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風雨中來做我的愛人:佛羅斯特詩集 /港台繁体文学诗歌诗集

到風雨中來做我的愛人:佛羅斯特詩集 /港台繁体文学诗歌诗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特.佛羅斯特 著,曹明倫 译
图书标签:
  • 佛羅斯特
  • 詩集
  • 詩歌
  • 港台文學
  • 繁體文學
  • 愛情
  • 浪漫
  • 經典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遊目族
ISBN:9789861900650
商品编码:10876772679
出版时间:2016-08-05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無注音,適合青少年、成年讀者閱讀

他是美國詩歌新潮流的領袖,
一生榮獲四次普立茲詩歌獎,
更獲四十餘所大學授予榮譽學位,
他,是二十世紀美國zui具影響力的詩人——羅伯特.佛羅斯特。

「這是很久以來在美國寫出的zui好的詩。」
——葉慈

他的首部詩集就贏得各詩人和評論家的熱烈討論,
他的經典詩歌,每個學童都能隨口背誦,
他自然流暢的文字,無法讓人不喜歡。
他,是擅長把日常語言化成詩的魔法詩人——羅伯特.佛羅斯特。

我將會一邊嘆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節自<未走之路>

〈未走之路〉好比〈靜夜思〉,是每個美國小朋友都會朗朗上口的詩,也是佛羅斯特zui具代表性的一首詩。本書以此為名,精選出五十多首他的必讀詩作,這些必讀詩作,分別來自佛羅斯特的五本詩集:
《少年的心願》,《波士頓以北》,《山間低地》,《新罕布夏》〉,及《小河西流》,本書也以詩集名稱,按出版時間順序分為五單元,讓喜愛讀詩的人,在品嚐字句之間的優美與深意時,也能感受到詩人的心境轉變。
全文以中英對照的編排方式,看佛羅斯特如何以樸實無華的語言,把生活的經驗化為zui深刻的智慧。

【本書特色】

◎精選二十世紀美國zui具影響力詩人佛羅斯特50首經典短詩作,擁有一本小書,就擁有詩人畢生精華。
◎知名譯者做序,導讀佛羅斯特生平、詩歌特色與藝術追求。
◎中英對照,20世紀美國桂冠詩人 × 21世紀華人界翻譯名家!擦出跨時代的文學花火!
◎書背精緻布紋,與封面壓紋設計,用質感展現經典魅力。
◎隨身一冊方便攜帶,走到哪裡,都是閱讀的zui佳場所!

導讀
始於歡欣,終於智慧

世間有兩種現實主義者,
一種拿出的馬鈴薯總是沾滿了泥,
以表明他們的馬鈴薯是真的;
另一種則要把馬鈴薯弄乾淨才感到滿意。
我傾向於di二種現實主義者。
在我看來,藝術要為生活做的就是淨化生活,去蕪存菁。
——佛羅斯特

佛羅斯特善於從看似平淡無奇的生活中,發現詩的情趣與哲理,也因為他將藝術視為「淨化生活」的過程,所以他的詩往往是心境的隱喻,譬如<補牆>中的牆,暗示著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摘蘋果之後>的「睡眠」和<雪夜在林邊停留>的「安歇」,則象徵了死亡。

本書收錄佛羅斯特50首詩作,平均的取自他於1913年所著的首本詩集《少年的心願》、1914年敘事詩集《波士頓以北》、1916年《山間低地》、1923年《新罕布夏》及1928年的《小河西流》。是他從倫敦初試啼聲,到評論家無不熱烈討論,並逐漸享有名譽的各階段經典作品。

其中zui有名的一首——《未走之路》,是任何一位美國學童都能隨口朗誦出來的經典詩作:

「金色的樹林中有兩條岔路
可惜我不能沿著兩條路行走……」

一個旅人來到金色樹林的岔路上,他沒有把握走哪一條才好,旅人zui後選擇了一條杳無人跡的道路,把另一條路留給未來,雖說這樣……

「但我知道人世間阡陌縱橫,
我不知未來能否再回到那裡。」

而進入那條道路,是踏上美好旅程?還是後悔的抉擇?誰知道呢,旅人也許會在未來的某個早晨,一邊嘆息一邊敘說:

「在某個地方,在很久很久以後:
曾有兩條小路在樹林中分手,
我選了一條人跡稀少的行走,
結果後來的一切都截然不同。」

因為那天早晨的一念間,改變了旅人的一生。表面上,佛羅斯特只是描述「旅人在樹林的岔路前踟躕不決的心情」,卻其實探討著人生道路上的得失,每個人有不同階段的抉擇,而每個階段的「得」,也都因為過去的「捨」而達成,但「得到」與「捨去」的事物,有誰好誰壞嗎?佛羅斯特的答案很明顯,他用「那天早晨兩條路都鋪滿落葉,落葉上都沒有被踩踏的痕跡。」兩句道出,每條道路都是平等的,同時也說明了他的人生態度。

曾有評論家說:「佛羅斯特先生懂得如何用zui少的語言表達zui多的思想和感情。」佛羅斯特的詩句不僅如此,口語化卻不失韻感,讀起來流暢自然也充滿聯想的魅力。在文學的金色樹林中,如果你想選擇一位20世紀的詩人作品閱讀,那麼前方沒有岔路,肯定要認識「美國詩歌新潮流的」的領袖詩人佛羅斯特!


作者資料
羅伯特.佛羅斯特(Robert lee Frost)
於1874年3月26日出生在舊金山,是20世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

他前半段的人生曾從事記者、教師,也在新罕布夏州經營農場,但這一切都與願相違,使他鬱鬱寡歡。不過也因為這些日子,讓他親近了鄉村景色與自然風光,影響他未來詩作的呈現。

直到1912年,佛羅斯特決定全心投入創作,賣掉農場,辭去教職工作,舉家遷移到英國,更在1913年出版了di一本詩集《少年的心願》(A Boy's Will),引起評論家廣大的關注;緊接著出版的《波士頓以北》(North of Boston)更令人耳目一新。三年後他載譽歸國,成為美國詩歌新潮流的領袖,作品開始被大量出版,漸漸成為享有世界聲譽,極深受讀者歡迎的美國一流詩人,更四度榮獲普立茲詩歌獎。

基本資料
作者:羅伯特.佛羅斯特(Robert lee Frost)
譯者:曹明倫
出版社:遊目族
書系:遊目族
出版日期:2016-08-05
ISBN:9789861900650
城邦書號:TB7108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2.7cm×16cm

沧桑百年,浮沉一梦:清末民初江南士人的家国情怀与精神探索 引言: 晚清至民国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思想激荡的时代。旧的秩序轰然倒塌,新的思潮汹涌而至,传统的士人阶层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前,面临着身份的重塑与信仰的抉择。本书聚焦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一群活跃于江南地区的知识分子——那些曾经的儒家精英,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适应与最终蜕变,他们的内心世界、文学创作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共同构筑了一部复杂的精神史诗。 第一部分:旧梦的破碎与新潮的冲击(约400字) 本书开篇,将细致描摹光绪末年江南地区的社会图景。这里既有江南园林的精致与文人雅集的风雅,更潜藏着列强入侵、内部腐朽带来的危机感。我们将通过对多位未被主流史学充分关注的士人日记、信札的爬梳,还原他们从“读书做官”的传统路径中,如何目睹科举制度的废除,新式学堂的兴起,以及西方思想(如进化论、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隐秘渗透。 重点探讨“中体西用”思潮在士人阶层内部的争论与实践。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在保留儒家伦理核心的前提下,吸纳西方的技术与制度,以图“救亡图存”。然而,这种谨慎的改良主义姿态,很快被革命的浪潮所吞噬。本书将呈现他们面对政治幻灭时的失落感,以及对传统价值体系产生动摇的内心冲突。对于许多老派士人而言,这种冲击不仅是政治上的,更是形而上学的——“天命”何在?“仁义”如何自处? 第二部分:文人精神的转向:从经世致用到个体觉醒(约500字) 辛亥革命的爆发,对这批知识群体构成了双重挑战:一是政治舞台的坍塌,二是身份认同的模糊。本书将重点分析他们如何将经世济民的热情,转向文学和教育领域。在新的“白话文”运动中,这批带有深厚古文功底的士人,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与复杂的心理状态。 我们将考察他们如何利用新式文学杂志、私人讲学,去阐释他们对“国民性”改造的期望。例如,一些士人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转换成对“现代人格”的构建呼唤。然而,他们的笔触中往往残留着一种对逝去时代的缅怀与对现代社会原子化的不安。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们开始关注个人情感、家庭伦理的现代化,以及在动荡时代中对“真我”的追寻。这种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常伴随着对传统“礼教”束缚的反思,以及对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界限的艰难平衡。本书将通过分析他们诗歌、散文中的意象变迁,揭示这种精神张力的微妙演变。 第三部分:家国之殇与文化传承的焦虑(约400字) 随着军阀混战的加剧与外侮的持续,知识分子的“救亡”情怀愈发迫切。本书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他们在文化保守与文化激进之间的摇摆。面对“全盘西化”的论调,这些江南士人深知本土文化的根基所在,他们担忧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会遗失那些支撑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 我们将分析他们对“国粹”的维护姿态,这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一种特定生活美学、道德情操的坚持。例如,他们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他们对科学理性的推崇是否与他们内心深处对“天人合一”的眷恋相悖? 此外,本书也将关注他们对家庭和地方社群的责任感。在国家层面权力真空时,地方士绅和文化精英往往成为社区秩序的维系者。他们的努力,体现了在宏大叙事崩溃后,个体知识分子如何以微观的方式,试图保持文明的火种。 结语:留给后世的沉思(约200字) 本书的总结部分,将提炼出这一代江南士人留给后世的遗产。他们是旧时代的守夜人,也是新时代的探路者。他们的挣扎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现代化转型并非简单的器物更迭,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精神的重构。他们的心路历程,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复杂性的重要切片。通过他们的经验,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在一个文化剧烈断裂的时代,坚守与变革的界限是如何模糊不清,而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又是何等沉重。 本书旨在以细腻的史料考证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重构这一群体在风雨飘摇中的精神肖像,为读者提供一幅关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的精微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诗集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很强烈的时代感和艺术气息,那种褪色的色调和疏朗的排版,仿佛能让人触摸到时间留下的痕迹。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沉静而有力的文字力量。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诗歌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时的细腻笔触,诗人似乎总能捕捉到那些常人忽略的瞬间,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梢的纹理,或者风吹过田野时那种无声的律动。读这些诗,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那些关于生命、选择和孤独的主题,被包裹在优美而又朴实的语言之中,毫不说教,却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消遣之作,而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的珍品,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仿佛诗人在不同的时间点,向我展示了同一幅风景的不同侧面。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诗集对我个人的创作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教会了我“减法”的重要性。很多诗篇的篇幅都不长,有些甚至只有短短几行,但每一个字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绝无冗余。这种精炼的美学,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读到那些关于时间流逝、记忆沉淀的篇章时,我常常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某些经历的记录方式。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它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将悬念和可能性留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完成最后的“拼图”。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互动方式,让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参与和再创造,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趣味性。

评分

初次接触这批作品,最大的冲击来自于其语言的“克制”与情感的“奔涌”之间的张力。它不像某些现代诗那样追求标新立异的晦涩,而是用一种近乎口语化的、平实得近乎粗粝的词汇,构建起一个情感的迷宫。这种“朴素的力量”非常迷人。我尝试着去模仿其中几句的节奏感,但很快发现,那种独特的韵律感是无法被轻易复制的——它仿佛是诗人与他所处的土地之间长期共处的“方言”。这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跟随着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人,走过了一片又一片风景迥异的境地,从熙熙攘攘的街角到空旷无人的荒原,每一步都有他独到的见解和不加修饰的感叹,让人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被带入一种深刻的沉思状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那种“历尽沧桑后的温柔”。虽然诗中不乏对挫折、失落甚至生命终结的探讨,但处理这些沉重主题的方式却出乎意料的温暖和接纳。它没有试图去美化痛苦,而是平静地承认了痛苦是生命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力量。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等待”和“希望”的描写,那种希望不是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深刻理解之上的坚韧。将这本书放在床头,睡前随便翻开一页,总能找到一句恰好能抚慰今日疲惫心灵的慰藉。它就像一位沉默但充满智慧的老朋友,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递上一杯温热的茶,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真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诗”这种文学形式的尊重。繁体字的排版有一种古典的韵味,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每一首诗都拥有了呼吸的空间,不会让人感到文字的拥挤和压迫。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描绘日常场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超凡的洞察力。他笔下的“日常”从未是平淡无奇的背景板,而是充满了隐喻和哲思的舞台。比如描绘一次普通的散步,他能写出脚下泥土与远方山峦之间那条无形的连接线,让人不禁停下来思考自己与周遭环境的真实关系。这种将宏大叙事融于微小细节的能力,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感觉每读完一首,自己的心境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净化和提升,仿佛被带入了一个更为纯粹的精神领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