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伯林)像苏格拉底一样很少发表作品,但他的思考与言论对我们的时代有莫大影响。
——莫里斯·布瓦拉
对我来说,在这一代人中,以赛亚·伯林对生活的阐释是最为真实的和最为动人的。
——诺埃尔·安南
他(伯林)睿智而不显浮夸,风趣而不显琐屑,充满温情而不显伤感。
——迈克尔·伊格纳季耶夫
序
第一次对话 从波罗的海到泰晤士河
两次俄国革命
20世纪30年代的牛津
卡尔·马克思:我的第一次接受委托
维也纳小组
阿赫马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
奥斯威辛的发现
哲学家还是思想史家?
没有哲学家的哲学?
列奥·施特劳斯的“魔眼”
关于文化的差异
文化相对主义和人权
两种自由概念
关于多元论的争论
理想的追求
通向欧洲大陆的桥梁
第二次对话 现代政治学的诞生
马基雅维里:政治的自律性
国家与托马斯·霍布斯
斯宾诺莎和一元论
反启蒙运动:约瑟夫·德·迈斯特和埃德蒙·柏克
维柯或一种新科学
关于汉娜·阿伦特
身为今日之犹太人
赫尔德和社会观
思想史:一个寂寞的学科
第三次对话 政治思想:时间的检验
接受委托或候车
德国人的耻辱感
赫尔德、民族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
18世纪的相对主义
道德与宗教
休谟和英国哲学
人权
威尔第、斯特拉文斯基、瓦格纳
摩西·赫斯:犹太复国主义者
马克思和19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
左派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
第四次对话 自由哲学
斯蒂芬·斯彭德:60年的友谊
哲学的目标
多元论与民主
平等和自由
牛津哲学和实证主义
柏格森、谢林和浪漫主义
第五次对话 个人印象
19世纪的俄国思想
涅恰耶夫和虚无主义
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赫尔岑
知识分子和知识阶层
1848年
刺猬和狐狸
别林斯基
从帕斯捷尔纳克到布罗茨基
丘吉尔、魏茨曼和尼赫鲁
乔治·索雷尔和伯纳德·拉扎尔
我常常思考,何为真正的“经典”?在我看来,那些能够跨越时代、激发后续思考的作品,方能当此殊荣。这本记录,便具备了这种特质。它不仅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总结,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的思考”的示范文本。文字的韵律感和对话的节奏感,构建了一个令人沉醉的智力空间。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但知识的连接与重构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观点碰撞,使得任何一个单一的论断都无法轻易站稳脚跟,这迫使读者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世界的多元和内在的张力。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但它提供了一种极为宝贵的、近乎奢侈的智力挑战。对于任何渴望提升思维深度、追求思想自洽的读者而言,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跳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将陪伴我很久,如同一个沉默但时刻在场的智者,在我迷茫时提供一种思考的参照系。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时的感受,那一定是“精神的拓宽”。这本书并非那种读完就能立刻运用到工作汇报中的实用指南,它的价值在于其深远的潜移默化作用。我的世界观在某些关键的锚点上被轻轻地撬动了。它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做什么,而是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复杂性。那些关于人性的弱点、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探讨,都以一种极其成熟和克制的语调被表达出来。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的处理方式,那种既不完全悲观的犬儒主义,也不天真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审慎前行。这种平衡感极其难得,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容易陷入极端情绪的时代。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仅是两位思想家的面孔,更有我们自身在面对宏大历史命题时的局限与潜力。阅读完毕后,我发现自己对新闻报道中的某些断言开始保持警惕,多了一层思考的缓冲垫。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更多是结构性的,而非内容的堆砌。它没有给我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但却提供了一套极富洞察力的“提问工具箱”。我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它直击了现代人知识焦虑的核心——我们阅读了太多碎片化的信息,却失去了构建宏大叙事框架的能力。而这卷谈话录,恰恰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多维度的框架,用以审视政治、历史、艺术乃至个体命运的复杂性。想象一下,如果用电影语言来描述,它不是一部叙事流畅的剧情片,而是一部由无数个精彩特写和富有深意的远景交织而成的蒙太奇作品。每一次转折,每一次对既有观念的颠覆,都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智力愉悦感。对于那些对二十世纪欧洲思想史抱有好奇心,却又畏惧于官方学术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绝佳的“入门密钥”,它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完美地平衡了可读性。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是可以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
评分阅读这卷记录的体验,简直像经历了一次密集而精妙的心灵按摩。那些对“自由”与“必然”之间永恒张力的探讨,不再是晦涩的学术术语堆砌,而是化为了极其生动的语言交锋。我尤其欣赏这种“谈话录”的形式所带来的松弛感,它允许思想在不那么拘谨的语境下自然流淌,没有论文那样必须严丝合缝的逻辑链条,却在整体上构建了一个更为丰满、更具人性温度的知识体系。你会看到,即使是最高深的议题,在两位智者你来我往的提问和反驳中,也逐渐变得可触可感。它教会我的最重要一课,也许是认识到“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陷阱。真正的智慧,可能恰恰存在于那些尚未解决的、充满张力的灰色地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展示了思想是如何“生成”的,而非仅仅是“呈现”结果。那种思维的敏捷度,那种对细微语境的把握,简直让人叹为观止。读完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交流中的表达方式,那种追求清晰但常常流于表面的沟通,与书中那种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深度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第一次翻开时我有些犯怵。那些厚重的名字和高深的议题,总让人觉得需要一个哲学专业的背景才能窥其堂奥。然而,一旦真正沉浸进去,那种扑面而来的智识的活力和思想的穿透力,却让人欲罢不能。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冷冰冰地罗列观点,更像是一场发生在温暖的壁炉旁,两位思想巨匠之间,时而优雅时而激烈的辩论现场录音。你几乎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着雪茄的烟味,以及他们对知识的纯粹热爱。特别是当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政治哲学的解读时,那种从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出发,相互碰撞、相互激发的火花,令人拍案叫绝。你会发现,许多你过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在他们的对话中被抽丝剥茧,暴露出了内在的矛盾和细微的差别。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突然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思想世界的窗户,窗外是风云变幻的人类历史,而你正站在一个可以俯瞰全局的制高点。这绝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它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引路人”,在你接下来的思考旅程中,会不断地提醒你,去质疑,去深入,去以更复杂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评分一直很想买的一本书,正在看
评分那些评论复制粘贴了一大段完全无关文字的都是什么心态的傻X
评分我第一次会见以赛亚·伯林爵士是在1988年6月6日,他70岁生日那天,在他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寓所。欧洲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自由四论》的法译本已经获得法国广大读者青睐。因此,我决定在《精神》杂志总部每周一次的文献研讨会上向我的同事介绍伯林的思想。这次研讨会的积极结果,是使我拿定主意通过一次由《精神》杂志同意发表的访谈来更深刻地展示伯林的思想。经过简短的电话交谈和迅速的信件往来,我们便决定在他寓所会见。自1976年1月一个寒冷的雨天我在伦敦佛勒书店发现《自由四论》之后,十多年来我一直对伯林爵士很敬仰,要拜会这么一位名人的念头确实使我感到有点紧张。但是,一见面他就带着友好的微笑热情地迎接我,话还没说我的紧张情绪一下子就消失了。
评分不错的书,推荐购买这本
评分关注柏林很久啦 进一步学习
评分伯林谈话录,好书啊。
评分挺好的,物流配送很快。活动力度也不错。喜欢。希望京东继续搞这样的活动。
评分挺好的,物流配送很快。活动力度也不错。喜欢。希望京东继续搞这样的活动。
评分听说作家的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