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仁淵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
目錄
自序1
序論
第一章1895年之前新式傳播工具的引入
第一節傳教士與宗教性期刊
第二節外國商人與商務期刊

第二章傳播媒體的政治化
第一節從《萬國公報》到強學會
第二節《時務報》的組成與發行
第三節《時務報》與戊戌時期報刊的影響

第三章從海外到國內
第一節戊戌之後的流亡者與新式刊物
第二節從流亡到留學:思想資源的轉嚮與留學生報刊的政治化
第三節海外刊物的銷售渠道與海外新學的影響範圍

第四章從租界到內地
第一節上海的優勢與言論空間的構成
第二節內地的啓濛:擴大傳播範圍與建立新群體

第五章官方的迴應
第一節禁製
第二節對抗
第三節規範

第六章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江南為例
第一節晚清士人社會地位的變遷
第二節傳播媒體與士人的轉型結論
參考書目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分子:以報刊齣版為中心的討論》為颱灣地區學者李仁淵所著, 原為作者碩士畢業論文, 後由颱北稻鄉齣版社於2005年齣版。本書考察瞭19世紀中葉以來,西洋的各種傳播形式對晚清中國有何影響,這些影響産生什麼效果,以及在晚清社會政治與思想的變遷中新式傳媒發揮瞭什麼功用等問題。題材的選擇上,以文字傳播,特彆是報刊與印刷齣版業為論述中心。

作者試圖探究晚清傳播媒體與思想、政治、社會之間互動的問題,旨在把傳播媒體當作一種社會機製,主要針對於士人階層與代錶專製王權的政治體製,討論其間社會關係的變化,欲初步地勾勒齣其大緻趨勢。該書是學界較早關注晚清報刊發展及其與政府、士人之間關係的一部專著,舉凡研究框架、方法及論點等,具有多方麵的啓發意義,其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大陸學者的注意。

本書的齣版被收入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孫江教授主編的“學衡現代知識研究叢書”,叢書緻力於從“全球本土化”——全球視野、本土實踐——角度推動近代知識變遷的研究,目前已齣版瀋國威《嚴復與科學》、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用戶評價

評分

##傳說中的彆人傢的碩士畢論,真是讓人高山仰止!作者運用大量史料證明,近代中國的新式傳播業的起點應當定位於1894年甲午戰爭,而非傳統上認為的洋務運動、鴉片戰爭乃至於更早的傳教士,因為敗於近鄰蕞爾小國纔令這個老大帝國慢慢蘇醒。背後更深層次的闡釋在於,信息傳播的變革不能采取技術中心主義,而應著眼於社會關係與文化形式——甲午前的中國似乎是靜湖水上的漣漪,直至其後的舉國危亡之感纔掀起狂潮,進而加速乃至翻倍增長新式傳播業。當然,書中對於人尤其是士人關係的強調,可能會引起諸多媒介學者的不滿,但作者對文化形式的探討,例如報紙投票選名妓、女子的公開演講等,似乎也為媒介的反作用留有餘地。其實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例子很早地踐行瞭可供性、在地性這些如今大火的概念。而末章對傳統士人在近代睏境的深刻剖析,亦功力驚人!

評分

##其實給一個四星就行瞭,考慮到是碩士論文,必須加一星,話說,作者現在研究的時間段從近代史到明清華南社會研究,時間很接近,但是畫風完全不一樣瞭。

評分

##王汎森先生的弟子——李仁淵博士在其碩士論文基礎上完成的一部論著,其分析深度與史料梳理運用能力,相較很多博士論文,都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本關於晚清媒體傳播史研究的佳作,至少有三大優點——一是注重分析媒體的新形式新技術新內容,對於晚清政治與社會文化的影響;二是以知識分子群體的轉型與裂變為綫索,考察晚清媒體勃興背景下,社會文化生態的新特點與新麵嚮;三是將政治文化史、社會文化史與傳播社會史的視角與方法交相融匯,體現齣作者上佳的閱讀積纍、君子不器的學術格局與多元化的開闊學術視野。如此佳作,必須大力推薦。

評分

##有見地,有觀點,但是文筆和錶述很差。

評分

##補標。緒論提到的傳播四要素打下瞭很紮實的理論框架,前兩章的新意也大都得益於此,可惜從第三章起,論述的重心就從新式期刊嚮近代教育偏移,後者顯然非作者所長,就連他本人都意識到,論述焦點已經甚為模糊。

評分

##2011年在颱中誠品買過

評分

##此書可看作一部從晚清到民國新式傳媒發展演變史,其中1895年的節點意義、上海租界的特殊地位、時務報和蘇報案的典型性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新傳媒的橫嚮聯結破壞舊傳統的縱嚮秩序,官方對新傳媒由禁製和對抗走嚮規範化,都寫得很精彩。信如書中引詩所雲,“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新式傳媒帶來的啓濛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拉近瞭思考與行動的距離。隻是讓人想不到的是,今日禁製的技術又上瞭新颱階,讓人想到梁啓超說的防民之術突破先進之國以及書中所說的節製自由的幽靈,曆史於是為不隔。廿一年十二月七日閱訖於湖大背光室,適與傅、嚮二兄歸自貴築也。

評分

##簡要梳理瞭1895-1911年晚清報刊齣版的發展。早期報刊多宗教和商務期刊,自戊戌變法前後士人的加入使得報刊的政治化內容劇增。報業的蓬勃發展與海外流亡者、旅日留學生的廣泛參與使得報業如雨後春筍般的迅速發展,其傳播途徑一般由海外經上海租界廣泛傳播到內地。越老越多的報刊所宣傳的政治性內容和官方産生瞭劇烈衝突,官方的態度也逐漸由封禁轉為對抗和規範。與之伴隨的,是具有政治、社會和思想基礎的士人嚮無根、懷抱現代知識與理想的知識分子的身份轉變。作為一篇碩士畢業論文,可以說是極其優秀瞭。

評分

##補標。緒論提到的傳播四要素打下瞭很紮實的理論框架,前兩章的新意也大都得益於此,可惜從第三章起,論述的重心就從新式期刊嚮近代教育偏移,後者顯然非作者所長,就連他本人都意識到,論述焦點已經甚為模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