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现代

反思现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克武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 录
典范转移
“现代”观念之源起与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003
前 言 ……………………………………………………………… 003
近代中国“现代”概念之起源 …………………………………… 005
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建立 …………………………………………… 012
多元现代性的反思 ………………………………………………… 019
结 语 ……………………………………………………………… 025
从“文明”论述到“文化”论述:清末民初中国思想界的
一个重要转折……………………………………………………… 027
前 言 ……………………………………………………………… 027
“文明”与“文明史” …………………………………………… 031
“文化”与“文化史” …………………………………………… 036
文明、文化与科玄论战 …………………………………………… 044
结 论 ……………………………………………………………… 047
翻译、启蒙与中国现代性………………………………………… 049
前 言 ……………………………………………………………… 049
翻译研究的两种取径 ……………………………………………… 051
广告与翻译 ………………………………………………………… 053
翻译与启蒙:鲁迅 ………………………………………………… 059
翻译与启蒙:梁启超 ……………………………………………… 061
翻译与启蒙:严复与新观念、新语汇的译介 …………………… 063
结 语 ……………………………………………………………… 068
从“士大夫”“士绅”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纪
西方汉学界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领导阶层之研究……………… 070
前 言 ……………………………………………………………… 070
“东方专制论”下的国家代理人 ………………………………… 073
艾伯华与士绅社会理论的建立 …………………………………… 075
对于明清士绅角色的辩论 ………………………………………… 076
施坚雅的理论架构与区域研究的兴起 …………………………… 078
“孔飞力学派”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形成 ………………………… 079
Esherick、Rankin与地方精英典范的建立 ………………………… 082
世俗化理论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085
前 言 ……………………………………………………………… 086
何谓世俗化? ……………………………………………………… 088
世俗化概念是否适用于近代中国? ……………………………… 094
结 语 ……………………………………………………………… 104
建立史学典范的一个努力:论余英时《史学评论》 “代发刊辞”……………………………………………………… 106
晚清史的反省
经世文编与中国近代经世思想研究……………………………… 125
前 言 ……………………………………………………………… 125
“经世文编”简介 ………………………………………………… 127
“经世文编”思想内涵之分析 …………………………………… 135
研究方法的反省 …………………………………………………… 142
研究展望 …………………………………………………………… 145
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介……………… 147
评介倪德卫《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1738—1801)》……………… 169
评柯文著《历史中的三个基调:作为事件、经验 与神话的义和团》………………………………………………… 182
前言:著述背景 …………………………………………………… 182
理论架构 …………………………………………………………… 188
实例展演 …………………………………………………………… 193
反省与评估 ………………………………………………………… 198
文格德与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论《一个骑士在中国》……… 206
评潘英著《革命与立宪》………………………………………… 214
民国史之检讨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 223
序 言 ……………………………………………………………… 224
思想动员:辛亥革命的思想根源 ………………………………… 225
革命党与立宪派共造共和大业 …………………………………… 232
辛亥革命的意义:代结论 ………………………………………… 237
评刘禾著《跨越语际的实践:1900至1937年间
中国的文学、民族国家文化与被翻译的现代性》……………… 238
胡适档案与胡适研究……………………………………………… 251
前 言 ……………………………………………………………… 251
胡适纪念馆藏档案简介 …………………………………………… 256
穿透迷雾:如何利用胡适档案从事胡适研究 …………………… 264
以胡适档案解决问题的一个案例:陈之迈致胡适函 …………… 271
结 论 ……………………………………………………………… 277
记忆、认同与口述历史…………………………………………… 279
前言:众声喧哗的历史场景 ……………………………………… 279
口述历史所面临的困难 …………………………………………… 281
口述访问工作的社会面向 ………………………………………… 283
集体记忆理论对口述工作之启示 ………………………………… 284
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之干扰 ……………………………………… 286
口述记录之挑战:从语言到文字 ………………………………… 287
结 语 ……………………………………………………………… 290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研究的推动需要深入的史学反思。本书为知名学者黄克武深入反思探讨近三十年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实践,在近代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方面贡献卓著。

◎本书涵及作者对从近代以来的史学研究典范转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论的再思考,及其民国史研究路径的检讨。所涉主题颇丰,视角新颖,打破学科壁垒,兼具思想性与方法论,展现作者深刻的逻辑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说:“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国的典范,而这个典范过一阵子就又会受到批判与反省。每一次批判与反省都是一个提升的过程。”

【内容简介】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学界逐渐反思以西方为中心的范式,不再以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性”当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进而提出以中国为中心,探索现代性的他种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国现代性不但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处境,有其内在的发展理路,也是中西历史、文化交融互释之产物。本书以此为轴心,从典范转移到具体个案,反省近三十年来的近代中国史学研究。全书收编论文16篇,由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典范转移、中外学界研究状况的反省,以及几本中英文史学著作的书评等集结而成,分为典范转移、晚清史的检讨、民国史的反省等三个部分。以著作与议题作为切入点,本书通过观察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转变,学者如何各显神通拓展新局面,期待由此产生出新问题与新方法,为近代中国史研究提供借鉴。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典范转移”部分。我很喜欢黄克武先生的作品,从研究严复翻译密尔,到写梁启超思想的书,这本书写的“现代”、文化与文明、启蒙、中国社会等,我对研究的问题很感兴趣,黄克武先生的文章也写得好,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推荐关注中国近代史和社会变迁之人阅读。

评分

##第一次读台湾(历史)学者的著作。他们论述的特点是非常清晰,语言很简单而结构又力求匀称完整,感觉比看过的不少文学论著好读。 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典范转移”中对“现代论述”“文明与文化论述”的考察(这两篇很全面,记忆很深的还有从韦伯到福柯的研究转型),以及谈翻译现代性的那篇(案例很有趣,尤其意外严复的翻译并没有想象中有影响力)。第二部分梳理晚清史研究,是我最陌生的部分,读时感叹串起了近现代史、古代文论、训诂学、文献学某些基础知识(学科间到底是有勾连的),较喜欢义和团那篇,柯文的三分法很有趣、篇中作者的反思也还锐利。第三部分反思民国史研究,最喜欢评刘禾的那篇,大概也因刘本身的著作也水准极高。 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学术史、书评的方法。不足在于有些评论文章套路相似,文章编排未考虑创作时序,显得略微神散。

评分

##围绕20世纪初现代化及现代性问题的概念阐释与书评,涉及概念史、东方主义、跨语际交流等基本问题。作为这一议题的脉络图可以一读,观点则今日看来无大新意,可能是因发表时间较早之故。

评分

##之前零星读过几篇黄老师的文章,这本序言才算初览黄氏的学术历程。几篇专书评论和学术史论述也都学习到了一些。

评分

##第一次读台湾(历史)学者的著作。他们论述的特点是非常清晰,语言很简单而结构又力求匀称完整,感觉比看过的不少文学论著好读。 比较喜欢第一部分“典范转移”中对“现代论述”“文明与文化论述”的考察(这两篇很全面,记忆很深的还有从韦伯到福柯的研究转型),以及谈翻译现代性的那篇(案例很有趣,尤其意外严复的翻译并没有想象中有影响力)。第二部分梳理晚清史研究,是我最陌生的部分,读时感叹串起了近现代史、古代文论、训诂学、文献学某些基础知识(学科间到底是有勾连的),较喜欢义和团那篇,柯文的三分法很有趣、篇中作者的反思也还锐利。第三部分反思民国史研究,最喜欢评刘禾的那篇,大概也因刘本身的著作也水准极高。 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学术史、书评的方法。不足在于有些评论文章套路相似,文章编排未考虑创作时序,显得略微神散。

评分

##略失望,和历史书写关系不大,学术史和书评为主,比较好的文章集中在典范转移这部分,晚清和民国史基本是书评。作者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可以说是一种“翻译的现代性”,本书分析了“现代”“文明”“文化”等词汇引进的过程及其对近代知识与文化转型的影响,“现代”的缔造形成了与“传统”的二元对立,又转而产生强调特殊性、多元性与主体性,经历了从追求“现代“到“后现代“的历程。此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一个以西方中心、线性进化论为基础的“文明论述”到强调中国文化具有精神价值、民族个性的“文化论述“。关于日本“再造新词”的传播与影响也不算是新鲜的研究了,“翻译即背叛“可谓一针见血,可惜严复译词被日译名词完全取代了,引发了那么多望文生义与学术纠纷,约定成俗未必就是正确的。

评分

##黄克武先生的文集 基本上学术史+学术综述+书评等 现代 文明 翻译等几篇较嘉 后面的学术综述 难免不流于流水账 认为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妥协与合作下共同合力作用的结果 自然无误 可是 对革命本身评价过高 我还是更欣赏李泽厚的“走出革命” 当然 本朝自然不会放弃革命……

评分

##有两篇文章写的还不错,但整体注水严重

评分

##1983年墨子刻先生来台湾教书,他就向我们发问:你们将来希望当王永庆还是余英时?那个时候王永庆是台湾企业家的代表人物,而余英时则是学者的典范。我们每个人都举手说:想当余英时。后来我碰到余英时先生,告诉他这段往事。他说:其实我自己想当王永庆。——黄克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