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是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中国题材的长诗,记述了诗人2018年九、十月间的中国之行,尤其是皖南和黄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整部长诗由50首相对独立的诗作构成,字里行间随处流露出他对中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
友谊是长诗《桂花》的基调之一,阿多尼斯对中国自然、文化和友人的深情厚谊在诗中溢于言表。他眼里的中国,“不是线条的纵横,而是光的迸发”。他心中的中国女性,是“云翳的队列,被形式的雷霆环绕,由意义的闪电引导”。他在长诗的尾声写道:“友谊是否可以声称:唯有自己才是世界的珍宝?再见了,孔子,再见了,黄山——男主人!再见了,桂花树——女主人!太阳在追随诗人们。”以此来向中国自然和文化致意。
整部作品不拘一格,与众不同,叙述、沉思与想象熔于一炉,语言瑰丽而奇峻,意象丰满而密集,堪称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阿多尼斯这位世界级大诗人,以整首长诗的篇幅和发自肺腑的激情,通过高度艺术化的形式书写中国,这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是罕见的案例。
##读到某些地方居然有淡淡尴尬的感觉。装帧过于美了。诗真是不能先有一个要写的想法、一个题目,再去写。像济慈说的,“如果不是像树上长出叶子一样自然,那就干脆别来了”。然而“桂花”偏要“来了”。没奈何。
评分##借中国物象写自己的诗,是借来纷纷的意象,而内核既不是古典的阿拉伯,亦非超现实的法兰西,更非中国。诗人的乡愁是从自我中生长出来的,疏离着陈烂的包袱与轰隆隆的潮流,这从对杜甫的诗句和对孔子的呼问可以明显看出,不过诗人相比庞德要更加稳妥。非西非东,不知何来,唯有感动,漂泊的真诚的确是可以让人落泪的。
评分##一棵种在黄山的桂花树。/◈ 雨不是水的另一种形式, 雨是哭泣的另一种形式。
评分##阿多尼斯眼中的中国:桂花、黄山、孔子、丝绸之路、友善。是在对西方资本与战争的批判、对自己国家与土地动乱的痛惜下,衬托出对东方文化与历史的赞美——“西方啊,你的光,为什么在跛行?”以及“希望能在西方朝向东方的脚步,和东方朝向西方的脚步之间,建立永久的和平。”
评分##早上听了一期李厚辰的反转电台,晚上去紫金港诗人阿多尼斯的新书分享会。两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身份认同。人的身份可以分为自然身份与建构性的身份,前者是与身俱来的,比如人种、故乡,而后者可以从社会分工、理论、消费偏向取得。想一想你会给自己贴的标签,这是人取得一种确定性、获得安全感的方式。自然身份与建构身份并无优劣,但阿多尼斯显然更偏爱后面一种,他在分享会上说:人的身份是在寻找探索创造过程中发现的而不是继承的。“我”即是“他者”。还喜欢他对诗歌的观点:世界上的学问和知识都负责提供答案,诗歌却让人产生疑问。它像一道光,没有直接的功能性作用,是对人的解放,让人不安现状,建立更好的世界。书中不乏一些闪光的句子,但我觉得打动我的点还不够密集。(可能有点苛刻了,逃)
评分##阿多尼斯眼中的中国:桂花、黄山、孔子、丝绸之路、友善。是在对西方资本与战争的批判、对自己国家与土地动乱的痛惜下,衬托出对东方文化与历史的赞美——“西方啊,你的光,为什么在跛行?”以及“希望能在西方朝向东方的脚步,和东方朝向西方的脚步之间,建立永久的和平。”
评分##听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朗诵过《我和黄山在傍晚的对话》也算无憾了吧。虽然没有当年孤独是一座花园的惊艳,但年近90的老诗人依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看得出他对中国的感情,并且一直都不忘记故乡,在异乡几十年心永远与阿拉伯世界相连。这本书的装帧真的特别好看,布面质感太好了,亲自递给阿老签名的这本必须好好珍藏。
评分##一棵种在黄山的桂花树。/◈ 雨不是水的另一种形式, 雨是哭泣的另一种形式。
评分##一场世界主义诗学在天朝的在地实践,如中世行吟诗人般的中国版高定壮游,在Adonis异域之眼下,中国大陆,泱泱国土,不再是超稳定铁板一块,而是生生不息、变化不停的生命体,在人们忽视的边缘,在聚光灯外的阴影里,仿佛有无数触角伸张,火星迸溅,那或许正是未来希望所在。仆在《另一种声音》诗歌分享会之际,阅于南京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