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为《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之一,是1982年为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古籍整理的指示精神,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由国医大师何任教授组织全国知名中医专家和学者,历经近10年时间编撰完成。《金匮要略》向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被视为医家圭臬,是中医临床之源泉。本次整理不仅反映了作者较高的中医文献水平,也体现了他们毕生所学和临床经验之精华。全书引用文献,丰富翔实,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本。
卷上
卷中
卷下
校注后记
方剂索引
读完这本《金匮要略校注》,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让我对“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的校注者,在处理原文时,展现了其非凡的智慧。他/她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够将那些古老而晦涩的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精髓。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发现,那些原本让我困惑不解的条文,在校注者的解读下,变得豁然开朗。 他/她不仅是对文字进行解释,更是对其中蕴含的医学思想进行挖掘和阐释。例如,在讨论某个方剂的适应症时,校注者会详细分析其所针对的病理机制,以及药物是如何作用于这些机制的。他/她还会引用大量的医案,来印证其理论的正确性,这让我的学习过程,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和实践的支撑。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理、法、方、药”的层层递进式的讲解。校注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从疾病的病理机制,到治疗的原则,再到具体的方剂和药物选择,这样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并非是简单的药到病除,而是基于对人体和疾病深刻认识的系统性干预。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主动思考。在某些地方,校注者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性,也让我对中医的学习,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最近,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这本《金匮要略校注》。说实话,作为一名并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医怀有敬畏之心的读者,我曾经对阅读《金匮要略》这样的古籍感到一丝畏惧。古文的晦涩,辨证论治的复杂,都曾是摆在我面前的障碍。然而,这本“重刊”版本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首先,书的整体设计就非常人性化,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有份量,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翻开书页,最先映入眼帘的是经过精心整理的原文,字迹清晰,没有丝毫含糊不清的地方。紧接着,便是那令人称道的“校注”部分。我发现,校注者并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简单的词句解释,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口吻,将深奥的医学理论娓娓道来。 他/她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在阅读过程中,我会不自觉地跟随他/她的思路,一步步地理解原文的含义。例如,在讲解某个方剂的组成时,校注者不仅会解释每味药的作用,还会阐述它们之间的配合之道,以及为何要用此药而非彼药。更妙的是,他/她还会穿插一些经典的医案,通过实际的临床应用来佐证理论,这使得那些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辨析”部分。对于一些原文可能存在歧义的地方,校注者会详细地列出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给出自己较为审慎的判断。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感信服,也让我意识到,学习经典,不仅仅是背诵,更是理解和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传统医学发展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医的博大精深,离不开对经典原著的深入研习。而《金匮要略》作为“方书之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曾尝试阅读过市面上的一些《金匮要略》版本,但往往因为原文古奥难懂,加上注释的不足,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直到我接触到这本“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版本的《金匮要略校注》,才真正感受到“拨云见日”的畅快。 这本书的校注者功力深厚,不仅在文字功底上十分扎实,更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上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她对原文的理解,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常常能从寥寥数语中解读出深刻的道理。例如,在论述某个疾病的辨证论治时,校注者详细地分析了不同证型之间的区别,以及治疗上的侧重点。他/她并非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方剂的构成逻辑,以及药物的剂量、用法等细节。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关注了方药的运用,还强调了“治未病”的思想。在一些篇章的注解中,校注者引用了大量古代医家的论述,阐释了如何通过调整生活起居、饮食习惯等来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者在疾病早期进行干预。这种 holistic 的治疗观,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尤为珍贵,也让我对中医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作为一名常年与中医典籍打交道的学习者,我深知一本好的校注本对于理解原著的重要性。因此,当“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的《金匮要略校注》出现在我面前时,我便立刻被它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古籍翻印,更是一次精心的学术梳理和再创作。 我最欣赏的是校注者在“校”方面的严谨态度。他/她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对照了多个版本的《金匮要略》,力求还原最接近原貌的文字,还在校勘过程中,对一些讹误之处进行了纠正,并给出了充分的理由。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中医经典的高度负责。 而在“注”的方面,校注者展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她对原文的解读,并非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医学思想和临床应用。例如,在解释某个病症的提纲时,校注者会详细分析其病因、病机,以及与其它病症的鉴别要点,并结合历代名家的论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框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某些方剂的讲解,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校注者不仅分析了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的配伍,更深入阐述了药物的炮制、剂量、服法等细节,以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化裁的原则。这对于我这样的临床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
评分初次捧读这本《金匮要略校注》,是被其“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的标签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权威又易于理解的经典著作作为入门。翻开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精良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每一页都散发着古籍的沉静与厚重。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书中的校注部分并非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旁征博引,对原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句,更是深入挖掘了字里行间的含义,结合历代名家的医案和理解,为我揭示了许多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可能被忽略的精髓。 比如,在某个方剂的讲解中,校注者详细阐述了药物的配伍原理,不仅说明了君臣佐使的组合关系,还进一步探讨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为何要使用这些特定的药物,而不是其他同类药物。这种细致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古代药房,亲手研磨着草药,感受着它们药性的碰撞与融合。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对原文的疑难辨析,对于一些历来存在争议的条文,校注者并没有回避,而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附上了充分的论据,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理解经典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