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2013年)(最新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节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节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精彩书摘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规范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进出口贸易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顺利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以下简称国家商检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国家商检部门设在各地的进出口商品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商检机构)管理所辖地区的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
第三条商检机构和经国家商检部门许可的检验机构,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实施检验。
第四条进出口商品检验应当根据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原则,由国家商检部门制定、调整必须实施检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并公布实施。
第五条列入目录的进出口商品,由商检机构实施检验。
前款规定的进口商品未经检验的,不准销售、使用;前款规定的出口商品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出口。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进出口商品,其中符合国家规定和期限内,向商检机构报检。商检机构应当在国家商检部门统一规定的期限内检验完毕,并出具检验证单。
对本法规定必须实施检验的出口商品,海关凭商检机构签发的货物通关证明验放。
第十六条经商检机构检验合格发给检验证单的出口商品,应当在商检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报关出口;超过期限的,应当重新报检。
第十七条为出口危险货物生产包装容器的企业,必须申请商检机构进行包装容器的性能鉴定。生产出口危险货物的企业,必须申请商检机构进行包装容器的使用鉴定。使用未经鉴定合格的包装容器的危险货物,不准出口。
第十八条对装运出口易腐烂变质食品的船舱和集装箱,承运人或者装箱单位必须在装货前申请检验。未经检验合格的,不准装运。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商检机构对本法规定必须经商检机构检验的进出口商品以外的进出口商品,根据国家规定实施抽查检验。
国家商检部门可以公布抽查检验结果或者向有关部门通报抽查检验情况。
……
前言/序言
《国际贸易法律实务与风险防范》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从事国际贸易的各类从业人员,包括企业管理者、外贸业务员、单证人员、法律顾问及相关政府部门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高度实务化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体系与风险控制指南。在全球化日益深入、贸易摩擦与合规要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法律常识,识别并有效管理潜在风险,已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要素。 本书不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2013年)(最新修订)》的任何具体法律条文、实施细则或检验检疫流程的详细阐述。我们的核心关注点,在于构建一个超越单一国家监管框架的,涵盖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订立、履行、争议解决及合规运营的宏观法律图景。 第一部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构建与效力 本部分深入解析了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核心法律基础。重点讨论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的选择、适用及其对国内法的替代性。详细剖析了合同的有效要件,包括要约、承诺的法律效果,以及“明确性”原则在国际交易中的体现。 合同条款的精细化设计: 涵盖了货物描述、价格确定机制(如基准价格、价格调整条款)、支付方式(信用证、托收、电汇的法律风险与操作规范)、以及交付条件(全面解析Incoterms 2020在不同贸易术语下的风险和费用划分,并辅以案例说明如何避免常见的术语误用导致的法律后果)。 风险转移与所有权保留: 区分了风险转移与所有权转移在法律上的差异,强调了在不同交付条件下,如何通过合同约定最大限度地保护卖方的债权和买方的货物权益。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 对比分析了不同法域(特别是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对不可抗力条款的解释差异,并提供了在当前全球供应链受阻情况下,如何合法、有效地援引此类条款的实操建议。 第二部分:国际贸易中的支付、融资与信用风险管理 支付安全是国际贸易的生命线。本部分重点聚焦于商业惯例与国际票据法在贸易结算中的应用。 UCP 600 深度解读: 细致讲解了跟单信用证(L/C)的开立、审单、议付、承兑的全流程法律责任。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揭示了“单证一致”原则在特定场景下的弹性与刚性,以及审单人员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点。 托收与直接支付的法律风险: 对比了D/P、D/A等托收方式下,单据的权利与货物的控制权之间的法律博弈,以及如何通过银行保函或背对背信用证等工具进行风险对冲。 贸易融资的法律合规性: 探讨了出口信保、应收账款保理等融资手段的法律结构,以及在涉及多方主体(银行、保险公司、企业)时,合同的交叉效力与责任划分。 第三部分:国际贸易中的合规性、制裁与反倾销风险 在当前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贸易合规已从“可选项”变为“强制性要求”。本书着重于宏观贸易政策的法律影响。 出口管制与经济制裁的法律遵循: 系统梳理了主要经济体(如美国EAR、欧盟法规)的出口管制体系框架,强调了“最终用户/用途”审查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在涉及敏感技术和目标国家时的法律义务。详细阐述了违反制裁的民事、刑事责任及行政处罚的严重性。 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的应对: 介绍了国际贸易中反倾销调查的法律程序,包括各国商务部门的立案标准、应诉方的法律权利与义务、以及原产地规则在反倾销调查中的核心作用。指导企业如何构建有效的抗辩材料,以应对突发的贸易救济措施。 知识产权保护与海关边境措施: 讲解了如何在进口国和出口国通过海关登记和法律诉讼保护商标权和专利权,并分析了“平行进口”与“灰色市场”在法律层面的界定。 第四部分:国际贸易争议的解决机制与跨法域执行 当争议发生时,选择何种争议解决途径,直接决定了解决的成本与效率。 仲裁与诉讼的比较优势: 深入比较了国际商事仲裁(如ICC、SIAC、HKIAC)与国家法院诉讼在管辖权、证据规则、程序效率和裁决可执行性方面的差异。重点分析了《纽约公约》在承认和执行国际仲裁裁决中的关键作用。 仲裁条款的设计与效力: 提供了不同仲裁机构适用的仲裁条款范本,并强调了“仲裁地”、“仲裁语言”、“实体法选择”等关键要素对后续执行的影响。 跨国执行的法律障碍: 探讨了如何在不同司法管辖区(特别是未签署国际公约的地区)将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转化为可执行的法律文书,涉及的法律冲突与程序障碍。 总结: 本书以严谨的法律分析为骨架,以海量的国际贸易实务案例为血肉,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可落地”的法律风险管理工具箱。它不是一本纯粹的法律条文汇编,而是一部帮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实现合规经营、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实践手册。阅读本书,将使您构建起一个独立于任何特定国家检验检疫体系之外,立足于全球贸易规则基础上的法律思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