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义孚认为:“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的见证,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将其重新呈现。
段义孚就像华侨古董店里弥漫的一股浸润性的檀香。他的书还是要以这本为起点,顺藤摸瓜两条路:第一条,主体——景观——恐惧,通往那本《恐惧的风景》(中文译本为《无边的恐惧》);第二条:群体——地方——爱,通往那本《恋地情结》。毕竟爱与恐惧是他人文地理学的两大情感结构支撑。方法论上,《空间与地方》展现的更多是现象学的底子,描述性的还原。有了这几本之后,其他基本就有整体性把握了。
评分##太好看了!从人文地理和个体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经验、认知、宗教以及自身的体验和心灵感受,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提点与梳理,那种明晰的理性(系统)之美,简单又睿智的文字,让人回味久久,欲罢不能!这样的书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了吧!唯一的可惜的就是翻译略有生涩之感!
评分##越来越先进的区隔和专门化,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一个人的生活与另一个人的生活间还有没有普遍共识之上的主题。在个人主义、碎片化与服膺信仰栖居更大的共同体之外,应该还有可能。我相信。 我相信。万物的丰富不止是为了证明神的光辉,“生命的意义?”、“善如何彰显?”这些缩在学院的精细技术话题里的疑问,还没有超然于世,如世俗道德和宗教礼仪般,我们总有方法把它拽回人类生活。 因为钟表——比太阳、沙漏更准——还在越来越准,过于敏锐的时间意识奴役了我,我向未来承诺以约束它的模糊,我抹掉过往求得宽恕。这种直线时间观的确是非对称的,过去拥有名字和地标,未来则是一片模糊,而活在当下,面对未来的生活,并非太阳底下无新事的重演,它以身处怯懦和无助的混沌,很好地呼应了模糊的未来。
评分##...too eclectic
评分##段爷爷的书我一开始觉得很浅,但是读了几本以后我觉得这种诠释的功力,简洁明快的文字和宽广的视野一定是出自大量的阅读的。这本《人文主义地理学》也是最近阅读体验最好的一本书,第二部分讲的是吉登斯所说的“脱域”问题,看来段爷爷和吉登斯一样乐观(笑)
评分##我想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个看上去非常学术的标题,而停下了靠近的脚步。概念的苍白,表象的有限。段先生所说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是有形的地理,而是构成“人的疆域”的所有要素,以及个人面对外部世界的反馈。举凡感官、知识、罪恶、进步、宗教、伦理、个体与群体、平等与不平等,都在思考之列,都是个体意义的终极追寻。这是一部哲思录,也是一部随想集,睿智、优美,广大的同情心,是“璀璨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的表现。
评分##太好看了!从人文地理和个体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经验、认知、宗教以及自身的体验和心灵感受,做了一个系统性的提点与梳理,那种明晰的理性(系统)之美,简单又睿智的文字,让人回味久久,欲罢不能!这样的书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了吧!唯一的可惜的就是翻译略有生涩之感!
评分##大概在大学时了解到段老爷子及其部分作品,至今还深刻记着其关于大山拟人化命名是源于人类克服其对自然的恐惧的缘故。在近十年之后终于完整读完了老先生的一本著作,真的感到十分荣幸。虽然书名为人文主义地理学,但内容无所不包,并且讨论的都是一些极其基本的问题,而且与我这些年关注的很接近,例如人的几种感官,基督教与佛教等。对于当下特别是现代性之下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境,老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切身经验,也让这本书读起来十分亲切,并且不会太难和太枯燥。有机会一定二刷!
评分段义孚就像华侨古董店里弥漫的一股浸润性的檀香。他的书还是要以这本为起点,顺藤摸瓜两条路:第一条,主体——景观——恐惧,通往那本《恐惧的风景》(中文译本为《无边的恐惧》);第二条:群体——地方——爱,通往那本《恋地情结》。毕竟爱与恐惧是他人文地理学的两大情感结构支撑。方法论上,《空间与地方》展现的更多是现象学的底子,描述性的还原。有了这几本之后,其他基本就有整体性把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