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财政体系有何特点?与前朝有何不一样?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原额主义”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以制度上缺乏弹性的正额与实际运作过程中具有极强伸缩性的额外附加或追加来探讨明清财政问题,将财政体系视为窥测传统中国政治支配秩序特有的性质和构造的切入点,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了明清两朝财政体系的构造、本质、特点、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将明清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境地。
##读了第一部分,叹服!原额主义的国家财政与结构性中饱的地方财政向配合,构成了明清财政的基本结构。原额的生成,既可以上溯两税法,还可以思考国家正统性与儒家理财观。结构性中饱,不仅实证了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在结尾的推论,为历史周期律提供了财政角度的阐释,还使我们可以更为全面的理解十八和十九世纪的区别,理解清季京官(李慈铭)和外官(杜凤治)所处的宏观结构。从拨的原则到摊的原则,不仅揭示出了财政本身的技术性困境,还揭示出了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地方主义开始兴起,军权、人事权、财权开始向地方下沉。这种新的央地关系模型,军权被收归中央外,其余均影响到现在。州县乡财政的悬浮,也有了历史的纵深。从中国财政的集权型,而非西欧封建的分权型,关注中西国家走向近代央地均衡的不同道路,进而论及国家性质!叹服!
评分##经典细致。
评分##间接税有助于降缓纳税人意识的形成
评分##读了第一部分,叹服!原额主义的国家财政与结构性中饱的地方财政向配合,构成了明清财政的基本结构。原额的生成,既可以上溯两税法,还可以思考国家正统性与儒家理财观。结构性中饱,不仅实证了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在结尾的推论,为历史周期律提供了财政角度的阐释,还使我们可以更为全面的理解十八和十九世纪的区别,理解清季京官(李慈铭)和外官(杜凤治)所处的宏观结构。从拨的原则到摊的原则,不仅揭示出了财政本身的技术性困境,还揭示出了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地方主义开始兴起,军权、人事权、财权开始向地方下沉。这种新的央地关系模型,军权被收归中央外,其余均影响到现在。州县乡财政的悬浮,也有了历史的纵深。从中国财政的集权型,而非西欧封建的分权型,关注中西国家走向近代央地均衡的不同道路,进而论及国家性质!叹服!
评分##此后看近代中国财政,我都深受作者分析思路和结论的影响,不得不感叹作者思维的强大,本书可谓是中国财政史研究的经典必读书目了。作者对近代中国财政体制的考察上溯到明清,对赋役、田赋与帝国统治体制之间的探讨很精彩,其提出的“原额主义”、“正额财政”、“正额外财政”深深影响了此后学者对中国财政体制和财政结构的思考,特别是作者从财政视角对中国政治体制运行逻辑的分析(特别是外围组织作为软组织所带来的两面作用,又巩固国家统治又催生腐败),十分精彩,从现世来看,国家的存在方式中仍然保留了很多历史的惯习。
评分##相当扎实的经验研究中又不乏洞见和灵光,堪称典范。
评分##增加了范金民的一篇解读
评分##只读了附篇,可惜过于简略了点。
评分##经典细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