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这是什么?》是海德格尔晚年一篇关于哲学之本质理解的文章。回到哲学-科学的希腊开端,对“哲学”重新发问,尤其是要发问这一希腊式的发问方式,从而揭开西方-欧洲思想文化的秘密,进而对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时代发问,这是《哲学,这是什么?》一文的基本立意。在本讲稿中,王庆节教授对海德格尔的这一重要文本作了精彩的讲解:首先将其与苏格拉底《申辩篇》作互文性解读,揭示海德格尔《哲学,这是什么?》的问题意识指向;进而对《哲学,这是什么?》整个文本进行分段细读,带领读者一窥海德格尔堂奥之哲思。全书风格亲和,分析透辟,可以称得上是深入浅出。
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美国杜兰大学博士。加盟香港中大前,曾先后任教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哲学系,获终身教授职。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却不失深沉的色调,配合着内页纸张的质感,简直是为严肃的哲学思考量身定做的载体。初次捧读时,那种沉甸甸的重量感,仿佛就预示着即将面对的思维挑战。书中的排版布局也相当考究,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空间,使得即便是面对晦涩的概念,也能保持一种相对清晰的阅读节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引用和注释时所展现的严谨态度,每一次的追溯都清晰明确,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可靠性。虽然内容本身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去消化,但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却被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这绝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印刷品,它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是对其中思想价值的恰当烘托。从拿到书到合上最后一页,每一次的翻阅都伴随着对这种匠人精神的赞叹。
评分这本书的后记部分,尽管篇幅不长,却成为了我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提供一个简单的总结,反而像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喻,为前面近乎苛刻的论证过程提供了一个略带开放性的收尾。那段文字中蕴含的某种宿命感和对人类有限性的深刻洞察,与全书的基调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合上书时,留下的不是“我学到了什么”的清单,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对“存在”本身的深切困惑与敬畏。它成功地将读者从知识的获取者,转化成了一个在形而上学迷雾中继续摸索的同行者。这或许就是最高境界的哲学写作所能达到的效果:它不给你终点,只给你更开阔的起点。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如何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常识性”概念。作者似乎总是在不经意间,将我们日常语言中被磨平棱角的词语,重新打磨得锋利无比,逼迫我们直面其原始的、甚至有些令人不安的含义。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对着空白的墙壁,默默地复述那些关键的论断,试图将其“说”出来,而不是仅仅“读”进去。这种内化的过程,是极其耗费心神的,但完成后,世界观似乎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位移。它不是那种提供了标准答案的指南,更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通往无数思考路径的门,但每条路通向哪里,最终得靠自己去探索和命名。
评分与其他哲学入门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语调显得尤为冷峻和疏离。它几乎不带任何迎合读者的姿态,更像是作者在向一个假想的、同样具备高度智识水平的对话者进行一场单向度的阐述。这种缺乏人情味的写作风格,初看可能会让人感到被排斥,觉得难以亲近。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去情感化”的交流方式,反而能体会到一种纯粹的智力上的坦诚——作者不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粉饰观点,而是直接将逻辑的骨架展示在眼前。这种纯粹性,使得任何试图简化或过度解读的行为都变得徒劳。它强迫读者必须用同等的严肃性去回应作者,否则便会被其思想的洪流所淹没。
评分初读此书,我几乎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进入的,期待能获得某种醍醐灌顶的启示,然而,现实比我想象的要曲折得多。作者的叙述逻辑如同迷宫一般,充满了精妙的转折和看似不连贯的跳跃。起初,我常常需要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来回参照,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思维链条,这种过程是痛苦的,充满了挫败感,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在窥视真理。直到某一个瞬间,也许是读到某个被反复强调的核心词汇时,那层“毛玻璃”似乎短暂地被风吹开了一角,让我瞥见了作者试图构建的宏大图景的一隅。那种理解的瞬间,伴随着强烈的智力兴奋感,是阅读其他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要求读者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自我调试的能力,它更像是一场与作者智力上的深度博弈,而不是轻松的知识接收。
评分“什么是哲学”,开始今天的哲学
评分很好的书很喜欢的书书的内容很好喜欢!
评分深入浅出 大家手笔
评分好薄的一本小书。。。。。。
评分送货快,活动时买的,打三折多,聚划算,正版
评分好
评分给外甥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写的还不错
评分商品还是不错的,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