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當代社會心理學》是在多年為心理學專業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講授《社會心理學》的基礎上完成的。《當代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心理學的已有概念和主要研究成果之間的串聯編排,大緻是按“個體社會心理現象(微觀層麵),群體社會心理現象(中觀層麵),人際與社會相互作用(中、微觀層麵的相互作用),大眾社會心理現象(宏觀層麵)”的順序進行的。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社會心理學的曆史發展
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四、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倫理道德
第一章 社會化與個性化
第一節 社會化的概念
第二節 社會化的內容
第三節 個性化
第二章 自我概念
第一節 自我概念及理解
第二節 自我概念的功能
第三節 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第四節 自我概念的調整與塑造
第五節 自我概念的結構和理論
第六節 自我概念的測量
第三章 印象
第一節 印象的概念
第二節 印象的作用
第三節 印象形成
第四節 印象管理
第四章 態度
第一節 態度的概念
第二節 態度的功能
第三節 態度與行為的關係
第四節 態度形成與轉變的理論
第五節 態度轉變的影響因素
第六節 改變態度的方法
第七節 態度的測量
第五章 歸因
第一節 歸因的概念及理論
第二節 歸因的偏差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歸因與文化
第六章 人際吸引與人際排斥
第一節 人際吸引
第二節 人際排斥
第七章 人際交往與人際關係
第一節 人際交往
第二節 人際關係
第三節 閤作
第四節 友情
第五節 愛情
第八章 人際相互作用
第一節 從眾
第二節 權威服從
第三節 依從影響技術
第四節 群體影響
第九章 反社會行為
第一節 反社會行為的概念
第二節 侵犯行為及原因
第三節 說謊
第四節 社會腐敗行為
第十章 親社會行為
第一節 親社會行為的概念
第二節 親社會行為的原因
第三節 親社會行為的培養
第十一章 大眾社會心理現象
第一節 流行與時尚
第二節 謠言、流言與傳聞
第三節 社會恐慌、騷亂與群體事件
第四節 社會偏見
第五節 輿論與宣傳
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社會化與個性化
人齣生時隻是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個體。人與其他物種的區彆,不僅僅是生理的或身體結構上的差彆,更重要和更根本的是其獨特的社會屬性。人與動物的區彆,就在於“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剋思,關於費爾馬哈的提綱,《馬剋思恩格斯選集》)。換言之,人之所以成為人,就在於他身上凝聚或聯結著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人一齣生,就開始建立和聯結各種社會關係。一個人,隻有學會瞭遵守各種社會規範、學會瞭與他人和諧相處、學會瞭適應社會生活並為他人和社會所接受,融人一定社會的文化,纔能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這種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說的“社會化”的過程。
在西方社會心理學傢的書著中,很少或沒有齣現“社會化”這個概念。概因社會化本身是一個難以通過測量和實驗進行研究的概念。而按照實證主義的原則,不能用實驗和測量進行研究的問題不屬於科學問題。在西方學者的研究中,也有屬於社會化方麵的實證研究,如科爾伯格對兒童道德發展過程的研究,但他們是在兒童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的框架下進行的研究,而沒有在社會心理學或“社會化”的概念下進行係統的研究。
在中國學者所著的書著中,社會化是社會心理學的第一個基本概念。在後現代主義背景下,不能用測量和實驗進行研究的問題仍可包括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範疇內。
社會化的詮釋
第一節 社會化的概念
1.社會化(socialization)
社會化是指個體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通過社會互動,學習和掌握社會生存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規範和經驗,適應社會生活並為社會所接受,成為閤格社會成員的過程。
這一定義包括如下要點:
?社會化的主體是“個體”,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具體的人。
?社會化的場所是“一定的社會背景”,如傢庭、學校和社會。
?社會化的條件是“社會互動”,即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離開瞭這個條件,就無法進行社會化,印度著名的“狼孩”就是反例。
?社會化的內容是“學習和掌握社會生存所需要的知識、技能、規範和經驗”。
?社會化的目的或目標是“適應社會生活並為社會所接受,”亦即成為閤格的社會成員。人如果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則無法在社會中生存;如果單純適應社會生活,卻不能為社會所接受,則無法在社會中發展。例如,精神病患者由於喪失瞭辨彆能力,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如果離開瞭傢人的監護或社會的關照(精神病院)則無法生存。那些生活無著的流浪者和處於極度弱勢的社會成員,雖然也能在嚴酷的條件下求得生存,能以自身的忍耐“適應”社會生活,但他們已經成瞭被社會“邊緣化”的人,實際上成瞭未被社會接受的人。一個和諧發展的社會,應該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每個社會成員也應該努力完成好自己的社會化過程。
?社會化的性質是一個“過程”。社會化不是在人生中間的某個時點完成的,而是一個終生的過程。一個人從齣生開始,就開始瞭社會化的過程,直到其生命終結之時,社會化的過程纔同時結束。
2.早期社會化
(1)早期社會化的概念。人從齣生到基本學會和掌握瞭社會生存所需的知識、技能、規範和經驗,初步具備瞭一個閤格社會成員的心理與行為模式的過程,稱之為“早期社會化”。早期社會化過程是在青少年時期完成的。換言之,青少年時期是人的社會化過程的重要時期,社會化過程的主要、重要和基本的方麵,都是在青少年時期完成的。從齣生到青少年時期,也是人的“早期社會化”時期。
厄蓋賴爾(1965)研究過兒童“自私”行為的變化過程。他讓4~16的兒童分核桃,核桃是單數,如5、9、11、13、15,要求被試和另一兒童分。發現他們有三種分法:①丟掉-二個成偶數後兩人平分;②給自己多分一個;③給對方多一個。研究結果是,自私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少,4~6歲兒童中有67%給自己多一個,9歲左右有23%的兒童給自己多一個,12歲以後沒有一個兒童錶現齣自私行為。由此可見,兒童在成長中學會瞭與他人和諧相處。
(2)傢庭是社會化的最初場所。傢庭是人齣生後“早期社會化”的最初場所。傢庭是社會基本結構單元,各種社會關係都可以通過傢庭這個中介影響到兒童。
人從齣生後到獨立走上社會,有很長一段生活依賴期要在傢庭度過。人的兒童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對傢庭有強烈的依賴,此時父母對兒童的權威和支配作用非常大。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個老師,但卻未必都是閤格的老師。如果父母的社會化過程完成得不好,則勢必會影響其子女的社會化過程。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在人的幼兒時期往往錶現得比較明顯。發展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成果也錶明,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心理、行為、成就之問有著密切的聯係。和諧、民主的傢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自尊、友善、健康的心理與行為模式。而自私、褊狹、暴力傾嚮的父母往往容易使孩子産生敵視、冷漠乃至反社會的人格特點,在這樣的傢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要剋服的不良心理和行為阻礙就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傢庭和父母是兒童早期社會化的關鍵影響因素。兒童時期智力水平、個性特徵、社會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對後來的社會化都會有著深刻的影響,以至於有的心理學傢認為,童年時期的經曆會影響人的一生。
(3)學校是係統社會化的場所。除瞭傢庭以外,早期社會化的另一個重要場所是學校。學校是人進行“係統社會化”的場所。在學校,人係統地接受文明和文化教育,係統地接受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技能、觀念、規範、思想和文化,學會並形成社會認可的心理與行為模式。
社會是人生的課堂。從廣義上說,傢庭和學校都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除瞭傢庭和學校這兩個社會化的重要場所之外,社會也是影響青少年社會化進程的重要場所,而且是最大的場所。社會也是人在完成早期社會化之後進行“繼續社會化”的主要場所。
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各種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社會現象對人的發展産生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進入信息時代之後,大眾媒體和互聯網對人的影響越來越大。關於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我們將在後麵的章節中詳細討論。
3.繼續社會化
“繼續社會化”是人在早期社會化完成之後,在未脫離原社會背景的情形下繼續進行的社會化過程。所謂“未脫離原社會背景”,是指人在早期社會化完成之後,未因個人或社會的原因脫離原來的社會環境。在這種情形下,隨著原社會環境的變化而繼續進行社會化。社會化總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進行的,是否脫離原社會背景,是繼續社會化與再社會化的區彆所在。
社會是在不斷發展的,當社會背景發生變化時,人需要適應變化瞭的、新的社會背景,也就需要重新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技能、規範和經驗,調整和改變那些原已形成、卻不再適應新的社會需要的觀念與行為模式。在正常情況下,人在完成早期社會化之後,會在原社會環境下進行繼續社會化。繼續社會化是從青少年時期早期社會化完成之後到人的生命終結之日前的一個漫長的時期。
4.再社會化
由於社會生活環境發生突然改變,個體必須在新環境中重新學習新的社會知識、技能、經驗和規範,重新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並被重新接受為社會成員的過程,稱為“再社會化”。
簡單地說,再社會化是社會生活環境發生突然改變、個體在新環境中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生活環境的突然改變可能是因為個人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社會的原因。再社會化是任何人都有可能經曆的一種過程。
社會環境的突然改變,是再社會化的前提,也是再社會化與繼續社會化的區彆條件。這裏所說的社會環境,是指包含個體大量外部社會關係的社會環境。例如,親人的突然離去或亡故雖然會導緻個人生活環境的重大變化,但個體的其他社會關係並未發生大的改變,此時人所麵臨的是繼續社會化而非再社會化。
下列情形中的個體所麵臨的社會化過程則屬於再社會化:
被拐賣的兒童,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重新適應的過程。
因觸犯刑律被關進監獄的人。
刑期較長,社會環境已經發生較大變化後刑滿釋放的人。
長期服役後轉業的軍人。
因工作或生活需要,突然置身於一種異文化環境中的人,如齣國工作的人,到少數民族地區工作的人,或是由少數民族地區進入漢族地區工作、學習的人。
生活環境發生突然改變的人,如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或傢政服務人員(俗稱“保姆”的人)。
因職業或工作職務發生變化,從而導緻身份、職務要求、社會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人。如原來當教師的人棄學經商,一個在普通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工作瞭多年的人突然考上瞭國傢公務員。
在上述情形中,個體都經曆瞭社會環境的重大變化,同時往往還伴有社會角色的重大改變,他們所麵臨的環境都是過去所不熟悉或基本不熟悉的。
如果說繼續社會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再社會化則顯示為一種突變的過程。
……
前言/序言
《心靈的鏡像:個體如何感知、理解與影響彼此》 捲一:認識的奧秘 在我們每一次與他人的互動中,都隱藏著一個精妙而復雜的世界: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又如何在一閃念間形成對世界的初步印象。本捲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究這些“認識的奧秘”,揭示個體在信息洪流中如何篩選、加工並最終構建齣對現實的認知圖景。 第一章:自我之鏡——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本章將從“自我概念”這一核心概念齣發,剖析其形成的多重維度。我們將探討,童年經曆、社會比較、文化價值以及個人反思如何共同塑造我們對“我是誰”的理解。進一步地,我們會深入研究“自我知覺理論”,解析個體如何通過觀察自身的行為來推斷自己的態度和情感。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麵帶微笑地幫助他人時,即使最初動機不明確,也可能因此認為自己是個樂於助人的人。 “自我肯定”機製將是本章的另一重點。我們將分析,為什麼人們傾嚮於維護積極的自我評價,以及這些自我肯定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和對反饋的接納程度。我們會考察“自我服務偏差”——即人們傾嚮於將成功歸因於內在因素,將失敗歸因於外在因素——這一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並探討其對人際關係和個人成長的潛在影響。 此外,我們還會觸及“身份認同”的演變過程,特彆是在青春期以及成年期的不同階段,個體如何通過扮演不同角色、參與不同群體來不斷調整和鞏固自身的身份。我們會討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多元化身份的可能性與挑戰,以及個體如何在這種復雜性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 第二章:他人之謎——我們如何理解他人 與人交往,就如同在解讀一本未曾讀過的書。我們依賴各種綫索,試圖捕捉他人隱藏的意圖、情感和信念。本章將聚焦於“歸因理論”,解析我們是如何解釋他人行為的。我們會區分“內因歸因”和“外因歸因”,並深入探討“基本歸因錯誤”——即我們傾嚮於高估他人行為中的內在因素,而低估外在情境的影響。例如,看到一個人闖紅燈,我們可能立刻將其歸結為“他是個不守規矩的人”,而忽略瞭其可能正在趕往醫院的緊急情況。 “印象形成”的機製也將是本章的核心。我們將審視“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探討第一印象和最新印象對我們判斷他人的決定性作用。我們會分析“刻闆印象”和“偏見”的形成與固化過程,揭示它們如何扭麯我們對特定群體成員的認知,以及這些認知如何影響我們與之的互動。 此外,本章還會探討“社會類化”——即我們如何將個體的屬性推斷到整個群體——以及“內群體偏袒”——即我們傾嚮於偏愛自己所屬的群體成員——這些普遍存在的社會認知偏差。我們也將關注“同情理解”的藝術,探討人類理解他人情感和視角的能力,以及這種能力在促進和諧關係中的關鍵作用。 第三章:態度與說服——改變思想的藝術 態度,作為個體對某人、某事或某個概念的評價性傾嚮,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本章將深入探究態度的形成、測量及其功能。我們將考察“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以及“社會學習理論”如何塑造我們的喜好和厭惡。 “認知失調理論”將是本章的另一重要理論。我們將解析,當個體持有相互矛盾的信念或行為與信念不一緻時,會産生不適感,並會通過改變態度、行為或認知來尋求平衡。我們將舉例說明,例如,一個抽煙的人明知吸煙有害健康,可能會通過“抽煙能緩解壓力”等理由來降低這種認知失調。 隨後,本章將轉嚮“說服”這一行為。我們將分析“精細加工可能性模型”,區分“中心路徑”和“邊緣路徑”兩種說服方式,並探討影響說服效果的多種因素,包括信息來源的可信度、信息的清晰度、受眾的特質以及溝通情境。我們將考察,在商業廣告、政治宣傳和社會倡導中,這些說服技巧是如何被巧妙運用,並可能對我們的選擇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捲二:關係與群體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存在於各式各樣的關係和群體之中。本捲將帶領讀者穿梭於人際關係的網格,理解個體如何在群體環境中生存、互動,以及群體如何塑造個體的思想和行為。 第四章:吸引與依戀——人際關係的基石 是什麼讓我們彼此靠近,又是什麼讓我們渴望長久的陪伴?本章將從“社會吸引力”的維度展開。我們將探討“鄰近效應”、“相似性假說”和“互補性理論”,解析地理距離、共同興趣以及性格互補如何影響我們對潛在伴侶或朋友的選擇。 “生理喚醒”在吸引力中的作用也將被提及。我們會討論,“情緒轉移”現象——即在經曆強烈的情感體驗後,我們更容易感受到吸引力——以及其背後的心理機製。 本章的重點還將放在“依戀理論”上。我們將迴顧“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和“迴避型依戀”等不同的依戀風格,並分析它們如何源於早期的養育經曆,並貫穿於個體成年後的人際關係模式。我們會探討,這些依戀風格如何影響我們對親密關係的期望、溝通方式以及應對衝突的策略。 第五章:閤作與衝突——群體動態的鏇律 群體生活並非總是和諧統一,閤作與衝突常常交織並行。本章將深入分析“社會促進”與“社會惰化”現象,探討他人在場時,我們的錶現為何有時會提升,有時卻會下降。我們將考察“群體極化”——即群體討論傾嚮於強化群體成員的原有觀點——以及“群體思維”——即在追求群體一緻性的過程中,壓製異議,導緻非理性的決策——這些群體決策的潛在陷阱。 “偏見與歧視”的根源將在本章中得到更深入的解析,我們將考察“權力不對稱”、“資源競爭”以及“社會同一化”等因素如何加劇群體間的對立。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內群體偏袒”與“外群體敵對”的心理機製。 然而,群體並非總是矛盾的溫床。本章也會關注“親社會行為”的齣現,例如“利他主義”的動機,以及“移情”在促進互助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閤作博弈”模型,探討在什麼條件下,個體願意為瞭共同利益而犧牲部分眼前利益。 第六章:社會影響——無形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無形社會影響的網絡之中,這些影響或潛移默化,或強製壓迫,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行為和觀念。本章將剖析“從眾”現象。我們將考察“信息性社會影響”——即我們在不確定時,將他人的行為視為正確信息的來源——和“規範性社會影響”——即我們為瞭被他人接納和喜愛,而遵從群體規範。我們將分析“阿希從眾實驗”等經典研究,揭示從眾行為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服從權威”的機製也將是本章的焦點。我們將迴顧“米爾格拉姆實驗”的震撼性結論,探討在權威的命令下,個體能夠做齣何種程度的違背道德的行為。我們將分析,權威的象徵、情境的壓力以及責任的分散如何促使個體服從。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社會簡化”——即我們在群體中,對個人行為的責任感會減弱——以及“旁觀者效應”——即在有其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個體提供幫助的可能性反而降低——這些與社會責任感相關的現象。我們將試圖理解,在危機時刻,為何伸齣援手的人反而可能比預期要少。 捲三:行為與情境 行為並非孤立存在,它深深根植於復雜的社會情境之中。本捲將帶領讀者穿越具體情境,理解社會環境如何塑造我們的行動,以及我們的行動又如何反過來改變社會。 第七章:侵犯與助人——行為的雙重光譜 “侵犯行為”的産生,有著錯綜復雜的根源。本章將審視“挫摺-侵犯理論”,探討當目標受阻時,個體産生侵犯的傾嚮。我們將分析“社會學習理論”如何解釋,觀察和模仿攻擊性行為會增加個體自身攻擊性的可能性,特彆是對媒體暴力內容的接觸。 “情境因素”對侵犯行為的影響也將被重點關注。我們將探討,例如,炎熱的天氣、擁擠的環境以及高壓的社會經濟狀況,都可能成為侵犯行為的催化劑。我們將分析,心理學研究如何揭示,當個體感受到威脅、不公平或被剝奪時,侵犯的可能性會增加。 與此同時,本章也將深入探討“親社會行為”——特彆是“助人行為”。我們將剖析“共情-利他假說”,即當個體體驗到他人的痛苦並産生共情時,更可能采取助人行為。我們將探討,利他主義的驅動因素,包括生物學本能、社會規範以及個人價值。 第八章:環境與行為——空間中的人 我們所處的物理環境,如同一張無形的畫布,描繪著我們的行為軌跡。本章將探討“環境心理學”的視角。我們將分析,“空間感知”如何影響我們的互動方式,例如,個人空間的大小如何反映齣文化差異和個體關係。 “建築環境”對心理和行為的影響也將被細緻考察。例如,公共空間的布局、色彩的選擇以及綠化的程度,都可能影響人們的停留時間、互動頻率以及整體情緒。我們將探討,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如何能夠通過營造更宜居、更具吸引力的空間,來促進社區凝聚力和個體幸福感。 此外,本章還將關注“生態係統”的視角,探討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將分析,例如,“環境汙染”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環境危機”如何引發社會變革的呼聲。我們也將探討,如何通過改變環境來鼓勵更可持續的行為,例如,推廣綠色齣行、減少資源浪費等。 第九章:法律、倫理與社會——規範的界限 法律與倫理,如同社會運行的無形繩索,界定著行為的邊界,維護著社會的秩序。本章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審視這些規範是如何形成、運作以及影響個體行為的。 我們將探討“法律心理學”的核心議題。例如,在“證人證詞的可靠性”問題上,社會心理學如何揭示記憶的易逝性和可塑性,以及“虛假記憶”的産生機製。我們將分析,陪審團的決策過程如何受到“群體動力”、“刻闆印象”以及“說服技巧”的影響。 “倫理決策”的形成也將是本章的重點。我們將考察,當個體麵臨道德睏境時,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例如,“道德發展階段”、“情境因素”以及“個人價值觀”如何共同作用,決定瞭我們是選擇“道德”還是“不道德”的行為。 最後,本章將關注“社會正義”的議題。我們將探討,人們如何感知不公平,以及這些感知如何引發抗議、改革或維護現有秩序的行動。我們將分析,社會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群體在追求公平的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促進理解和閤作,來構建一個更公正、更和諧的社會。 通過這三個捲的深入探索,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關於個體如何感知、理解、影響彼此,以及如何在社會環境中互動與生存的全麵圖景。它不是對既有理論的簡單堆砌,而是希望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發讀者對自己和社會更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