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精工順德菜》
作者: 陳紀臨, 方曉嵐
出版社: 萬里機構.飲食天地
ISBN :9789621451125
出版日: 2013年01月
語種:繁體中文
頁數: 128 頁
裝幀: 平裝
叢書/系列: 特級校對陳家廚坊
看了还看,买了还买,更多的特級校對陳家廚坊请看:
内容简介:
作者陳氏伉儷一直提倡“在家吃飯”的概念,以科學的角度改良烹飪技術,餸菜更易做更美味;曾出版不同菜系食譜。本書所選的40多款順德菜,包括魚、肉、禽、蔬做材料,烹飪方法包括蒸、炒、炸、燴,還有賀年必備的笑口棗和蘿蔔糕,都是香港家庭的常食也是很受歡迎的菜式。書中並介紹數十年前順德媽姐(家傭)的故事。
目...................錄
4 前言
7 弘揚順德飲食文化
12 大良炒鮮奶
16 糯米蒸排骨
18 蒸焗魚腸
22 鳳城生菜包
24 煎釀鯪魚
28 冬菇燴魚腐
30 大良煎藕餅
32 棗蓉陳皮蒸牛腱
34 油浸筍殼魚
36 柱侯雞
38 荷芹炒田雞
40 白切豬踭肉
42 芋絲鯪魚球
44 話梅豬手
46 板蒸鯇魚腩
48 豆豉雞
50 網油蒸鯿魚
52 家鄉蒸藕粉
54 十錦肉
56 順德小炒王
58 炒生魚球連湯
60 煎蛋角
62 蓮藕燜豬肉
64 荷葉蒸滑雞
66 麵豉頭菜蒸黃骨魚
68 薑葱煀鯉魚
70 酸薑仁稔蒸鯪魚腩
72 煎焗魚嘴
74 梅菜蒸三寸心
76 鮮茄腐竹煮鯪魚滑
78 番茄薯仔山斑魚湯
80 粉葛赤小豆鯪魚湯
82 拆魚豆腐羹
84 豬頸肉蒸陳村粉
86 煎番薯餅
88 炸春花
90 笑口棗
94 魚湯蘿蔔糕
98 蒸魚豉油、精製柱侯醬、
薑汁欖角、精製豆豉
100 煮婦的疑惑粵菜中的炆與燜
102 順德六鎮四街道
112 英文食譜
127 度量衡換算表
128 鳴謝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老派的厚重感,封面那种带着点泛黄的质感,仿佛带你穿越回了上世纪香港茶餐厅鼎盛的年代。我记得我当时是在一家老旧的二手书店里偶然翻到它的,那种感觉就像是淘到了一个失落已久的宝藏。书里的字体排版,不是现在流行的那种极简风格,而是那种密密麻麻、信息量极大的老派排版,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历史的温度。尤其是那些插图,虽然是黑白的,但线条极其精炼,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大厨颠勺时的火光四射,或是点心师傅捏制虾饺时的那种专注和优雅。我花了好久才习惯这种阅读节奏,它不像现代食谱那样流程化、公式化,它更像是一本生活记录,记录了那个时代粤菜师傅们对火候的执着和对食材的敬畏。每次翻开它,我总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混合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老香港的味道,那是一种混合了街头烟火气和高级酒楼精致感的复杂气味。我甚至会想象作者们当年是如何穿梭于顺德的街头巷尾,与那些固执的老匠人交谈,记录下那些不为人知的烹饪秘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被珍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美食评论家的口吻,而是用了一种近乎“民间学者”的姿态,深入到顺德乃至整个广东地区,去挖掘粤菜背后那些深层的文化肌理。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气”和“神”的讨论,作者似乎在试图捕捉那些无法量化、只能用心去体会的烹饪精髓。比如,他们如何描述一碟烧鹅皮脆肉嫩的“神韵”,或者一碗白切鸡入口后,那种鸡肉本身的“气”如何瞬间在口腔中爆开,那种对细节的极致捕捉,让我这个平日里只会看菜谱做菜的人,第一次对粤菜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敬畏。阅读过程中,我总有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不是在看一本书,而是在听一位经验老到的老行家,在冬夜的炉火边,慢悠悠地给我讲述他一辈子的心得体会。语言风格上,它大量运用了口语化的表达和一些地方性的俚语,虽然偶尔需要停下来琢磨一下,但这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真实感,仿佛真的听到了顺德老饕们的原声。这种“浸入式”的体验,远胜过那些华而不实的图文并茂的食谱。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组合,陈纪临与方晓岚,他们之间的合作方式非常耐人寻味。它不像传统的美食书籍那样,由一位主厨或一位美食家主导,而是呈现出一种“采集者”与“记录者”的完美平衡。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方(可能是陈先生)负责的是那些充满烟火气、带着实战经验的“手感”和“火候”,那是只有长期站在灶台边才能积累的直觉;而另一方(可能是方女士)则负责将这些难以言喻的经验,用一种清晰、富有逻辑的文字结构梳理出来,并加入人文观察和历史参照。这种互补性使得全书的论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扎实又灵动。阅读时,我仿佛看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厨房里亲自示范,而另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则在旁边用精妙的笔触将大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忠实地记录下来,并进行恰当的解读。这种双重视角带来的丰富层次感,让这本书在同类题材中显得卓尔不群。
评分作为一名对岭南文化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文化层面的挖掘深度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教你做菜”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顺德菜置于珠江三角洲的地理、气候、甚至是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书中引述了不少关于古代水利灌溉、鱼米之乡的形成如何直接影响了粤菜对“鲜活”的极致追求的论述,这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让我对“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这句话有了更立体的理解。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段关于“水”的探讨,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论证顺德人对不同水源(比如井水、河水、雨水)在特定菜肴中的微妙作用的认知,这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地方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享用的美味,背后是数百年人文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读完之后,我再去品尝任何一道经典的广府菜,都会不自觉地带着一种更审慎、更富历史感的目光去品味其背后的“缘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味道的表层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并不轻松,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和思考的学术专著,而不是一本让人放松的“下饭读物”。它的信息密度极高,作者似乎秉持着“绝不浪费一页纸”的原则,每一个章节都塞满了大量的细节考证、典故引用和经验总结。我必须承认,在第一次通读的时候,我感到了一定的压力,很多复杂的术语和繁琐的流程描述,让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拿出笔记本做笔记,甚至要对照着地图和历史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作者所指的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或历史事件。然而,正是这种“费脑子”的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它挑战了我的知识边界,迫使我不仅仅作为一个食客,更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去靠近这门手艺的内核。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系统性地、从根源上理解粤菜精髓的资深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储备是无可替代的,它要求你拿出百分之二百的专注力,但最终的回馈,绝对值得这份投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