纪年可考的造像记,借助统计分析,辅以例证,具体展示了民众信仰对象的兴衰变化;剖析了民众对佛教的认识与追求,涉及生死观念变迁、大乘起义的心理基础、民众的社会观念等;还考察了部分民众对法、佛、像与觉悟之途的理解。同时还揭示了造像供养与中土传统祭祀的关系,分析了兴福造像流行的历史意义,探讨了佛教信仰广及朝野的时代意义与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书不错,全部是一手考古基础上的画表格做总结,要花很多功夫的,对佛教有兴趣者值得一读

评分

##自己背景知识不足有些就匆匆翻过了,但还是感觉有收获,打破传统自己之前不少对佛教的刻板印象。写作视角也很喜欢,感觉实现了作者自己追求的“内部观察”,自下而上,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年初三读完纯属生活乐趣也去点了个香。

评分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佛教初传时 民间最大的对手不是儒道 而是山水间的八万四千神明

评分

##佛教主要作为宗教-精神文化形态传入中土,未能造成本土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的质变。本土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未因佛教传入儿收到根本性的震荡和冲击,民众仍是在本土文化框架与背景下接纳佛教文化因子,所接受的只是本土文化所能容纳的部分。

评分

##作者用力甚巨,然创见无多,成果实在有有限

评分

##通过造像记来观看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从而对照史书、经典上得知的社会上层与民间思想的差异。本书很好的证实了民间接受佛教的不系统性和实用性,也突出了佛教为了适应本土所做的改变以及官吏、僧尼和民众在祈愿与造像崇拜间的差异。并且反驳了世说战乱导致佛教传播的说法,虽然我觉得这里反驳的比较无力,但是反驳弥勒崇拜的信仰而结集的民间起义,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民间起义并不像学者大多认为的那样有十分清晰的理论基础。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正式因为社会动荡让然开始直面死亡,从而使得佛教的六道轮回得以施展;其次作者认为佛教在孝道上起了辅助作用,而我觉得这一点则是佛教思想在家庭孝道上完全败给了民间的传统观念,从而不得不适应以求生存;最后作者其实通过造像记运用了一些默证,而民间信仰是杂乱的,说对其他信仰形成冲击过分强调影响。

评分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佛、儒、道,一个游方弘法宣化,一个则以官吏教化,而道教则重视秘传自我封闭。而说到底,“灵验”才是老百姓最看重的。

评分

##读着玩。。。

评分

##佛教主要作为宗教-精神文化形态传入中土,未能造成本土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的质变。本土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未因佛教传入儿收到根本性的震荡和冲击,民众仍是在本土文化框架与背景下接纳佛教文化因子,所接受的只是本土文化所能容纳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