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

钱穆先生全集(繁体版):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穆 著
图书标签:
  • 钱穆
  • 中国文化
  • 文化史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学术
  • 传统文化
  • 新校本
  • 繁体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9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96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钱穆先生著作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3
字数:1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余迁居来台,即曾在空军各基地作过一番巡廻演讲,又增以在三军参谋大学、海、陆、空军官校之演讲,共成中国文化十二讲。此为余对当前军人作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一集。今年海、陆、空三军之军官集合为莒光班,轮番受训,余应萧政之教育长之邀约,随班讲「中国文化精神一 一课程,前后十三次,汇印成册,此为余对当前军人作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二集。莒光班此一课程,此下仍将继续,政之瞩余改定总题为「中阁文化对世界之责任气余已应其请,仍当随班络续分题讲述,将来再以汇印,将为余对当前军人有系统的文化演讲之第三集。

目录

一 中国文化精神
二 中国文化传统在那裹
三 中国文化的变与常
四 文化传统中的冲突与调和
附录 讲辞大纲
五 文化的散播与完整
附录 讲辞大纲
六 文化的长命与短命
七 文化中之事业与性情
八 文化的中和与偏反
九 文化中的自然与世俗
十 文化中的积累与开新
附录 讲辞大纲
十一 文化中的精粹与渣滓
十二 文化的前瞻与回顾
十三 复兴文化之心理条件

精彩书摘

诸位当知,文化即是一个生命,生命应在我们各人自己身边,生命决不外在,而且急切也丢不掉。如各人有记忆,那能全忘了;各人有嗜好,那能全变了?我们则在急切地求忘求变。就知识分子言,一般说来,知道外国的,总是比知道本国的多。但这现象,究是可喜,抑是可忧呢?若待自己以往的全忘了,以下的,则全靠追随别人,试问世界上能有这样的民族、这样的文化吗?
依我个人论,我已过了七十之年,我敢老实对诸位说,在我心中,实在是更爱我们四五千年来的旧中国与旧中国人,更胜过我所爱于此七十年来的新中国和新中国人。诸位或许会说我顽固,但盼诸位不要说我是悲观。因我认为中国民族与中国文化必将复兴。此七十年来之中国与中国人,最多只是一过渡,不能说是一开创。我此等话,特别喜欢向诸位讲,因诸位都是军人,军人天职,是要贡献各人的小生命,来换回民族国家的大生命。尤其我敬重中国军人,他们已把中国民族国家文化护卫了四五千年到现前,尚是屹立。全世界其他军人,莫能与中国军人相比,这是历史事实,一点都不假。但我下边向诸位所讲,不是讲军事,军事我不懂,我只想向诸位讲中国文化,因诸位站在保卫中国文化的前线,是保卫中国文化的中坚,同时亦是保卫中国文化最后一壁垒。
……

前言/序言


《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 探索中华文明之魂 钱穆先生,一代国学大师,其著作贯穿古今,洞察中国文化之精髓,影响深远。在其宏大的学术版图之中,《中国文化精神》一书,更是凝聚了他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积淀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堪称探索中国文化精神的不朽之作。本次推出之新校本,不仅在原文校勘上精益求精,更辅以细致的注释与导读,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完整、清晰、深入的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亦非对中国历代制度的罗列分析。钱穆先生在此书中,以一种宏观的、人文的视角,致力于揭示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艺术审美乃至人生态度的核心精神特质。他并非孤立地看待中国文化,而是将其置于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比与观照,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文化独有的轮廓与精神向度。 一、 历史的纵深与精神的溯源 钱穆先生深信,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必须深入其历史的肌理。他并非从某个特定的朝代或事件切入,而是追溯至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源头,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形态,再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勃兴,一步步梳理出中华文化精神的萌芽、生长与演变。他特别强调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早期哲学思想对后世中国文化产生的根本性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人对宇宙、对自然的认知,更内化为一种和谐、中庸、注重平衡的生命哲学。 在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梳理中,钱穆先生并非以学术流派的分类为目的,而是着重挖掘其中蕴含的关于“人”的定位、社会的组织、政治的理想以及伦理的规范等核心议题。他认为,儒家思想的“仁”、“礼”、“忠”、“恕”等伦理范畴,道家思想的“无为”、“自然”、“返璞归真”,以及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等政治理念,虽有侧重,却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碰撞、融合、调适,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文化传统。 二、 政治的常道与社会的根基 中国历史的悠长,其政治制度的演变自然是研究的重点。然而,钱穆先生并非仅仅关注制度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制度背后的精神逻辑。他认为,中国政治的“常道”,在于“德治”与“礼治”的理想。尽管历代王朝在实践中屡有偏离,甚至出现“苛政猛于虎”的状况,但“以德服人”、“礼乐治国”的理念始终是中国政治文化中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产生着约束与引导。 他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分析,也别具一格。他认为,这种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其背后所蕴含的“为政在人”的理念,即强调官员的个人品德与才能,以及“天下为公”的理想,是其得以延续的重要精神支撑。科举制度的设立,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以及一种社会流动的可能性,虽然后期制度逐渐僵化,但其初衷的开放性与选贤任能的精神,仍然值得肯定。 在社会层面,钱穆先生着重强调了中国社会以“家”为核心的结构。他认为,“家”不仅是血缘的聚落,更是伦理道德传承、社会秩序维系以及文化认同形成的基石。孝道、宗法制度等,正是这种以家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具体体现。他由此引申出中国社会强调“人伦”的重要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的亲情、长幼尊卑等,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基础。 三、 思想的流变与精神的传承 《中国文化精神》一书,必然涉及中国思想史的演进。钱穆先生以其宏大的视野,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视为一个连绵不断的精神传承过程。他分析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思想发生融合,催生出新的哲学流派,如禅宗等。佛教所带来的轮回、因果、解脱等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死观、命运观产生了深刻的对话,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深入探讨了宋明理学,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理性自觉。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找普遍的真理,并将其与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实践相结合。钱穆先生认为,理学所追求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以及对“诚意正心”的强调,是中国文化精神中理性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 更值得一提的是,钱穆先生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精神特质的关注。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肩负着“道统”传承的责任,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楷模与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从孔子、孟子到历代文人,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士”的精神,即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以及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勇气,是中国文化精神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四、 艺术的审美与人生的情怀 中国文化精神,并非仅仅体现在政治、社会、思想层面,更深深地渗透在艺术审美之中。钱穆先生在本书中,也涉及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他认为,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意境”,书法中所体现的“气韵”,诗词中所寄托的“情致”,都折射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人生有限性与永恒性的深刻体悟。 中国艺术的审美,往往不是孤立地欣赏作品本身,而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它强调“神似”而非“形似”,注重情感的抒发与意念的表达。这种审美追求,与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的精神内核是高度契合的。 钱穆先生认为,理解中国文化精神,最终要落脚于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他描绘了一种积极入世,但又不失超脱的人生观。中国人既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又能够在经历世事变迁后,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达到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这种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张力,正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之处。 五、 新校本的意义与价值 此次推出之《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是在钱穆先生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更加严谨、系统的校勘与整理。历经岁月洗礼,原有的版本难免存在一些讹误或疏漏。新校本的编纂者,穷尽心力,仔细比对了多个版本的原始文献,力求恢复原文的原貌,为读者提供最准确的文本。 同时,新校本增加了详实的注释,对于书中出现的古代典籍、历史事件、人名地名等,都进行了必要的解释。这使得没有深厚国学功底的读者,也能更轻松地阅读和理解。此外,新增的导读部分,则从更宏观的视角,梳理了本书的写作背景、核心观点,并对钱穆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简要介绍,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本书整体框架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其精髓。 《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文明深邃内涵的窗口。它能够帮助我们: 拨开历史迷雾,洞察精神根源: 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而非停留在表面的历史事件。 认识民族特质,理解文化基因: 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所在。 反思当代价值,汲取传统智慧: 在全球化浪潮中,重新审视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涵养人文情怀,提升人生境界: 学习钱穆先生的学术精神与人生态度。 阅读《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一次与中国文化灵魂的深度对话。它将引领我们,在历史的厚重与思想的深度中,重新发现中国,理解中国,并热爱中国。这本新校本的问世,无疑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聆听一位伟大思想家,用他毕生的智慧,为我们描绘出的那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中国文化精神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一 初捧《中国文化精神》,只觉书名古朴,内容必是厚重。未曾想,翻开几页,钱穆先生的笔触便如涓涓细流,缓缓渗入心田,涤荡着我长久以来对“中国文化”这个概念的模糊认知。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从精神层面深入剖析,娓娓道来,将那些看似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碎片,巧妙地串联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读至“天人合一”的论述,我仿佛看见古人在山川之间,感受着宇宙的脉动,将自身融入自然,而非对抗。这种“天人合一”,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和谐,一种对生命本源的深刻理解。先生对于“仁”的阐释,更是触及灵魂,他将“仁”从道德规范提升到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天然的亲和与关怀,这与当下社会普遍的冰冷疏离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不禁深思。而他对“礼”的解读,也绝非拘泥于形式,而是将其视为社会秩序与人伦关系的基石,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内在力量。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也像是在与古人神游,钱穆先生以其洞察一切的智慧,引导着我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我们身上流淌着的文化血脉。

评分

二 “啊,终于拿到这本《中国文化精神》的繁体新校本了!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不只是书本身的重量,更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之前就听过钱穆先生的大名,一直想找他的书来读读。这本《中国文化精神》简直是入门的绝佳选择。书里的文字,繁体字读起来特别有味道,而且排版很舒服,页边留白也恰到好处,看着不累。更重要的是,钱穆先生的文字真是太有力量了!他讲到中国文化里的“道”,讲到“家国情怀”,讲到“君子人格”,这些概念我以前都似懂非懂,但经过钱穆先生的讲解,一下子就清晰明了了。他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你能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化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深深的忧虑。他讲的“天人关系”,讲的“中庸之道”,让我觉得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而且很多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甚至比今天的一些思潮还要深刻。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们不能轻易地把自己的文化往后放,它有太多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珍视的东西。

评分

三 《中国文化精神》(新校本)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窗户。钱穆先生以其温润细腻的笔触,一点点地揭开了这扇窗的帷幕。他没有用艰涩的语言去构建一套抽象的理论体系,而是从中国人最根本的情感出发,从最日常的生活切入,去探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我尤其喜欢先生对“孝”的阐述,他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更将其上升到一种生命传承、一种文化延续的层面。这种理解,让我对“孝”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束缚,而是一种连接,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还有先生谈到的“历史观”,他强调要站在历史的脉络中去理解中国文化,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时期或某个事件。这种宏大的视角,帮助我摆脱了对历史的碎片化认知,构建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刻的认识框架。这本书读下来,会让你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回归到中华文化最本真的样子,也让你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身份和使命。

评分

五 《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我读了不下三遍,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这次拿到的是繁体新校本,感觉比之前的版本更加精炼,也更加贴近钱穆先生的原意。钱穆先生最令人敬佩之处,在于他能够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提炼出来,并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他讲到“中国人的宇宙观”,讲到“中国人的政治理想”,讲到“中国人的艺术精神”,这些看似高深的概念,在他笔下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尤其喜欢先生对于“知行合一”的论述,他将其与中国人的实践精神紧密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这与当下社会一些空谈理论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反思。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文化并非停留在过去的辉煌,而是拥有着永恒的生命力,能够不断地滋养和启发我们。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更加强烈了,也更加明白我们身上肩负的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评分

四 这本《中国文化精神》的繁体新校本,拿到手上就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质感。书页的纸张触感、印刷的精细程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理解。钱穆先生的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遗憾。他以一种极其耐心和恳切的方式,引导读者去体会中国文化中那些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例如,他在论述“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时,并非简单地罗列情感,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情感是如何与社会结构、伦理道德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文化心理。他讲到“人伦”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性,讲到“家庭”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社会的运转逻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字字珠玑,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钱穆先生的智慧,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灵,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钱穆先生的作品值得一读,值得收藏。

评分

莫离无所谓道:“你说那家伙啊,屠城倒不会,你看我像那种人吗?不过如果我真的飙的话,你们琅峫帝国是没有人敢于出手阻拦的。”

评分

中国人总想着有个社会的终极解决方案和方法。古今皆如此。以为有个理论是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世界真有这个真理吗?哲学和科学不同,社会和自然不同,中国人要统一起来,西方人要归类起来,各有分歧。我们需要承认差异,要认同无绝对真理,各有适用性,同时不截然分开,世界是连通的。

评分

评分

琅可儿撅着嘴巴道:“体修怎么了,体修……”话没说完,琅可儿突然反应过来了,樱桃小口张得老大,不可置信的样子,半晌才道:“你,你,你是体修?这,这怎么可能?对啊!你是体修啊。”琅可儿突然想到了,大陆上最知名的体修者也不过才灵皇级别,而莫离却是天号灵尊级别的体修,这差太远了。

评分

钱穆先生经典之作,值得拜读!

评分

三个人的心思,都是那样的微妙。一对小小的玉凤,根本做不得任何依凭。

评分

所有关于胡大哥的事,无论我是否亲历,都了然于心:他自小父母双亡,和独臂的平四叔相依为命。他的父亲磊落坦荡,曾和生死相搏的对手抵足而眠、惺惺相惜。他的母亲温柔端庄,对丈夫情深不离。而他虽然无缘父母的言传身教,却也继承了他们善良侠义、是非分明的秉性。这就是为什么,他会将马姑娘无意的一次相救铭感于心;这也是为什么,他最后无法对苗人凤下手复仇。

评分

余迁居来台,即曾在空军各基地作过一番巡廻演讲,又增以在三军参谋大学、海、陆、空军官校之演讲,共成中国文化十二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