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On Show - Temporary Design for Fairs, Events & Exhibitions
展出进行时——临时会展、活动及展览设计
ISBN:9787561170786
出版社:sandu publishing
作者:三度出版有限公司
基本资料:230×290mm,精装,272P,英文
定 价:290元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各种展览总是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如画展、摄影展、艺术展、商品发布展等等。展览可以说是艺术家和商家们吸引群众目光推销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一个展览而言,展出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展览设计与展出内容是否切合、能否引起公众关注也是决定一场展览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书搜罗近年来全球优秀展览项目,为设计师们在策划不同主题的展览上提供有用的参考,作品包括摄影展、艺术展、产品展、主题展等,其中有短期展览亦有固定展览。
如果说市面上很多展览设计书籍侧重于宏大叙事和概念的拔高,那么这本《On Show》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细节“微观管理”的痴迷。其中关于照明设计的章节尤其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停留在“使用何种灯具”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光束角、色温、显色指数(CRI)如何与特定展品产生化学反应。例如,作者对一件雕塑作品采用了何种角度的洗墙光和边缘光,以最大化其体积感和材料的纹理,那段描述极其精准,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束光打在作品上的温度。此外,关于临时展板与永久结构间的“可逆性连接”处理,也体现了设计师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思维。这种对“不留痕迹”的追求,在强调可持续性和快速迭代的当代设计语境下,显得尤为珍贵和具有时代意义。整本书展现了一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设计哲学。
评分这本书,初次翻开时,那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力就让人印象深刻。装帧设计本身就带着一种现代艺术的腔调,与书名所预示的“展出进行时”的主题完美契合。内页的排版布局极为考究,大量的实景照片和精细的图纸并置,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一个正在搭建或已成型的展览空间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材质肌理的捕捉能力,无论是粗粝的混凝土、光滑的金属,还是半透明的有机玻璃,那种光影在不同表面上的折射和互动,都被细腻地记录下来。它不仅仅是在展示最终效果,更像是对展览设计过程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灵感瞬间”的捕捉和固定。对于我这个在行业边缘观望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设计不是静止的蓝图,而是与空间、光线、时间共同呼吸的生命体。这种对过程美学的强调,使得这本书远超了一般的设计图集范畴,更像是一本关于空间叙事的视觉论文。每一个案例的解析都充满了对“为什么这样处理”的深入探讨,而不是简单的“是什么”。
评分这份出版物散发着一股强大的“实践精神”,它绝非是那些空泛地谈论美学理念的书籍。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出可以直接应用于项目中的“干货”。比如,关于高效的项目管理流程和跨部门协作的挑战,书中通过几个“高压”案例的复盘,提供了非常务实的解决方案,这对于初入职场的项目经理来说,是无价的财富。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展示最终成功作品的同时,也坦诚地剖析了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失败的尝试”和“被迫的妥协”,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它让我们明白,顶尖的设计成果往往是在不断试错和优化中诞生的。这本书成功地将设计理论、工程技术、观众心理学和项目管理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关于“展出”全生命周期的完整图景,令人受益匪浅,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成功地在高度专业的技术细节和引人入胜的案例故事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阅读时,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邀请进入设计工作坊的学徒,亲眼见证一个宏大的概念如何一步步被拆解、打磨,最终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尤其是一些关于临时性结构的讨论,展现了设计师在时间和预算的严苛限制下,如何利用创新的材料解决方案和施工技术来达成预期的视觉冲击力,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人流导向”与“信息层级”的章节,作者并未采用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对比几个截然不同的展陈案例,直观地展示了空间动线设计如何影响观众的情绪和知识接收效率。这对我后续思考任何涉及公共空间规划的项目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深刻理解到,好的设计永远是为人服务的,是隐形的引导者。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吸收,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重塑之旅”。它挑战了我过去对“展陈”仅限于“摆放展品”的传统认知。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读者:展览本身就是一个持续发生、不断被观众“激活”的艺术品。书中的许多跨界元素整合非常值得称道,比如如何将声景设计、气味设计融入到纯粹的视觉展示中去,以构建一个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互动装置”的介绍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需要观众身体参与才能完成信息传达的部分,这些设计不仅提升了参与度,更关键的是,它巧妙地规避了传统展板带来的距离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动态的、反应式的设计工具箱,鼓励从业者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感官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