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者杨早“置身历史现场”系列的第二弹,《民国了》的续篇。
作者花了一年时间,摘抄了1912年《申报》的各版新闻,从上百万字的媒体的描述和报道里,抽丝剥茧,化身为民国报馆记者,带领读者穿越回民国元年的大小历史现场,实景呈现1912年的中国与世界。
★推荐语
全书十二章就是1912年的12个月,从1912年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起,以1912年岁末防治鼠疫而终,杨早真的就像一个在场名记一样,全年无休地奔波在民国的大小历史现场,大到孙袁总统之争,小到上海电车涨价,上天入地,史家心迹。非常喜欢这本书的体例,充满了现场感和历史张力。
—— 张明扬(历史写作者)
这本书是辛亥百年后的一次个人化显影。杨早以百年前的新闻作为“虚拟在场”之基石,创造出一栋雕梁画栋的幻想楼阁——这阁楼里面有江山鼎革,断桥荒寺,英雄肝胆;也有书生意气,喧哗市井,升斗小民。
—— 易小荷(资深媒体人)
本书的笔法正像一位记者穿行在民国历史风雨之中,进行有趣而犀利的记述。又像是陶潜一样的农人,在那渐渐荒芜的历史田园之中,清理整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六神磊磊(自媒体作家)
《元周记》是杨早抄《申报》一年之所得,抄报的过程既是对历史全局的观察,也是对历史细节的爬梳,通过这本书,我们发现一段原本被遮蔽的共和历史。
—— 绿茶(资深书媒人)
▎内容简介
作者化身为民国报人,在文字构成的旧世界老中里穿行报道,带领读者穿越回1912年,见证民国元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细节。相比于1911 年辛亥革命的轰轰烈烈, 1912 年着实是平凡又令人焦虑的年份:科技全无进步,社会更加混乱,经济乏善可陈,学术亦少创新。然而,破败之下,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却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切都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作者用文字重现了 1912 年的中国与世界,描绘了一幅完整生动、极具烟火气的社会图景。
##上学时最发怵民国时期的历史了,人物多、事件多,都得背。后遗症是觉得那时的信息乱哄哄理不清就好自为之不去碰。可读这本书,虽然还是经常一页就好几个人物登场,南派北派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但会一下子被各种有意思的事儿吸引,事情讲述得就像发生在昨天,想起初中寒暑假看早间电视台的新闻读报,又八卦又娓娓道来,有趣极了。会感慨历史还能这样讲,也感慨民国真是办报人的黄金时代,乱中有元气。
评分##作者整理1912年的《申报》内容,带着读者从1月到12月重温一下当年的大事小情。 不只是那些大事件,剪不剪辫子、推行新旧合历、国民捐的实施、电车的使用、过不过端午节、对女性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态度等切实影响时人生活的细节方面,同样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并且更细微。 那些繁体竖排模拟历史情境的小短文,还挺有趣的。
评分##上学时最发怵民国时期的历史了,人物多、事件多,都得背。后遗症是觉得那时的信息乱哄哄理不清就好自为之不去碰。可读这本书,虽然还是经常一页就好几个人物登场,南派北派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但会一下子被各种有意思的事儿吸引,事情讲述得就像发生在昨天,想起初中寒暑假看早间电视台的新闻读报,又八卦又娓娓道来,有趣极了。会感慨历史还能这样讲,也感慨民国真是办报人的黄金时代,乱中有元气。
评分##【2021006】《申报》真的是提供了很多鲜活的民国政治、生活研究,近代新闻史靠它养活了不少人。(写法个人意识挺强的,不足正文叙述中作者会突然加入个人判断,不是太喜欢。个人看来,这个1912年写得还是很零碎。
评分##民国1912的剪报,这书拿来下饭读,解压。不得不说,无论民国多么混乱,中国纸媒的黄金年代必是那时候。
评分##2020岁末最后一本闲书,看着心里发慌。不是书内容发慌而是快考试了,还这么手欠的看其他书。 百年前有百年后的今天好玩吗?
评分##2020岁末最后一本闲书,看着心里发慌。不是书内容发慌而是快考试了,还这么手欠的看其他书。 百年前有百年后的今天好玩吗?
评分##作者整理1912年的《申报》内容,带着读者从1月到12月重温一下当年的大事小情。 不只是那些大事件,剪不剪辫子、推行新旧合历、国民捐的实施、电车的使用、过不过端午节、对女性自由恋爱和婚姻的态度等切实影响时人生活的细节方面,同样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并且更细微。 那些繁体竖排模拟历史情境的小短文,还挺有趣的。
评分##有一点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