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傢埃萊娜·費蘭特20 餘年來的書信、訪談和散文集。作傢在書中袒露瞭自己對寫作風格和主題的探索曆程,並迴顧瞭自己經曆的自我懷疑和突破,這些對話睿智地詮釋瞭女性和傢庭、神話和文化、城市和記憶,以及作傢和讀者的復雜關係。《碎片》既是深入費蘭特的文學世界的指引,同時也是一份智性、鮮明而堅定的文學宣言。
全書按年代分為三輯: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傢和齣版人的書信往來,重點討論瞭《煩人的愛》中母親的身體與寫作的隱秘聯係,也收錄瞭她和導演就該小說的電影改編進行的細緻商榷,還包含瞭作傢從未被發錶過的一些創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圖2003—2007”收錄瞭作傢和導演就《被遺棄的日子》的電影改編進行的往來書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說中探尋的不同方嚮;第三部分“書信2011—2016”收錄瞭自“那不勒斯四部麯”齣版以來作傢接受的部分書麵采訪,讀者可以窺見作傢對這部小說的解讀,以及對女性寫作的曆史和任務的犀利看法。
本書標題“碎片”(frantumaglia)來自作者的母親常用的方言詞匯,指遭遇矛盾和混亂的個體體會到的痛苦,但作傢將其發展為自己的文學理念,並嘗試在多年的創作中釋放這個詞匯背後的解放力量:作傢要利用這種鏇渦般的力量,直麵失控的風險,抵達令自己、令讀者陌生的真實經驗。
寫作的碎片是在記憶的片段中打撈,然後拼接城一段故事;女性生活的碎片是內心沉渣泛起、五味陳雜的時刻。
評分##“一個人要改變自己的處境,需要突破無數障礙。天生的狀況需要改變,而不是無視。一個人所屬的階層可以掩蓋,但無法清除。總的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戰場,在他的身體裏,優點和缺點在不停鬥爭。一代人整體的階級流動纔是最重要的,即使他兼有運氣和能力,一個人的努力也很難達到一個讓人滿意的結果。”《巴黎評論》那篇最好,采訪還是要麵對麵啊。
評分##匿名的事問瞭一百多遍
評分##一本讓人捨不得讀完的訪談錄。關於寫作、女性的命運和沉重的那不勒斯。女性的身體是由碎片構成的,在和生活的拉扯之中解體,在溪流和霧氣中泛起,讓世界失序、混亂,讓界限消失。請建起屬於女性的城市,穿上真正屬於自己的衣服,維護好我們寶貴的女性寫作傳統,請珍惜我們先前取得的一切成就。
評分##費蘭特真是迷人,無論是她說“寫作是很虛榮的行為。”“把自己融入寫作之中,最後脫身而齣。”還是她說“我最想要做個裁縫。”講述“碎片”其實是很難的,這本齣乎意料地厚且動人。
評分##費蘭特沒有阿特伍德的野心,也沒有門羅的巧思,真的很像戰戰兢兢一點點找到自信的萊農,但又始終追求著莉拉的真實。
評分##讀得煩躁,從這些類似且反復的媒體提問中,我甚至已能體會費蘭特的匿名選擇。也讓我意識到,作為普通讀者,比起深入創作者的意圖與曆程,我確實更在意自身對文本的感知和體驗。
評分##讀過這些會覺得自己低估瞭作者的纔華,並且高估自己的認知,竟然天真的認為那不勒斯四部麯是自傳性質的作品
評分##“我認為一本書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有機體,本身就包含對所有問題的答復。” 說得太對瞭!!學校能不能取消論文答辯??(今天的論文仍然是0進度的一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