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朝觐制度研究

清代朝觐制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双智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朝觐制度
  • 礼仪制度
  • 政治制度
  • 社会文化
  • 历史研究
  • 清代政治
  • 皇权
  • 藩属关系
  • 民族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4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059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3-01
页数:3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华夷对举、交相胜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都追求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和直接管理。根本原因在于,内地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边疆地区的统一和稳定,这是现实的利益问题。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两大任务:一是治理内地;一是治理边疆。朝觐与朝贡制度的核心是:承认中国天子的地位,遵守王朝的政治秩序,才能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是一种积极防御性的策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继承与创新——清代朝觐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边疆民族朝觐与朝贡制度
一、西周的朝觐制度
二、秦汉至明代边疆民族的朝贡关系
第二节 清代朝觐制度的创建
一、朝觐制度的逐渐形成与年班的创立
二、朝觐事务的组织管理机制

第二章 蒙古王公等朝觐与年班制度
第一节 蒙古各部在清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朝觐纳贡活动
一、漠南蒙古首领林丹汗后裔的朝觐活动
二、喀尔喀部从朝贡贸易到九白年贡(崇德元年——康熙三十年)
三、卫拉特诸部的朝贡
四、贸易——朝贡关系的黏合剂
第二节 内外扎萨克朝觐年班制度
一、年班
二、沿途支应
三、贡品
四、廪给
五、坐次
六、筵宴与朝礼
七、赏赐
第三节 哲布尊丹巴朝觐与九白年贡
一、哲布尊丹巴朝觐
二、九白年贡仪制
三、贡使的朝觐活动——《蒙古及蒙古人》和《鞑靼西藏旅行记》中的记述
第四节 朝觐制度的松弛——以《鞑靼西藏旅行记》所记阿拉善王爷朝觐为例

第三章 西藏达赖、班禅朝觐与年班制度
第一节 清朝立国治边重大举措——顺治诏请五世达赖进京朝觐
一、五世达赖喇嘛朝觐顺治
二、五世达赖喇嘛尊奉清朝与蒙古地区的稳定
第二节 达赖、班禅的朝觐年班
一、年班制度
二、噶伦丹津班珠尔的北京之行——对朝觐制度的动态考察
第三节 盛世盛会——六世班禅朝觐乾隆
一、六世班禅朝觐——以朝鲜《热河日记》中记述为例
二、朝鲜使臣对朝觐的观感——朴趾源评乾隆治藏政策
第四节 清朝衰微的折射——十三世达赖喇嘛朝觐前后的心路历程
一、流寓困顿中的朝觐
二、朝觐后的失望和彷徨

第四章 伯克、喇嘛、土司的朝觐与年班制度
第一节 新疆回部维吾尔族王公、伯克年班制度
一、伯克年班制度
二、哈密、吐鲁番王公朝觐活动
第二节 蒙古与甘青川滇藏区喇嘛年班
一、蒙古地区的喇嘛年班
二、甘青川滇藏区喇嘛年班
第三节 土司的贡赋与朝觐制度
一、土司的贡赋
二、甘肃土司的朝觐
三、川边藏区土司年班制度
附:东北“头人”的贡赋与台湾原住民首领的朝觐

第五章 朝觐制度的历史意义与清帝治国理念
第一节 朝觐制度对政治、行政、经济、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进一步加强主权管理
二、来朝者贸易获利的一种途径
三、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边疆民族的“同心向化
四、朝觐制度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二节 从年班的财政支出看“厚往薄来”政策的变化
第三节 以我为中心的外藩体制
一、“外藩”、“藩国”、“属国”、“藩服”、“藩部”、“藩属”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外藩体制内之内属外藩和境外外藩
三、清代朝觐制度与朝贡制度的区别
第四节 清帝的民族与国家观念
一、清代之前的民族与国家观念
二、开国初的自认为“夷”与天下中国观
三、统合汉、满、蒙、维、藏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意识
四、视外国为“夷”与“夷”、“洋”的历史演变

第六章 朝贡关系与欧洲历史上的“贡奉”关系比较
第一节 欧洲历史上的“贡奉”关系
一、西欧历史上的“贡奉”关系
二、俄罗斯帝国与被征服者的“贡奉”关系
三、“朝贡”与“贡奉”内涵的比较
第二节 中西比较下对朝觐与朝贡制度的思考
一、华夏中心思想观念与欧洲中心主义
二、积极防御性和平地缘战略与殖民扩张战略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秦朝一统之后,官修礼典始于汉代,但东汉的《汉礼》、西晋的《新礼》都未能传下来。西晋始以“五礼”之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等,为框架来规范礼仪。隋唐以降,元旦朝贺,百官大臣朝觐皇帝之礼归为嘉礼。蛮夷戎狄来朝觐皇帝,为宾礼。唐代《开元礼》将宾礼定位于接待宴请藩国君主和使臣之礼,包括“蕃国主来朝以束帛迎劳”,“遣使戒蕃主见日”,“蕃主奉见”,“受蕃国使表及币”,“皇帝宴蕃国主”,“皇帝宴蕃国使”。稍晚问世的《唐六典》记载:“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①《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与其使者”。②宋代的《政和五礼新仪》继承唐代,将接待藩国朝觐者的礼仪归为宾礼。《明集礼》之宾礼包括藩王和蕃使朝贡及遣使往蕃国两部分。《明史》记载:“宾礼,以待藩国之君长与其使者”;并评论说:“按古之诸侯,各君其国,子其民,待以客礼可也,不可与后世之臣下等。”③指出,先秦时期的诸侯见天子之礼不能等同于秦汉以降的文武百官朝觐皇帝之礼,强调宾礼是客礼,藩国使者不同于内地大臣,属于宾礼范畴。所以,明代的宾礼包括“蕃王朝贡礼”、“遣使之蕃国以仪”、“蕃国遣使进表仪”。《清通礼》之“宾礼”分为“外国朝贡”与“相见礼”(宋代完成了礼下庶人的转变,所以在宾礼之后附有百官庶人相见的礼仪之礼)。《清史稿·礼志十》也将“宾礼”分为“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百官庶人相见礼等,都不包括内地官员朝觐皇帝之礼。

前言/序言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史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以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先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较早地进行了研究,并使用了Tributary System(中文译成朝贡制度、朝贡体系、朝贡体制),将之视为中国古代的外交观念、华夷礼仪秩序等等,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目前国内外学界更多的是关注中外关系范畴的朝贡制度,对于历代中原王朝朝贡制度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内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之间的朝觐纳贡关系,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说,朝贡制度首先是针对国内边疆民族实施的一种政治制度,也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随着古代中国的发展,所施行的范围逐渐扩大,进而发展成处理中外关系的一种模式。历代中原王朝施政的重点是在国内,与对外关系相比较而言,国内边疆民族地区的统一和稳定,更直接关系到内地的安危和长治久安。所以,对于中原王朝与国内边疆民族之间的朝觐纳贡制度本身以及对该制度下关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更能够挖掘朝贡制度本身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朝贡制度”一词,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与本书所用的清代“朝觐制度”有什么区别呢?目前大多数学者,常常以“朝贡制度”涵盖先秦至明清时期的朝觐纳贡制度。“朝贡”一词在汉代才正式出现,越往后使用越广泛,延至清代。就制度模式来说,西周的朝觐制度就已经比较成熟了。
《清代朝觐制度研究》图书简介 一、本书核心关切与研究范畴 本书深入剖析了清代(1644-1912年)中国在维护其“天下”秩序,尤其是处理与藩部、藩属国之间关系时所设立和运行的“朝觐制度”。朝觐,在清代并非简单的宗教朝拜活动,而是一套复杂、多层次、集政治、外交、军事、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服务于维护中央帝国权威与周边区域稳定的国家治理体系。 本书突破了将朝觐仅仅视为一种礼仪或宗教仪式的传统窠臼,将其置于清代“大一统”国家建构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研究的重点不仅在于梳理历代皇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如何通过制定和修订《理藩院则例》、《钦定大典》等典章制度,来规范藩属国、部落首领的觐见流程、觐见次数、仪仗规格、赏赐标准,更着眼于制度背后的深层逻辑。 研究范畴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考察朝觐制度如何吸收了明代以及更早期的朝贡体系的元素,又如何结合满洲自身的部落政治传统(如“君臣之礼”、“会盟之义”),在清朝入关前后,特别是在巩固对蒙古、西藏、中亚部分地区的控制过程中,完成了法制化的构建与修订。重点分析了乾隆时期对制度的“集大成”与“僵化”倾向。 2. 制度的实施细节与操作层面: 详细描绘了朝觐队伍的组织、路线选择、沿途驿站的接待规格(食宿、给赐金银、布匹),以及觐见皇帝时的具体礼仪(如三跪九叩、叩首次数、奏请内容)。这部分内容依赖于大量军机处档案、内务府奏折、礼部题本,力求还原制度运行的真实面貌。 3. 朝觐的政治功能与外交实践: 分析朝觐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是如何被清廷用来“恩威并施”的。通过对不同等级藩属(如外藩蒙古、和硕特、青海和硕特、西藏达赖喇嘛、哲布尊丹巴、琉球、暹罗等)的差异化对待,揭示了清朝“多元一体”格局下,通过“分而治之”策略来巩固其宗主国地位的方式。同时,研究了朝觐过程中所携带的商业贸易(朝贡贸易)与物资交换的经济实质。 4. 制度的危机与终结: 考察在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叩关和内部动荡(如太平天国、捻军起义),朝觐制度的权威性如何被削弱。在“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受到冲击后,制度的僵化反而成为制约清廷灵活处理对外关系(如对俄、对英的外交接触)的障碍。最终分析了该制度在辛亥革命前后如何被新的近代外交体制所取代。 二、本书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 本书采用了一种偏向于政治史与制度史的综合研究方法。理论上,主要借鉴了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朝贡体系”概念,但更侧重于对清代“内藩化”和“理藩”逻辑的本土化阐释,强调清代统治者将内部的民族治理模式,外延化为处理外部关系的工具。 在方法上,本书坚持以“档案为本”的原则。大量参考了《清代档案总汇》、《宫中朱批奏折》、《理藩院则例汇编》等第一手文献。通过对奏折中关于“行赏”、“仪注”、“路费”等具体数字的量化分析,力求在制度规范与实际操作的“温差”中,发现历史的复杂性。 三、本书的主要贡献 本书的价值在于: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清代朝觐制度的“操作手册”式解读,填补了以往研究中对制度细节阐述不足的空白。 其次,它深化了对清朝“天朝观”的理解,证明了清代的朝觐体系不仅是对外关系,更是维护其多民族帝国结构稳定的核心政治仪式。 最后,本书通过细致的个案分析(如对特定藏传佛教领袖的朝觐路线设计),展示了清朝如何巧妙地利用宗教情感、部族关系与政治权术相结合,构建了一个看似和谐、实则高度集权的宗藩关系网络。 本书适合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及外交史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清代国家治理与周边关系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清帝国在维护其广袤疆域与多元认同过程中所倚仗的制度性智慧与局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冷峻”与“深刻”。它没有试图为清朝的对外政策进行美化或过度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科学观察者的冷静,剖析了这套制度的内在逻辑及其运作的“效率”。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对于信息反馈机制的分析。从地方官员上报觐见申请,到礼部、理藩院、甚至皇帝本人的多层审批链条,以及最终觐见队伍回国后的“再解读”过程,作者勾勒出了一个庞大且反应迟钝的官僚体系如何消化外部信息。这种信息失真和认知偏差,在处理与西方国家初期接触时,显得尤为致命。书中几处关于藩部王公与西域使团混淆的记载,虽然是小插曲,却有力地说明了制度本身的僵化是如何阻碍了对新兴力量的正确识别。这使我意识到,许多历史的悲剧,并非源于恶意,而是源于一个庞大系统在面对非标准输入时的“程序错误”。

评分

这本厚重的典籍,甫一翻开,便如同穿越回那个金碧辉煌又暗流涌动的时代,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尘埃与帝王的威严。我原以为会是一部枯燥的官方史料汇编,但作者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惊艳。他没有拘泥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宏大的政治图景与具体的个案分析相结合。书中对当时中枢决策层如何围绕“天朝上国”的自我认知进行策略调整,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欣赏作者对那些边缘群体的关注,例如那些随团的底层官员、甚至随从的僧侣和匠人,他们的视角为我们理解整个仪式的复杂性提供了全新的维度。那种在万众瞩目下,执行着一套精密、却又充满变数的流程时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张力,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读罢,不仅对清代处理对外交往的复杂手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对“蛮夷”与“教化”时的思想冲突有了深刻的共鸣。那种深沉的、既自信又不安的矛盾情绪,贯穿始终,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坦白说,我并非专攻清史的学者,最初翻阅此书是抱着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但很快,我被作者的叙事视角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摒弃了传统史学那种“自上而下”的叙事框架,转而构建了一个多重对话的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使团——无论是来自遥远东方的朝鲜使臣,还是远涉重洋的欧洲教士——他们对“朝觐”的理解和期待,在书中交织碰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作者并未简单地将他们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他们在宫廷的限制中,如何努力地去“表演”以达成自身目的的策略。这种将历史参与者视为拥有能动性的个体的描绘,让厚重的历史瞬间鲜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些在庄严肃穆的宫殿中,不同口音的官员们低声交流、互相试探的声音。这种细腻的人文关怀,是许多纯粹的政治史著作所欠缺的。

评分

初读这本书时,我带着极大的期望去寻找那些关于礼仪细节的精妙考证,毕竟“朝觐”的仪式性远大于其实质性的外交意义。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考据的扎实程度上远超预期,对于每一个服饰的形制、每一次跪拜的角度、乃至所用乐器的音律考证,都做到了令人叹服的细致。然而,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成功地将这些繁缛的礼节,置于清帝国晚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之下进行剖析。当外部世界开始用坚船利炮叩问古老帝国的边疆时,这些看似虚无的礼仪,究竟是维系帝国威严的最后稻草,还是一剂麻痹自身的精神鸦片?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觐见规格的对比分析,尤其揭示了权力基础的松动如何反映在仪式的微调之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正朔”观念如何与实际权力运行产生张力的论述,那种历史的必然与个体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评分

这本研究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清晰地展现了时间维度上的演变,却又在每一个关键节点进行了横向的制度解剖。特别是书中对于“仪仗体系”与“财政开支”之间关系的探讨,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朝觐,作为帝国对外展示武力和财力的集中体现,其背后的经济成本究竟如何被量化和分摊?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觐见使团接待费用的细致梳理,揭示了在国力衰微的后期,这种“面子工程”是如何进一步加剧财政压力的。那些光鲜亮丽的庆典背后,是地方上层层加码的摊派,是百姓沉重的负担。这种将宏大的意识形态叙事与冷酷的经济现实相结合的分析角度,极具穿透力。它让人不得不思考,在维护“天朝体面”的幌子下,清廷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耗尽了其维持统治的物质基础的,无疑为理解清朝的衰落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有力的切入口。

评分

观点很值得学习!

评分

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

评分

好东西

评分

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

评分

还是不错的,值得推荐!

评分

很经典的一本书,值得阅读。

评分

写的不错,值得入手。

评分

好书、寻觅许久,终于买到,开心,认真阅读。

评分

主题研究书籍,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