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二版)

有机化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烨,张荣华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有机化合物
  • 化学反应
  • 结构式
  • 命名法
  • 光谱学
  • 合成
  • 机理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0711
版次:2
商品编码:108263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页数:438
字数:7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医学、农学、材料等相关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有机化学(第2版)》是按照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分类原则,遵从由简到难的编排方式,从烃类化合物开始,逐渐过渡到烃类衍生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在烃类化合物后介绍了有机物结构鉴定的物理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以后的各章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按照功能团的特征掌握有机物的性质。

内容简介

  《有机化学(第二版)》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编写顺序,按照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分类原则,加强了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方便教师课堂教学,便于学生从物质的结构出发掌握其变化规律。《有机化学(第二版)》第一部分介绍烃类化合物,以及与之相关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介绍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知识及其应用;第三部分介绍烃类的含氧和含氮衍生物;第四部分介绍天然有机物,包括杂环化合物、氨基酸、核酸、糖类、萜类和甾类化合物。为了适应近年来学科发展的需求,《有机化学(第二版)》最后一章介绍了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
  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有所差异,《有机化学(第二版)》配备了光盘,包含四部分内容:①各章总结和重点知识的梳理;②主要反应过程的动画模拟;③各章拓展知识;④教学课件。

目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1.2.1 组成和结构上的特点 2
1.2.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特点 2
1.3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化学键 3
1.3.1 原子轨道的概念 3
1.3.2 共价键形成的理论 4
1.4 电负性与键的极性 8
1.4.1 电负性与极性共价键 8
1.4.2 偶极矩 8
1.5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9
1.5.1 键能 9
1.5.2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 10
1.6 共振论和共振结构式 11
1.7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12
1.7.1 质子论酸碱理论 12
1.7.2 电子论酸碱概念 13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4
1.8.1 按碳架分类 14
1.8.2 按官能团分类 15
习题 16
第2章 烷烃和环烷烃 18
2.1 烷烃的分类 18
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 18
2.2.1 碳原子和氢原子的分类 18
2.2.2 烷基的概念 19
2.2.3 开链烷烃的命名法 19
2.2.4 环烷烃的命名 21
2.3 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 22
2.3.1 碳原子的正四面体结构 22
2.3.2 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和σ键 23
2.3.3 环烷烃的环张力 24
2.3.4 环烷烃的稳定性 25
2.4 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 25
2.4.1 烷烃的构象 25
2.4.2 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及大环的构象 28
2.4.3 环己烷的构象 28
2.5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 32
2.5.1 物态 32
2.5.2 沸点 32
2.5.3 熔点 33
2.5.4 相对密度 34
2.5.5 溶解度 34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 35
2.6.1 取代反应 35
2.6.2 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 36
2.6.3 加成反应 39
2.6.4 氧化与燃烧 40
2.7 烷烃和环烷烃的制备 40
习题 41
第3章 烯烃 43
3.1 烯烃的结构 43
3.2 烯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 44
3.2.1 烯烃的构造异构 44
3.2.2 烯烃的命名 44
3.2.3 烯烃的顺反异构及命名 45
3.3 烯烃的物理性质 47
3.4 烯烃的化学性质 48
3.4.1 催化加氢 48
3.4.2 亲电加成反应 49
3.4.3 自由基加成反应 55
3.4.4 双键的氧化反应 56
3.4.5 硼氢化反应 58
3.4.6 α-氢的卤代反应 59
3.5 烯烃的制备 60
习题 61
第4章 炔烃和二烯烃 63
4.1 炔烃 63
4.1.1 炔烃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 63
4.1.2 化学性质 65
4.1.3 炔烃的制备 70
4.2 二烯烃 71
4.2.1 二烯烃的分类和结构 71
4.2.2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74
习题 77
第5章 芳烃芳香性 80
5.1 芳香烃的分类和命名 80
5.1.1 芳香烃的分类 80
5.1.2 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81
5.2 苯的结构 82
5.2.1 杂化轨道理论 83
5.2.2 分子轨道理论 83
5.2.3 苯的共振结构 84
5.3 苯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84
5.4 化学反应 86
5.4.1 亲电取代反应 86
5.4.2 氧化反应 92
5.4.3 加成反应 93
5.4.4 侧链α-卤代反应 94
5.5 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及解释 95
5.5.1 定位规律 95
5.5.2 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 96
5.6 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及其应用 101
5.6.1 二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101
5.6.2 定位规律的应用 102
5.7 稠环芳烃 103
5.7.1 稠环芳烃的结构 103
5.7.2 稠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105
5.8 休克尔规则非苯芳烃 107
5.8.1 休克尔规则 107
5.8.2 非苯芳烃 108
习题 110
第6章 对映异构 113
6.1 物质的旋光性 113
6.1.1 平面偏振光 113
6.1.2 对映异构现象 113
6.1.3 分子的旋光性 114
6.1.4 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115
6.2 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16
6.2.1 对称因素 116
6.2.2 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17
6.2.3 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18
6.3 含有一个手性碳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19
6.3.1 对映体的特点 119
6.3.2 构型的表示方法 120
6.3.3 构型的标记 121
6.4 含有两个手性碳的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123
6.4.1 含有两个不同手性碳的化合物 123
6.4.2 含有两个相同手性碳的化合物 124
6.5 手性合成 125
6.5.1 外消旋体的生成 125
6.5.2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 125
6.6 对映异构与立体化学 129
习题 130
第7章 卤代烃 133
7.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以及结构 133
7.1.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133
7.1.2 卤代烃结构 134
7.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34
7.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35
7.3.1 亲核取代反应 135
7.3.2 消除反应 137
7.3.3 与金属的反应 138
7.4 亲核取代反应 140
7.4.1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140
7.4.2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141
7.4.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43
7.5 消除反应 146
7.5.1 消除反应机理 146
7.5.2 消除反应的取向 147
7.5.3 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149
7.5.4 影响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竞争的因素 149
7.6 卤代烃的制备 151
7.6.1 烷烃直接卤化 151
7.6.2 不饱和烃加成 151
7.6.3 由醇制备 151
7.6.4 卤化物互换 152
7.6.5 烯丙基氯和烯丙基溴的制备 152
习题 152
第8章 有机化合物的波谱知识 156
8.1 紫外光谱 156
8.1.1 基本原理 157
8.1.2 紫外光谱图 157
8.1.3 影响紫外可见光谱的因素 158
8.1.4 谱图的解析 159
8.2 红外光谱 160
8.2.1 基本原理 161
8.2.2 红外光谱的表示 163
8.2.3 常见基团的红外吸收 165
8.2.4 各类化合物特征吸收 165
8.3 核磁共振谱 172
8.3.1 基本原理 172
8.3.2 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174
8.3.3 1 H的化学位移 175
8.3.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77
8.3.5 各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179
8.3.6 自旋-自旋偶合与自旋-自旋裂分 180
8.3.7 偶合常数和核的等价性质 184
8.3.8 氢谱的解析步骤 186
8.3.9 核磁共振碳谱简介 188
8.4 质谱 190
8.4.1 质谱的基本原理 191
8.4.2 质谱中离子的类型 193
8.4.3 质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194
习题 196
第9章 醇酚醚 199
9.1 醇 199
9.1.1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99
9.1.2 醇的物理性质 201
9.1.3 醇的化学性质 203
9.1.4 醇的制备 211
9.2 酚 213
9.2.1 酚的结构、命名 213
9.2.2 酚的物理性质 214
9.2.3 酚的化学性质 215
9.2.4 酚的制备 220
9.3 醚 222
9.3.1 醚的结构和命名 222
9.3.2 醚的物理性质 223
9.3.3 醚的化学性质 224
9.3.4 醚的制备方法 230
习题 231
第10章 醛、酮 236
10.1 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236
10.1.1 醛、酮的结构 236
10.1.2 醛、酮的命名 236
10.2 醛、酮的物理性质 237
10.3 醛、酮的化学性质 239
10.3.1 亲核加成反应 239
10.3.2 α氢原子的反应 247
10.3.3 氧化和还原 252
10.4 醛、酮的制备 258
10.4.1 醇的氧化和脱氢 258
10.4.2 用芳烃氧化 258
10.4.3 由羧酸衍生物还原到醛 258
10.4.4 芳烃酰化 260
10.4.5 由不饱和烃制备 260
10.5 a,β不饱和醛、酮 260
习题 263
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266
11.1 羧酸 266
11.1.1 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66
11.1.2 羧酸的物理性质 267
11.1.3 羧酸的化学性质 269
11.1.4 羧酸的制法 276
11.2 羧酸衍生物 277
11.2.1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277
11.2.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278
11.2.3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 279
11.3 取代酸 286
11.3.1 羟基酸 286
11.3.2 羰基酸 289
习题 290
第12章 β-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94
12.1 克莱森酯缩合反应口酮酸酯的合成 294
12.1.1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 294
12.1.2 不同酯(其一不含a-H)的缩合——交错酯缩合反应 295
12.2 酮烯醇的互变异构 296
12.3 β二羰基化合物在合成上的应用 298
12.3.1 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 298
12.3.2 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中的应用 300
12.3.3 其他含活泼亚甲基化合物的烷基化反应 301
12.3.4 诺文葛耳反应 302
12.3.5 迈克尔加成 302
12.4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 303
12.4.1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基本原则 303
12.4.2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的技巧 303
习题 309
第13章 含氮化合物 312
13.1 胺 312
13.1.1 胺的分类 312
13.1.2 胺的命名 313
13.1.3 胺的结构 314
13.1.4 胺的物理性质 315
13.1.5 胺的化学性质 316
13.1.6 胺的制备 322
13.2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325
13.2.1 重氮化反应 325
13.2.

前言/序言


深入探索物质世界的基石:精选化学类图书推荐 鉴于您对化学领域的兴趣,我们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系列在不同化学分支和深度上具有卓越声誉的图书。这些书籍涵盖了从基础理论构建到尖端应用探索的广阔视野,旨在为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坚实的知识支撑和启发性的视角。 --- 第一部分:基础与理论化学的宏伟蓝图 在理解复杂化学现象之前,坚实的基础理论是不可或缺的。以下推荐的书籍专注于构建严谨的化学思维框架。 1. 《物理化学导论:原理与应用》(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Physical Chemistry) 作者: (假设的权威学者,例如:A. R. Davies & B. L. Chen) 内容侧重: 本书是构建化学热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力学应用基础的权威之作。它以严密的逻辑和清晰的数学推导,阐释了能量转化、反应速率控制以及微观粒子行为如何决定宏观化学性质。 特色与深度: 热力学部分: 深入讲解了吉布斯自由能、活度概念,并将其应用于非理想溶液和相平衡分析。书中包含了大量基于真实实验数据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热力学原理指导工业过程设计。 动力学部分: 不仅覆盖了基本的速率定律和反应级数,更详尽地探讨了过渡态理论、碰撞理论,以及表面催化反应的机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对复杂反应机理(如链式反应)的解析深入细致,提供了计算化学辅助分析的入门方法。 量子化学基础: 提供了对薛定谔方程的直观理解,随后引入了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在理解键合、光谱学基础中的应用。它平衡了数学的严格性与化学图像的直观性,避免了纯粹的数学堆砌。 适用读者: 学习物理化学初级和中级课程的学生,以及需要系统回顾基础理论的研究人员。 2. 《结构化学与光谱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and Spectroscopy) 作者: (假设的权威学者,例如:Evelyn K. Hartman) 内容侧重: 本书聚焦于“形”与“性”的关联,即分子结构如何决定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并详细介绍了现代结构解析的“眼睛”——光谱技术。 特色与深度: 晶体结构与对称性: 详尽讨论了点群、空间群理论在晶体学中的应用,并结合X射线衍射(XRD)的原理,指导读者如何从衍射图谱中推断出晶体结构参数。 键合理论进阶: 阐述了杂化理论的局限性,并重点展开了配位场理论(CFT)和分子轨道理论(LUMO/HOMO)在解释过渡金属配合物颜色和磁性时的优势。 光谱解析: 每一章节都围绕一种主要光谱技术展开:核磁共振(NMR,包括二维谱的原理)、红外光谱(IR)、拉曼散射(Raman)以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本书的亮点在于提供了大量“光谱-结构”的对应练习,培养读者直接从数据推断分子骨架的能力。 适用读者: 致力于有机合成、材料科学以及分析化学方向的学生和专业人士。 --- 第二部分:无机化学与材料科学的探索 本部分书籍深入无机物种的多样性、配位化学的复杂性以及功能性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3. 《现代无机化学:从原子到功能材料》(Modern Inorganic Chemistry: From Atoms to Functional Materials) 作者: (假设的权威学者,例如:Professor Jian Li) 内容侧重: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元素周期表叙述模式,着重于无机化合物在催化、能源和电子学中的前沿应用。 特色与深度: 配位化学的精细控制: 对配体场理论的讲解非常透彻,引入了Jahn-Teller效应的量化分析。书中对生物无机化学中金属离子的作用(如血红蛋白、固氮酶的模型研究)进行了深入的专题探讨。 固态化学与晶体工程: 详细介绍了晶格缺陷理论(如施特略夫缺陷),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合成条件来设计具有特定电子或离子导电性的氧化物、硫化物和硼化物。 催化机制剖析: 特别关注均相与多相催化中关键的氧化还原循环步骤,例如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钌催化剂机理,以及用于水分解的光催化剂设计原则。 适用读者: 专注于无机合成、材料化学、催化剂开发领域的研究人员。 4. 《电化学基础与能源储存系统》(Fundamentals of Electrochemistry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作者: (假设的权威学者,例如:Dr. Samuel V. Ortiz) 内容侧重: 这本教材聚焦于电荷转移过程的物理化学基础,并将其应用于当前最热门的能源技术领域。 特色与深度: 电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 严谨地推导了Nernst方程,并深入讲解了Butler-Volmer方程,强调了电极界面的电荷转移系数、交换电流密度对反应速率的控制作用。 电池技术详解: 涵盖了从经典的铅酸电池到现代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结构、电极材料(如层状氧化物、橄榄石结构)的选择与性能限制。书中对固态电解质的阻抗谱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腐蚀与电镀: 包含了重要的工程应用部分,如Pourbaix图的绘制与解读,以及如何通过电化学方法控制金属的保护与沉积过程。 适用读者: 从事电池研发、电镀工艺、电化学传感或腐蚀控制的工程师和学生。 --- 第三部分:分析化学与表征技术的广度 本部分书籍旨在提升读者对物质进行准确识别、定量测量以及复杂体系表征的能力。 5. 《现代分析化学:分离科学与定量方法》(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Separation Scienc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作者: (假设的权威学者,例如:Dr. Hongming Zhu) 内容侧重: 本书是分析化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重点强调了分离技术在复杂基质分析中的核心地位。 特色与深度: 色谱技术精要: 详细区分了气相色谱(GC)和液相色谱(HPLC/UPLC)的理论基础(Van Deemter方程的实践应用)。特别强调了手性分离、反相和正相色谱的机制差异。 质谱学深度解析: 不仅介绍了经典的电喷雾电离(ESI)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还深入探讨了飞行时间(TOF)和四极杆(Quadrupole)质量分析器的分辨率与准确度限制。 化学计量学入门: 提供了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严格指导,引入了多元校正、主成分分析(PCA)在处理复杂光谱数据时的应用,帮助读者从原始信号中提取可靠的定量信息。 适用读者: 实验室分析人员、环境监测专业人员、药物研发中的质量控制团队。 6. 《表面化学与界面分析技术》(Surface Chemistry and Interfacial Analytical Techniques) 作者: (假设的权威学者,例如:Isabelle Moreau) 内容侧重: 专注于固-气、固-液或液-液界面的现象学和表征技术,这对于催化、润湿性和生物材料设计至关重要。 特色与深度: 界面热力学: 阐述了接触角、表面能、吉布斯吸附等概念,解释了表面活性剂如何降低界面张力并形成胶束。 真空光谱技术: 重点介绍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的工作原理,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材料表面(前几纳米)的元素组成和化学态信息,并提供了如何校正充电效应的实用指南。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详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在不同模式(接触模式、轻敲模式)下如何用于成像材料的形貌,以及如何利用力谱曲线分析界面结合力。 适用读者: 从事纳米技术、薄膜沉积、生物材料界面工程的研究人员。 --- 这些精选的书籍旨在为您构建一个全面且深入的化学知识体系,无论您是需要掌握核心理论的深度,还是希望探索前沿应用的广度,都能从中找到宝贵的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自然界充满好奇的人,特别是那些构成我们生活万物的基础——分子。我对有机化学有着天然的兴趣,但一直苦于没有找到一本能真正激发我深入探索的书。《有机化学(第二版)》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奇妙的有机分子世界。我期待它能以一种优美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展现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从简单的烷烃到复杂的生物分子。我想了解不同官能团是如何组合,如何赋予分子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它会不会在介绍每一个类别的有机化合物时,都包含一些令人惊叹的例子,比如天然产物、药物分子,甚至是一些在现代科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材料?我尤其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结构会导致特定的反应,为什么一些看似微小的改变会带来巨大的性质差异。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分子设计的灵感,了解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巧妙地组合原子来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在介绍一些经典反应的同时,也提及一些前沿的研究进展,让我感受到有机化学学科的活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对那些能够引发我进一步思考,让我忍不住去查阅更多资料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解我燃眉之急!我一直以来都对有机化学感到头疼,那些琳琅满目的结构式和反应方程式,就像天书一样。平时上课听老师讲,感觉一下子就能明白,但自己做题的时候就完全卡壳了。尤其是那些反应机理,总觉得理解得不够透彻,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我听说《有机化学(第二版)》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据说它花了大量篇幅去解析每一个反应的每一个步骤,并且会深入分析影响反应的各种因素,比如空间位阻、电子效应等等。我特别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非常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硬背。比如,它会不会通过类比的方式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会不会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电子的运动?我真的迫切需要一本能够“点醒”我,让我豁然开朗的书。我特别期待它在解决疑难杂症方面能够有独特的见解,比如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反应,它能不能提供清晰的鉴别方法和记忆技巧?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有所创新?我更看重的是那些能够引导我思考,而不是简单套用公式的题目,能够真正考察我是否理解了反应的本质。

评分

我真是太需要一本扎实的有机化学教材了,我的课程教授似乎默认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而我恰恰需要从头开始理解那些复杂的反应机理和命名规则。市面上很多书要么太浅显,要么就直接跳到高级内容,让我望而却步。我最近听说有本《有机化学(第二版)》评价不错,说它内容系统、讲解深入,而且非常适合我这种需要打牢基础的学生。我尤其关心它在讲解概念时会不会过于抽象,有没有大量的实例和图示来帮助我理解,比如那些立体化学的表示方式,还有官能团的互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碳原子结构和键合说起,一步步引导我掌握共振、诱导效应等核心概念,而不是直接扔给我一大堆缩写和箭头。另外,如果它能对一些经典反应(比如SN1、SN2、E1、E2)进行详尽的解析,解释清楚每一步电子的流动和中间体的稳定性,那简直就是福音了。我还在考虑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例子,比如药物合成或者材料科学中的应用,那样的话,学习起来会更有动力,也能让我看到有机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总而言之,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有机化学精髓的书,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背诵公式。

评分

我是一名喜欢挑战的读者,而且我对事物背后的原理总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机化学(第二版)》这个书名,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化学教材,而是一本能够引领我深入思考,探究有机世界奥秘的读物。我期待它能够不满足于表面知识的罗列,而是能够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比如,它会不会在讲解一个反应时,深入剖析其能量变化和热力学、动力学上的驱动力?它会不会在介绍一些重要的官能团时,从其电子结构的角度来解释其反应活性?我特别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讨论,引导我思考不同有机分子之间的结构-性质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其在自然界或工业中的应用。我还希望它能展现有机化学的严谨性,比如在讲解立体化学时,能否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不再觉得立体化学是枯燥的记忆过程,而是能够理解其几何意义和对分子功能的影响。我还在想,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冷知识”或者一些有趣的案例,能够让我感受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学习有机化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理解这个精彩的分子世界。

评分

说实话,我对有机化学的理解一直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上课的时候觉得还能跟上,但一到自己复习或者做练习,就感觉知识点像散沙一样,抓不住重点。我经常会纠结于一些非常细节的问题,比如同一个反应,在不同的条件下,产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有些反应需要催化剂,而有些则不需要?我对《有机化学(第二版)》的期待,就是它能够成为我梳理这些混乱知识点的“定海神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看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记忆。它会不会在讲解每一个章节的时候,都先给出一个宏观的概述,然后再深入到具体的细节?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快速识别官能团,如何预测反应方向,如何画出正确的反应机理。我还在考虑,这本书会不会在解释一些理论概念时,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有机化学思维”,能够让我自信地面对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学问题,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死记硬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