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台版 《皮革工艺19》技法百科完整版 高桥矩彦 枫书坊文化

现货 台版 《皮革工艺19》技法百科完整版 高桥矩彦 枫书坊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皮革工艺
  • 皮革制作
  • 技法
  • DIY
  • 手工
  • 高桥矩彦
  • 枫书坊文化
  • 台版
  • 现货
  • 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图书进出口深圳公司
出版社: 楓書坊
ISBN:9789865775537
商品编码:10704645182

具体描述

皮革工藝 vol.19 技法百科完整版

レザークラフト技法事典

  • 作者: STUDIOTAC CREATIVE
  • 譯者:劉好殊
  • 出版社:楓書坊
  • 出版日期:2014/05/05
  • 語言:繁體中文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775537
    • 叢書系列:生活DIY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1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內容簡介

    初學者必備!日本某网站讀者4.5顆星好評

    皮革製品的魅力除了多了份溫暖及質感,隨著時間經過,還會變得越來越有味道,就算是一樣的東西,也會因使用者的不同,展現出獨特的面貌,為此皮革製品常常是許多人的選择。

    而皮革工藝的世界可以說是無限寬廣,但是只要掌握道具特性、熟練基本技巧,並搭配染色及雕刻等裝飾技巧,一點一點地蒐集各種工具,一點一點地提高難度,挑戰自己,就可以找出屬於自己的工具使用、技巧組合方式,創造出各種符合需求且兼具自身風格的作品,細細體會皮革工藝的醍醐味。

    本書以皮革工藝的基本技法為主,首先是基本知識:依用途分類,說明各項工具使用方式、不同皮革的特性,以各種皮革適用技法,帶領讀者認識皮革的世界;後按照各種技法分章介紹,包括:版型繪製、裁切、削薄、黏接、手縫、編縫、金屬配件、鑿孔、染色、印花及雕刻,所有皮革工藝不可不知道的技法,皆搭配照片,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詳細圖解,讓你穩扎穩打學會各種技巧。

    最後,還附上名片夾、錢包、托特包三種單品原尺寸紙型與詳盡解說,讓初學者可以試著挑戰看看,完成屬於自己的皮革小物,不只是初學者不错的入門書,也是所有皮革工藝者工具書。                          

    本書特色

    ◎ 知識技巧,鉅細靡遺
    ◎ 技法分章,方便查詢
    ◎ 全彩照片,完全圖解

    目錄

    p4
    無垠的皮革工藝世界
    p10
    皮革工藝中使用的基本工具
    p16
    皮革工藝的基本知識
    18 皮料的性質
    22 各式皮料
    25 皮料的適材適所
    27 皮革工藝的實踐
    p33
    紙型
    製作準確耐用的紙型
    34 貼合原圖與厚紙
    36 裁出厚紙上的圖案
    p40
    名革珍革小檔案1
    p41
    描線
    轉描紙型至皮革
    42 思考皮料的配置方式
    43 轉描紙型至皮革
    45 軟革的描線方法
    p46
    名革珍革小檔案2
    p47
    裁斷
    正確的裁斷方法
    48 認識裁皮刀
    52 裁皮刀的種類
    54 使用換刃式裁皮刀裁斷
    55 使用美工刀裁斷
       使用皮革專用剪刀裁斷
    56 裁皮刀的保養方法
    58 皮革磨刀板的製作方式與使用方法
    p59
    削薄
    皮革削薄的種類與方法
    60 削薄的種類
    61 各種削薄方法
    64 各種削薄工具
    p66
    名革珍革小檔案3
    p67
    肉面層與側邊的最終加工作業
    肉面層與側邊狀態影響成品品質
    68側邊的削邊作業
    70 使用銼刀整理側邊形狀
    71 使用處理劑進行肉面層與側邊的最終磨整
    p78
    名革珍革小檔案4
    p79
    黏著
    確實的黏著即為製作的基本
    80 使用聚醋酸乙烯系黏膠黏著
    86 使用合成橡膠系黏膠黏著
    88 使用天然橡膠系黏膠黏著
    p90
    名革珍革小檔案5
    p91
    手縫
    鑿線孔與以針線縫合
    92 使用菱斬鑿孔
    99 使用間距輪與菱形錐鑿孔
    103 使用菱斬與菱形錐鑿孔
    107 麻線的基本縫法
    116 SINEW線的基本縫法
    119 縫合後的側邊磨整加工
    121 鉻鞣革的縫合與側邊磨整
    p123
    纏邊
    藉由纏邊做出各種變化
    124 使用工具
    125 各種纏邊法
        纏邊的前置作業
    126 準備纏邊的必備物品
    127 定出基準點再以平斬鑿孔
    129 繞纏縫
    131 雙纏縫
    134 纏邊之必學補充小技巧
    p136
    名革珍革小檔案6
    p137
    鑿孔
    靈活運用鑿孔工具,鑿出漂亮的洞孔
    138 圓孔的鑿孔方法
    140 長圓孔的鑿孔方法
    141 細線孔的鑿孔方法
    142 確認釦件與斬具的對照尺寸
    p143
    金屬配件
    各式金屬配件的安裝方法
    144 四合釦的安裝方法
    146 牛仔釦的安裝方法
    147 磁釦的安裝方法
    148 轉釦的安裝方法
    149 原子釦的安裝方法
    150 固定釦的安裝方法
    151 雞眼釦的安裝方法
    152 飾釦的安裝方法
    153 金屬釦件的拆取方法
    154 拉鍊的安裝方法
    156 帶釦的安裝方法
    p158
    名革珍革小檔案7
    p159
    染色與最終加工作業
    染色步驟與染料的使用方法
    160 基本染料染
    163 古典染製作流程
    p165
    打印
    使用打印技法營造特殊質感
    166 編織風印花紋
    p171
    雕刻
    基本的雕刻流程
    172 轉描圖案
    175 依照圖案進行雕刻
    178 旋轉刻刀的保養方法
    p180
    名革珍革小檔案8
    p181
    單品製作
    182 名片夾的製作方法
    192 二折皮夾的製作方法
    210 托特包的製作方法

好的,以下是一本虚构的、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任何痕迹: --- 《尘封的丝绸之路:楼兰古国的兴衰与幻灭》 作者: 艾伦·卡斯帕罗维奇 译者: 张子谦 出版社: 远方文化史学研究中心 ISBN: 978-987-6543-21-0 定价: 168.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关于人类文明交汇点——楼兰古国的深度历史地理学研究专著。它不仅仅是对一个消逝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绿洲王国的追忆,更是对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四世纪间,亚欧大陆贸易、宗教、气候变迁与地缘政治复杂互动的全景式剖析。 作者艾伦·卡斯帕罗维奇,一位享有盛誉的牛津大学中亚史及环境考古学教授,耗费近二十年时间,结合最新的遥感测绘数据、未曾公布的俄国探险家档案,以及对当地民间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重构了楼兰城(Loulan/Kroraina)从其鼎盛时期的辉煌,到最终被风沙吞噬的悲剧性历程。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学术深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 --- 第一部:沙海的召唤——楼兰的地理宿命与早期定居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楼兰王国诞生的自然基础。作者首先详细考察了罗布泊湖泊系统的地质变迁历史,解释了孔雀河(今塔里木河下游)如何塑造了这片绿洲的生命线。卡斯帕罗维奇教授引入了一种创新的“水文生态风险模型”,用以量化早期楼兰居民在应对季节性洪水和干旱时的策略适应性。 他考证了楼兰最早的居民群体——塔里木盆地原住民的语言学特征与文化渊源,推翻了部分传统观点,认为楼兰并非单纯的“中原王朝的边陲飞地”,而是一个拥有独特社会结构和信仰体系的独立王国。通过对古代水渠遗址的激光雷达(LiDAR)扫描分析,本章细致描绘了楼兰人如何精妙地管理水源,支撑起一座能够容纳数千人口的城市。 第二部:丝绸的血脉——商业帝国与万国衣冠 楼兰位于东西方贸易动脉的咽喉要道,其核心价值在于“中转站”的角色。本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探讨楼兰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的盐、玉石、香料以及丝绸的流通,积累了惊人的财富。 作者特别关注了楼兰与汉朝、大月氏、康居等政权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通过对出土的佉卢文文书的深入解读,我们得以一窥楼兰贵族的日常政治角力、税收制度以及与周边国家的条约细节。其中,对“楼兰王室与汉使的宴饮礼仪”的描述,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奇特景象——波斯风格的玻璃器皿与中原精美的漆器并置一堂。本书还首次系统性地展示了楼兰在金属加工和纺织技术上,从周边文化借鉴并最终形成自身特色的过程。 第三部:信仰的迷宫——佛教东传与地方宗教的融合 在楼兰的黄昏时代,宗教成为了维系社会和文化的强大力量。卡斯帕罗维奇教授将楼兰视为佛教传入中国路线上的一个关键“文化熔炉”。本章详细分析了犍陀罗艺术风格对楼兰佛教雕塑的影响,并对比了当地的本土神祇(如太阳神崇拜)与新传入的佛教教义是如何相互渗透、共存,甚至融合的。 书中对保存于当地佛塔遗址中的壁画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色彩分析,揭示了颜料来源地的地理分布,进一步佐证了楼兰作为贸易枢纽的实际影响。作者认为,楼兰佛教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其极度的“跨文化叙事性”,即在同一幅画面中,既能看到印度化的大师形象,也能看到具有游牧民族特征的供养人。 第四部:气候的审判——生态崩溃与文明的断裂 本书最引人入胜也最具争议性的部分,是关于楼兰衰亡原因的探讨。卡斯帕罗维奇教授挑战了传统上“仅归咎于战乱或改道”的观点,提出“气候驱动的生态反馈机制”才是导致楼兰覆灭的根本原因。 通过分析来自邻近冰川和湖床的同位素数据,作者精确地重建了公元三世纪末期,影响整个西域的长期性干旱事件。这种干旱导致塔里木河下游的流量急剧减少,直接威胁了灌溉系统。书中详细描述了楼兰人试图通过修建更深的水井、迁移部分居民点等方式进行“技术性抵抗”,但最终,随着罗布泊的萎缩和沙尘暴频率的增加,城市的基础功能彻底丧失。这种生态灾难如何引发政治动荡和人口外迁的连锁反应,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第五部:废墟的回响——考古发现与后楼兰时代的过渡 最后一章回顾了自19世纪末以来,对楼兰遗址的历次重要考察,尤其对斯坦因(Stein)和伯格森(Bögelund)的考察记录进行了批判性重估。本书着重强调了现代考古学对于修正早期探险家主观臆断的价值。 作者将楼兰的终结视为一个“渐进的遗忘过程”,而非“瞬间的毁灭”。他追踪了楼兰人口向东迁移至前秦和后凉时期的融入情况,探讨了“楼兰”这个地名和文化概念如何在后来的历史叙事中被重塑和利用。最终,本书以对现代水资源管理挑战的深刻反思作结,强调楼兰的兴衰史为当代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沉痛的历史教训。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了历史学、气候学、遥感技术和语言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详实数据支撑: 引用了大量未公开的地理测绘图、水文模型及古代文献的独家翻译。 叙事引人入胜: 尽管学术性极强,但作者的笔触兼具历史学家的严谨和冒险家的浪漫,使读者如同亲历沙海中的千年变迁。 深度洞察: 首次系统地将气候灾难作为文明命运的核心变量进行论证,为研究古代绿洲文明的消亡提供了新的范式。 适合读者: 历史地理学爱好者、考古学研究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者、对环境史和古代文明衰亡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呐,我终于入手这本传说中的皮革工艺圣经了!光是翻开扉页,那种对工艺的敬畏感就扑面而来。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感真是没话说,完全配得上它“百科全书”的名号。我最欣赏的是它对基础知识的梳理,简直是为我这种想从零开始但又怕走弯路的初学者量身定做的。它没有急着炫技,而是像一位耐心十足的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分辨不同皮料的特性,每一种纹理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处理方式。比如,书中对植鞣革和铬鞣革的细微差别,从鞣制过程到最终手感,描述得细致入微,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部位的皮,做出来的包包风格会截然不同。那种对材料的深刻理解,是很多浮于表面的教程里绝对看不到的。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日本匠人一丝不苟的工作场景,那种对“完美”的执着,真是让人心折。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能让你对皮革产生深度共鸣的艺术鉴赏指南。

评分

我喜欢研究历史和工艺的演变,所以,购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冲着作者的背景和其所代表的工艺流派去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那种沉静的、注重本质的思考方式,是快餐式教学视频里永远学不到的。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设计”与“实用性”的平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炫技层面。比如,如何根据皮的延展性来设计合理的立体剪裁,保证一个箱包在长期使用后结构不会松垮变形,这背后是对材料生命周期的预判。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咀嚼着作者关于“可持续性”和“器物精神”的论述,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过于追求速度和产量的浮躁心态。这本书引导我回归到手作的初心:创造一个能够经受时间考验,并融入使用者生活痕迹的物件。它提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捷径,而是通往匠人精神的漫长而光荣的道路。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每一个跨页的示意图都清晰到仿佛能触摸到皮革的纤维纹理。我个人对工具的迷恋程度不亚于对皮革本身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满足了我所有的幻想。它详细列举了各种专业工具的正确握持方式和维护保养之道。特别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日本特有的、国内很难找到的定制工具,也给出了详细的替代方案和使用技巧,这体现了作者的良心和对全球读者的体贴。我记得有一张图,是用三维透视图展示一个复杂缝线穿引的过程,我以前一直搞不懂某个角度的力度分配,看了这张图后,豁然开朗,那种卡住的感觉瞬间被打破了。它不仅仅是教会你使用工具,更像是教会你如何“与工具共舞”,让工具成为你思想的延伸,而不是笨拙的阻碍。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整个制作流程的掌控感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有点担心台版的翻译质量,毕竟技术词汇的精准性至关重要。但这次的翻译和术语对照工作做得极其到位,很多专业名词都有清晰的解释,完全没有出现那种生硬晦涩、让人读完一头雾水的情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修补与修复”的章节处理得非常人性化。它没有把修补看作是失败的标志,而是视为工艺生命的一部分。里面讲解了针对不同损伤程度的皮革进行不同强度的修复方案,从填补剂的配比到纹理的二次压印,都提供了细致的指导。这让我这个常常为“爱惜过度”而苦恼的人,终于敢于更自信地去使用和保养自己做的成品了。这本书的实用性覆盖了从新手入门到资深修复的完整生命周期,真正做到了“一书在手,无忧矣”的境界,绝对是皮革工艺领域里,值得珍藏并反复研读的传世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摸索了好几年皮革制作的“老手”,我原本以为市面上很少有能让我眼前一亮的资料了,毕竟很多技巧都在网络论坛和零散的视频里被拆解得七零八落。然而,这本书的系统性简直达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高度。它对高级技法的剖析,比如那些极其复杂的立体造型、嵌入式镶嵌工艺(Inlay/Onlay),不再是简单地展示步骤图,而是深入到力学原理和工具选择的哲学层面。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边油”处理的那几页,那才是区分业余和专业的分水岭啊!作者没有用模糊不清的“多涂几次”来敷衍,而是精确到温度、空气湿度对不同边油配方的影响,甚至提到了针对不同皮层厚度如何调整打磨的力度和角度。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教你怎么做”,而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对我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是填补了我知识体系中的结构性漏洞,让我那些零散的经验终于有了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来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