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伊曼努尔·康德 著,张永奇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康德
  • 实践理性
  • 道德哲学
  • 西方哲学
  • 古典哲学
  • 形而上学
  • 批判哲学
  • 理性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801955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413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学术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字数:2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践理性批判》是《西方学术经典文库》中的一册,在西方学术思想的发展流变中,出现过很多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穿越时空,为人们长久研读,有的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套《西方学术经典文库》(英汉对照本),精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名著,计划达到一百部,将陆续分批出版直至全部完成。
   《西方学术经典文库》由多位专家学者指导分类选目,内容涵盖哲学、文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类,注重学术性和影响性,收录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诸多名著。

目录

前言
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一部 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
第一卷 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原理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对象概念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力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辩证概论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决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第二部 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
结论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理性的理论应用关涉着单纯认知能力的对象,并且着眼于此种应用的理性批判实际上也只处理纯粹的认知能力,因为正是后者激起了疑虑,而这个疑虑随后证实了:认知能力可以轻易地超越其界限,并将自己遗失在不可达到的对象中,甚或相互矛盾的概念中,而理性的实践应用则完全不同。在实践应用中,理性处理意志的决定根据,而意志则或者是产生与观念相符合的对象的能力,或者是决定自身以实现这些对象的能力(无论自然能力是否足以胜任),即决定自身因果性的能力。因为在这里,理性至少足以决定意志,并且如果仅限于愿欲的问题,那么理性总是具有客观实在性。
  因而,第一个问题就是:纯粹理性是否自身就足以决定意志,抑或它只有作为以经验为条件的理性才能做到?在这里,就出现丁一个被《纯粹理性批判》证明为具有正当理由却又无法以经验描述的因果性概念。它就是自由概念,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找到方法表明自由确实从属于人类意志(并因而从属于全部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那么就不仅能证明纯粹理性是实践的,而且也能证明理性自身,而非以经验为条件的理性是无条件的实践的。因此,我们无需批判纯粹实践理性,而仅批判一般的实践理性。
  ……

前言/序言


《实践理性批判》 一、 导言 人类的理智能力,自古以来便在两个根本性的领域展开探索:一为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运作规律的“理论理性”;二为指导行为、分辨善恶对错的“实践理性”。前者致力于知识的增长与真理的揭示,后者则关乎价值的判断与道德的实践。《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正是将目光聚焦于后一宏大课题,深入剖析人类道德判断的根源、运作机制以及其必然性和普遍性。作者旨在阐明,道德并非源于情感的涌动、习俗的约束,亦非来自经验的归纳或神圣的启示,而是根植于我们自身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本质之中,是一种纯粹的、先验的理性能力。 本书并非要构建一套具体详尽的道德准则,更非要为纷繁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相反,它是一次对道德“可能性”本身的哲学审视,一次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深刻发掘。作者力图剥离所有经验的、偶然的、外在的因素,直抵道德情感、道德动机和道德律令的纯粹理性基础。通过这一批判性的考察,我们不仅能理解道德的终极源泉,更能为建立一种普遍、自主、非强迫性的道德秩序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石。 二、 道德的可能性与实践理性的先验性 本书的开篇,即直指一个核心问题:道德是否可能?以及,如果道德是可能的,其根据何在?作者否定了将道德诉诸经验的可能。无论是对行为后果的观察、社会习俗的遵循,还是情感的好恶,都无法构成普遍而必然的道德律令。因为经验性的事物总是相对的、变化的,它们无法提供我们所寻求的那种绝对的、超越一切偶然性的道德指引。 相反,作者提出,道德的必然性与普遍性,其根源必定存在于“先验”的领域,即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纯粹由理性自身产生的原则。这正是“实践理性”的先验性所在。实践理性,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之外的另一种能力,它不追求认识“是什么”,而是关注“应该是什么”。它是一种能够独立于经验而为自身立法、指引行为的能力。 这种先验性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的本质。每一个能够思考“我应该做什么?”的个体,都必然内在地拥有这种实践理性的能力。我们能够理解“应该”这个概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按照这个概念去行动,这本身就证明了实践理性的存在。 三、 纯粹实践理性的普遍法则:绝对命令 在揭示了实践理性的先验性之后,作者进一步追问:这种先验的实践理性,其普遍的法则究竟是什么?经过一番精密的哲学论证,作者提出了实践理性的最高原则,即“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 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Hypothetical Imperative)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假言命令是条件性的,例如“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工作”。它指向一个特定的目的,并提供达成该目的的手段。而绝对命令则是无条件的、纯粹的,它不指向任何特定的目的,而只是要求行为本身符合某种普遍的法则。 绝对命令的第一个著名表述是:“只依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采取任何一个行动之前,我们应该问自己:我所遵循的这一行为准则,是否能够普遍地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而不会产生矛盾?如果一个行为准则,在普遍化之后会产生逻辑上的矛盾,或者会导致理性存在者自身的否定,那么这个准则就不是一个道德的准则。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以撒谎为生,其准则可能是“当我需要钱时,我可以撒谎”。如果将这个准则普遍化,即“每个人都可以为了获得钱而撒谎”,那么“撒谎”这个概念本身就会失去意义,因为一旦人人都撒谎,就没有人会相信谎言了,撒谎也就失去了欺骗的目的,也就不可能获得金钱。因此,撒谎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在普遍化后会产生矛盾,不能成为一个道德的行为。 绝对命令的第二个表述是:“你的行为,在你看来,应该使人性,无论是在你自己身上还是在任何其他人的身分里面,总是同时当做目的,绝不仅仅当做手段。”(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这强调了理性存在者作为“目的本身”的尊严。我们不能仅仅将自己或他人仅仅视为达成某种目标的工具,而必须尊重每一个理性存在者作为独立、自主的价值主体。 四、 自由与道德的内在统一 本书的论证进一步将实践理性、道德法则与“自由”的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作者认为,道德律令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导,正是因为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拥有“自由”。 自由并非指随心所欲地行事,那是一种“不自由”的、由感性欲望支配的状态。真正的自由,是“自律”(Autonomy),即理性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理性的法则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在的强制或内在的冲动所驱使。一个能够认识到道德律令并自觉遵守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因此,道德律令并非是一种外在的强加,而是我们自身自由意志的体现。我们之所以能够被道德所约束,是因为我们有能力超越感性的欲望,按照理性法则来行动。反过来说,正因为我们能够遵守道德律令,我们才证明了我们是自由的。自由与道德,在这里实现了深刻的内在统一。 五、 德福一致的挑战与“理念”的推论 在确立了道德的纯粹理性基础后,作者也触及了一个长久以来困扰哲学家的难题:现实生活中,遵循道德原则的行为,未必总能带来幸福。有时,善良的行为甚至会带来不幸。那么,我们坚持道德的动力何在? 本书在此并未直接提供一个经验性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入了“理念”(Ideas)的推论。为了保证道德的最终有效性和意义,作者推论出两个必不可少的“理念”:灵魂不朽与上帝。 灵魂不朽的理念,是为了保证“德福一致”的可能性。如果今生的德行未能得到相应的福报,那么在灵魂不朽的来世,这种“德福一致”才有可能实现。 上帝的理念,则是为了保证道德律令的绝对权威与公正。如果道德律令来自我们自身的理性,那么它本身就具有最高的权威。而上帝的存在,则为道德律令的最终实践提供了保障,保证了最高的道德规律得以维持,并且公正会得以实现。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此并非将灵魂不朽和上帝的存在作为经验事实来论证,而是将它们视为“道德的理念”,是为保证道德的终极意义和可能性而由实践理性所必然推论出的必要前提。它们是道德信仰的基础,而非科学知识的对象。 六、 结论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道德判断的纯粹理性根源,为道德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先验基础,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类作为理性主体以至高的尊严。 本书告诉我们,道德并非一种外在的约束或偶然的情感,而是我们作为理性存在者,运用自身内在的、普遍的理性能力所能够认识和遵循的法则。这种法则,即绝对命令,要求我们以普遍规律为准则,并始终将人本身视为目的。 通过对自由与道德的深刻洞察,本书论证了真正的自由恰恰在于按照道德律令自律地行动。而为了支撑道德的终极意义,我们必然需要推论出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的理念。 《实践理性批判》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自身与道德的新视角。它鼓励我们超越经验的局限,回归理性,认识到我们作为道德主体的潜能与责任。它呼唤着一种基于理性、尊重个体、追求普遍性的道德生活,从而构筑一个更加公正、更有尊严的社会。这本书,是对人类理性最深刻的探索,也是对我们作为行动者最根本的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的力度,简直让人猝不及防。它不是那种轻描淡写、引人入胜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哲学迷宫,需要你拿出十二分的专注力才能找到出口。作者的逻辑构建之精妙,仿佛是一件由无数细密齿轮咬合而成的精密仪器,每一步推演都像是力求将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石彻底松动。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经验的界限”那部分的论述,它迫使我反思我们日常认知中的那些不证自明的前提。读到这里,我仿佛被作者拽出了感官世界的舒适区,站在一个更高、更冰冷的视角来审视知识的构建过程。那种感觉,既有被挑战的兴奋,也有长时间攀登后腿部微微酸痛的疲惫感。它不是给你答案的,它是在教你如何质疑每一个被奉为圭臬的“为什么”。这本书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力上的投入,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耐力和对既有思维定式的决绝背离。

评分

我是在一个连绵阴雨的周末开始啃读的,这本书的氛围似乎与外界的环境形成了奇妙的共振。它带来了一种沉静的、近乎冥想般的阅读体验,但这种沉静并非表面的安逸,而是深层结构被不断重组所产生的内在骚动。作者在探讨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建筑师般的严谨。每一个概念的定义,都像是精确切割的石块,层层叠叠,支撑起一个宏伟的道德大厦。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书页间来回翻找,对照着前面对某个术语的界定,确保自己没有在理解上产生任何偏差。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艰苦卓绝”的,它不迎合读者的惰性,反而要求你用近乎军事化的纪律去对待每一个句子。但一旦那种复杂的结构在脑海中清晰地展开,那种豁然开朗的瞬间,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次对心智潜能的极限测试。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看之下是相当晦涩的,充满了高度凝练的哲学术语,初次接触的人可能会望而却步。我用了好几周的时间才勉强适应这种“哲学重金属”般的表达方式。但有趣的是,一旦你穿透了表层的语言屏障,会发现其核心思想具有惊人的穿透力。它探讨的不是具体的道德案例,而是道德本身的“可能性”结构。这迫使我走出日常伦理学的琐碎争论,去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们凭什么声称某事是“应当”的?作者对人类主体性的界定,简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界限。阅读过程中,我的笔记本上堆满了各种推论图示和自我诘问,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沉默但要求极高的导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无疑是哲学领域的硬核挑战,但它提供的思维框架,足以改变你审视世界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学术攀登,每跨越一个章节,都伴随着对自身理解深度的重新校准。我特别关注作者对“自由”概念的处理,那种将自由从纯粹的形而上学思辨中拉回到人类实践领域(但又不是经验主义的束缚)的努力,极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在描述自由是什么,而是在论证自由的必要性——那种几乎是先验的必要性。这本书的难度在于,它要求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不断地进行“双重运动”:既要紧密跟随作者构建的严密体系,又要随时准备从体系中抽离出来,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个体系本身的有效性。这需要极大的心智投入,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的精力分配。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是一种深刻的、被知识重量压实的充实感,它绝不是那种读完即忘的消遣读物。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震撼但需要耐心”来概括。它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妙绝伦的钟表机芯,每一个零件的运作都服务于一个宏大的计时目标。作者对“自律”的阐释,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为自己负责”的肤浅理解。他构建了一个超越了功利计算和情感驱动的道德领域,这个领域是纯粹理性自我立法的场所。然而,要理解这种立法的逻辑,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术语的耐心辨析。我必须承认,有些段落我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真正把握其语义的全部张力。这本书不提供任何舒适区,它强迫你直面思想的冰冷核心,去思考那些我们习惯于用感觉或社会习俗来掩盖的根本性问题。它更像是一把尺子,用来衡量我们心智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

选了很长时间,最后买了这一个,很有用,帮助很大

评分

非常不错,全新正品,塑封包装,帮别人购入,未开封,内容未看。

评分

包装不错,很得人喜欢的

评分

好书。。。。。。。。。。。。。。。。

评分

不错,很好,需要细读

评分

商品非常不错

评分

选了很长时间,最后买了这一个,很有用,帮助很大

评分

很不错,活动买的,商务印书馆一直没有折扣

评分

包装不错,很得人喜欢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