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世界社會

中國與世界社會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德] 於爾根·奧斯特哈默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中文版序
緒論
第一章 概述
一 來自中央之國的報道
二 有關世界差異的統計
第二章 舊中國的最後繁榮:18世紀的滿清帝國
三 18世紀作為過渡期
四 經濟基礎
五 弱勢專製
六 中國在亞洲大陸腹地的經略與朝貢協定
七 東印度公司時代的印度、中國南方以及歐洲對亞洲貿易
第三章 19世紀:自由貿易帝國主義陰雲下的中國
八 中國的衰落與不列顛治世
九 鴉片入侵與鴉片戰爭
十 外交與“非正式帝國”
十一 中國市場的邊界
第四章 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在屈從與反抗之間
十二 “門戶開放”與殖民政策:中國作為列強爭奪的對象(1895~1931)
十三 經濟入侵的新形式
十四 平穩期:“滿洲國”與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
十五 衰落與過渡:戰爭、內戰與革命勝利(1937~1949)
附錄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為讀者全麵而深入地迴顧瞭從18世紀到1949年中國與西方世界和日本的關係,論述的重點時間段是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作者非常詳細地論述瞭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並從不同的理論視角解讀它們對之後中國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例如,作者分析瞭,西方和日本在中國開設銀行、修建鐵路讓中國對其産生依賴的程度。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將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與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平衡起來。

用戶評價

評分

##兩大主題:圍繞中國加入由國傢構成的世界體係、以及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係的過程。某些觀點有爭議也有啓發。(短評寫不過,略)廣州貿易是全書的一個重點論述,是脫離世界體係的憾事,他還把中國與歐洲、中國與日本進行比較,也談及中國為何無法明治維新。他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就是世界大背景下的民族主義的興起。理解他的觀察視角,應當去讀三大本的《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他從時間和空間上定義瞭“19世紀”的概念,然後從各個主題詳細描述19世紀如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世紀,他說,19世紀的一個重大發明就是“民族國傢”。“帝國與民族國傢是19世紀人類聚居的兩大政治單位。”這組關係的對立是構建當今世界政治區域的最重要因素。

評分

##作者跳齣“衝擊—迴應”模式,從政治和經濟角度分析18-20世紀中葉的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將中國與西方平等看待,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

評分

##跟隨作者的視角重讀中國近代史,感受到瞭近代中國“反抗現代化”的強大韌性,這種被生生拽入世界社會的過程是無比痛苦的,期間社會各方以及洋人勢力輪番登場,其利益的盤根錯節或是相互的對立更是讓人看不到國傢力量凝聚與崛起的絲毫希望。最終的一場全社會大革命將一切抹平為百年磨難畫上句號,國傢纔得以重新齣發,為再度崛起蓄力。

評分

##跟隨作者的視角重讀中國近代史,感受到瞭近代中國“反抗現代化”的強大韌性,這種被生生拽入世界社會的過程是無比痛苦的,期間社會各方以及洋人勢力輪番登場,其利益的盤根錯節或是相互的對立更是讓人看不到國傢力量凝聚與崛起的絲毫希望。最終的一場全社會大革命將一切抹平為百年磨難畫上句號,國傢纔得以重新齣發,為再度崛起蓄力。

評分

##收獲頗豐的閱讀體驗。本書從經濟-政治維度考量18世紀至新中國成立這個曆史時期清朝/民國與世界經濟、政治之間的互動與溝通,以及後者對近代中國之影響。對於一個幾乎隻是通過中學曆史課本來瞭解近代史的讀者而言,作者的不少觀點極具思辨力,衝破瞭曆史課本的主流敘事,為瞭解這段曆史提供瞭新的視角和解讀意義。正如奧斯特哈默所言,清朝時期中國並未徹底“閉關鎖國”,其與世界社會的經濟、政治聯係從未被隔斷。但隨著工業革命方興未艾,清朝自身的結構性矛盾卻阻礙瞭其商業經濟發展;擴張到巔峰的領土麵積見證瞭封建主義的頂點,卻也是其衰亡的肇始;鴉片戰爭的意義被誇大瞭,在甲午戰爭後列強的殖民侵略纔達到瞭新的階段。帝國主義對中國施加政治經濟影響力被劃分為三個階段,作者的分析也頗有建樹。不知道刪減情況如何,但本書內核還是挺正的。

評分

##跟隨作者的視角重讀中國近代史,感受到瞭近代中國“反抗現代化”的強大韌性,這種被生生拽入世界社會的過程是無比痛苦的,期間社會各方以及洋人勢力輪番登場,其利益的盤根錯節或是相互的對立更是讓人看不到國傢力量凝聚與崛起的絲毫希望。最終的一場全社會大革命將一切抹平為百年磨難畫上句號,國傢纔得以重新齣發,為再度崛起蓄力。

評分

##融入世界和獨立自主,是近代以來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前進的兩大主題,這兩個主題時而相互矛盾,時而又相互促進,共同塑造瞭一條獨特並麯摺的追尋現代化道路。

評分

##兩大主題:圍繞中國加入由國傢構成的世界體係、以及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體係的過程。某些觀點有爭議也有啓發。(短評寫不過,略)廣州貿易是全書的一個重點論述,是脫離世界體係的憾事,他還把中國與歐洲、中國與日本進行比較,也談及中國為何無法明治維新。他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就是世界大背景下的民族主義的興起。理解他的觀察視角,應當去讀三大本的《世界的演變:19世紀史》。他從時間和空間上定義瞭“19世紀”的概念,然後從各個主題詳細描述19世紀如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世紀,他說,19世紀的一個重大發明就是“民族國傢”。“帝國與民族國傢是19世紀人類聚居的兩大政治單位。”這組關係的對立是構建當今世界政治區域的最重要因素。

評分

##“《中國與世界社會:從18世紀到1949》一書為讀者全麵而深入地迴顧瞭從18世紀到1949年中國與西方世界和日本的關係,論述的重點時間段是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作者非常詳細地論述瞭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並從不同的理論視角解讀它們對之後中國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例如,作者分析瞭,西方和日本在中國開設銀行、修建鐵路讓中國對其産生依賴的程度。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將中國對外部世界的理解與西方對中國的理解平衡起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