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神经科学家教你5种有效策略》
作者: 喬許.戴維斯(Josh Davis, Ph.D.)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8月7日
ISBN:9789862136218
页数:224
尺寸: 14.8 x 20 cm
装帧: 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富比士》、《金融時報》、800-CEO-READ等財經媒體專文報導
每天重要的2小時,你用來做什麼事?
專門寫給創意工作者、自由接案者、一般上班族、專業人士的工作策略書
不論我們喜歡或討厭自己的工作,多數人每天的工作量已經達到難以負荷的程度。當工作多到難以招架時,即使是才幹令人望塵莫及、成就令人驚嘆的一流人才也會落入「效率陷阱」中:設法擠出更多時間工作,強迫自己長時間持續工作、不中斷休息,如果有部屬的話,也讓他們這麼做。
本書作者喬許.戴維斯博士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現任紐約神經領導力研究院(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研究總監暨首席教授,長年研究神經科學與心理學,文章散見《哈佛商業評論》、《策略與企業》(strategy+business)、《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等商業與學術媒體。
戴維斯博士從長期的科學研究,以及自身與高效率且快樂的人共事或提供顧問的經驗所獲得的啟示是:人體不是電腦,我們的生理狀態對思考方式具有影響;想要真正擁有高生產力和創造力,要拋開常見的效率迷思與工作模式,每天創造適當的狀態與條件,使心智有高效能表現,優先完成當日關鍵工作。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引據十數項研究成果與大量文獻結論,提出5種有效策略,配合人體生理系統的適運作狀態,我們每天至少都能創造出2小時的高效率心智狀態:
? 辨識每個決定點:妥善利用做完一件事或被打斷後的5分鐘,想一下後續該處理哪件事;別擔心「浪費時間」的問題,想趕快做事的急迫感,有時會讓我們先把時間誤用在不重要的事上,消耗我們的心力。
? 管理心智能量,善用好情緒與壞情緒:所有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引發情緒,學會在心智疲勞之前,先集中精神做重要的事。全球流行天后碧昂絲(Beyoncé)說:「緊張,讓我表現得更好」;正面情緒是養分,但負面情緒不必然是毒素,正、負面情緒都可以用來提升工作表現與成果。
? 停止對抗分心,學會放自己一馬:專注是成功的要素,但人類的注意力系統天生善於留意分心事物,這是演化的生存必要策略之一。學會讓心思漫遊,東想西想、作作白日夢,對提升創意和思考未來都有幫助。
?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性: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能讓你表現得更出色。適量、溫和的運動可以提升專注力和心智能量,吃什麼、怎麼吃、一次吃多少,也會影響你的表現。咖啡因有助於提升效率,但不是喝多就有用,少即是多,無效時小睡10分鐘更好。
?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辦公環境中的噪音、光線和桌邊雜物,都會影響你的工作效能。斷斷續續的談話聲,是專心工作的頭號勁敵,但戴耳機聽音樂並非治疗解方。較昏暗的光線可催生創意,辦公空間大一點,則有助於多冒點險、展現領導自信。
強力推薦
「非常有趣又實用的一本書。作者戴維斯提供的建議很簡單,容易實行,而且立刻就可以看到成效。我昨晚花了高效率的2小時閱讀此書,改變了我今天的工作方式。」——彼得.布雷格曼(Peter Bregman),《關鍵18分鐘》作者
「關於如何提升個人生產力的建議非常多,大多數的建議彷彿要你像轉輪上的倉鼠跑得更快……但你不是倉鼠,這本書教你如何別再這樣。」——海蒂.格蘭特.海佛森(Heidi Grant Halvorson),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動機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成功人士都在做的9件事》(Nine Things Successful People Do Differently)作者
「本書作者戴維斯告訴我們,企圖以效法電腦效率的方式來管理我們的時間,注定要失敗。他以淺顯易懂且有趣的文筆生動地解釋行為科學,告訴我們一天當中真正有效率的關鍵時刻,而且一樣重要的是,他也告訴我們如何用更好的方式,安排其他效率沒那麼好的平凡時刻。」——麥克.亨里克斯(R. Michael Hendrix),IDEO設計公司合夥人
「戴維斯為困擾我們所有人的一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反直覺的解方:我們不可能完成『每一件事』,無論再怎麼賣力,都還差得遠呢!所以,我們或許不該試圖追求完成所有事,應該改而根據研究發現,設法每天創造高效率的幾個小時,做好真正重要的事。這是一本重要著作,裡頭有扎實的研究根據,每章都有生活化的小故事,教我們把科學方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大衛.洛克(David Rock),神經領導力研究院院長、《高效能人士的思維導圖》(Your Brain at Work)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喬許.戴維斯博士 Josh Davis, Ph.D.
布朗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在巴納德學院心理系全職任教5年後轉任現職。現任神經領導力研究院(NeuroLeadership Institute)研究總監暨首席教授,指導該學院把基礎科學研究轉化為商業與領導用途的工作,推動新研究內容的各種策略。
戴維斯博士的文章散見各主流媒體,包括《哈佛商業評論》、《策略與企業》(strategy+business)、《人力與策略》(People & Strategy)、《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神經領導力期刊》(NeuroLeadership Journal)等處。他經常在神經領導力研究院和世界各地舉辦的研討會及組織活動中演講與授課,也為個人提供公開演說和生產力方面的指導與訓練服務。他的學術研究主要側重「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情緒調節,以及情緒神經學,論述刊登於許多專業期刊。
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成長,現與妻子居住在紐約市。
譯者簡介
李芳齡
已出版譯作近百本,包括近期作品《2的力量》、《三個商學院教授的公路筆記》、《Google模式》、《執行力的修練》、《交涉的藝術》、《BCG顧問教你轉型思考術》、《開放資料大商機》、《杜拉克:管理的使命、責任、實務》、《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練》、《開放式經營》、《facebook臉書效應》、《當十億中國人一起跳》、《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哈佛商業評論:企業策略》、《豐田模式》系列等。
目錄
前 言 哇!這麼有效率
策略1 在日常事務中,辨識每個決定點
策略2 管理你的心智能量,善用好情緒和壞情緒
策略3 調整對抗分心的方法,學會放自己一馬
策略4 掌握運動和飲食的訣竅,你就能表現得更出色
策略5 噪音、光線、雜物?自己動手打造有益的工作環境
結 語 擺脫窒息感,學會駕馭工作
謝辭
注釋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对“休息”的重新定义。我们这个社会似乎患上了一种“休息羞耻症”,总觉得停下来就是落后。我以前的休息方式就是刷手机、看新闻,结果是身体没恢复,大脑反而更累。这本书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无效恢复”,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休息(比如主动休息、认知切换、甚至是单纯的无聊时间)对大脑恢复活力的差异。我尝试了书里介绍的一种“微间隔”恢复法,仅仅是闭目凝神三分钟,中间完全不接触任何屏幕信息,效果比我刷十分钟朋友圈好上百倍。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它不是让你少工作,而是让你工作得更“聪明地恢复”。当我开始真正享受高质量的休息时,我发现我对待工作的那两个“黄金小时”的态度也变了——它们不再是必须忍受的苦差事,而是我渴望投入的创造性时光,因为我知道,我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确保我的投入是物有所值的。
评分这部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时间管理黑客指南”!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不停打地鼠的消防员,今天解决了A的燃眉之急,明天又得扑灭B的火情,根本没时间做那些真正能让我进步的事情。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没有泛泛而谈“提高效率”,而是直击核心,用一种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方式,教你如何重新“圈定”你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刻。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跟你讲大道理,只给你工具”的态度。它让我明白,所谓的“忙碌”,很多时候不过是低价值事务占据了高价值时段的心理惯性。读完之后,我第一个做的就是设置了一个“深度工作堡垒”时段,坚决拒绝一切打扰。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感觉像是与世界“失联”了几天,但仅仅一周下来,我处理复杂报告的效率就提升了至少百分之三十。那种把一件重要任务干净利落地做完的成就感,是以前那种“碎片化完成”完全比拟不了的。这本书不只是让你更忙,而是让你更“有质量地闲下来”,因为它帮你把该做的事在最对的时间段内解决了。对于那些感觉自己被日程表牵着鼻子走的职场人士,这简直是一剂强心针,能让你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导权。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神经科学家”这个标签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这类书容易把简单的概念复杂化,用一堆晦涩的术语来包装“常识”。但这本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巧妙,她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大脑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关于注意力和决策疲劳的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我以前总以为自己是“意志力不坚定”,所以容易在下午犯困、拖延。但读了才知道,这根本不是道德问题,而是生理和化学的必然结果——你的前额叶皮层电量已经告急了!书中关于“能量管理优先于时间管理”的论述,对我触动极大。我开始尝试调整我的工作流,把需要高度认知负荷的任务放在早晨能量高峰期,而把回复邮件、处理行政杂务这类“自动驾驶”模式的工作放在下午。这种基于生物钟的调整,比我过去死磕“番茄工作法”有效得多。书里对“心流”状态的解读也很有启发性,它不是一个玄之又玄的目标,而是可以被设计和诱发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努力”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成了可以被科学管理的基础资源。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那就是“掌控感”的回归。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觉时间像一条湍急的河流,我们只能被动地顺流而下。这本书像是一本“河流控制手册”,它教你如何识别水流的模式,如何在关键节点设置缓冲,甚至如何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借用一些水力来推动自己的小船。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不带批判性的语气,它不会指责你不够努力,而是提供一套更优的算法。我个人对那种强调“坚持就是胜利”的鸡汤文路数感到厌倦,这本书则完全是另一派——它强调的是“优化就是胜利”。它让我从“战术上的勤奋”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战略上的聚焦”。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长期、高复杂度思考的职业人士来说,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它真正做到了,让你感觉你不是在跟时间赛跑,而是在设计时间的节奏。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动机比较功利,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大项目,需要短时间内实现生产力的爆发式增长。我不是那种喜欢做大量笔记的读者,但这本书中的“策略区块”设计,让我忍不住频繁地停下来,拿出笔来画重点。它的结构非常清晰,每种策略都有明确的“目标——原理——操作步骤——常见陷阱”的完整流程。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关于“任务分层与锚定”的章节。我过去常常陷入“清单地狱”,把所有事情塞在一起,结果哪件都提不起劲。这本书教我如何识别出那个真正能推动整个链条前进的“关键锚点”,然后用那两个“黄金小时”去攻克它。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框架,让我对整个项目的规划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我如何度过一天”,更是关于“我如何规划我的产出”。对于项目经理或者需要领导团队交付成果的人来说,这套方法论的普适性非常高,因为它教你如何优化“决策树”,而不是仅仅优化“执行速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