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水金关汉简1

肩水金关汉简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金关汉简
  • 汉简
  • 考古
  • 历史
  • 文献
  • 书法
  • 古代文字
  • 出土文献
  • 学术研究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西书局
ISBN:97875475027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7893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肩水金关,是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所辖一处出入关卡,是河西走廊进入居延地区的必经之地,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北部。早在一九三○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年轻的考十九处遗址发掘出土了一万多枚汉简,其中肩水金关出简八百古翠家瑞典人贝格曼曾在额济纳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在二五十余枚。前人在整理这批汉简时,不管是出自南部肩水都尉所属地段还是出自北部居延都尉所属地段,统称之为「居延汉简」。相沿已久,约定俗成。其实细分起来,历史上和今天,二者都属南北相邻的两个不同地区。南部的障塞烽隧属汉代的肩水都尉,地理范围在今甘肃省金塔县境内;北部的障塞烽隧属居延都尉,范围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时隔四十多年后,边疆考古又有了新的进展。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由甘肃省文物部门主持发掘的甲渠候官《破城子》、第四隧以及肩水金关遗址再次取得重大收获。其中前两处所出汉简八千四百多枚,分别于一九九○年和一九九四年由文物出版社、中华书局以《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隧》为名出版了释文简装本和图文精装本。而这次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1》将收录上述第三个地点所出汉简的全部简影和释文。

目录

前言
凡例
上册 彩色图版 肩水金关
中册 红外綫图版 肩水金关
下附 释文 肩水金关

前言/序言


《古籍文献研究:秦汉竹简与丝帛书的比较研究》 作者: [此处可插入一位虚构的知名古文字学家姓名,例如:李明德教授] 出版社: [此处可插入一家知名的学术出版社,例如:中华书局或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 [此处可插入一个近期的年份,例如: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系对秦汉时期简牍和丝帛文书进行深度比较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出土文献的整理或释读,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观的、跨载体的文献学分析框架。研究范围涵盖了出土于不同地域、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的秦汉书写实践,重点在于探讨竹简、木牍与丝帛作为主要载体在文字形体演变、书写技艺、文本组织结构以及文献流传方式上的异同与相互影响。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全面剖析了秦汉书写世界的复杂面貌。 --- 第一部分:秦汉书写载体的物质文化基础 本部分首先对秦汉时期三种主要书写载体的物质属性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一、竹简与木牍的物性分析: 详细论述了竹材与木材的选取、加工、编联技术(包括编绳的材质、颜色和系联方式的研究)。通过对大量出土实物(如岳麓秦简、睡虎地秦简、尹湾汉简等)的测绘数据,构建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简牍形制(如“一文一尺”、“一文一寸”等规格)的规范性与变异性图谱。特别关注了防腐处理、朱墨书写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以及简牍在埋藏环境中的物理变化对文字保存的影响。 二、丝帛的生产与应用: 侧重于汉代丝织品的工艺技术,特别是绢帛的制作流程、纤维结构及其对墨书效果的影响。研究了丝帛在作为官方文书(如诏书、奏议)和私人信札中的应用差异。通过对存世或出土丝帛残片(如马王堆帛书的纤维特征)的分析,讨论了丝帛材料在承载信息密度和文本布局上的独特优势与挑战。 三、载体间的互动与互补: 探讨了竹简与丝帛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功能互换。例如,某些仅用于内部流转的档案或抄本,可能优先选择成本较低的竹牍;而需要隆重颁布或长久保存的“正本”,则往往使用丝帛。 --- 第二部分:书写符号的载体制约与演变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不同载体如何塑造和影响了秦汉文字的书写形态。 一、文字的几何化与笔画化: 论证了竹简的书写空间限制导致了笔画的“方折化”和结构的高度紧凑化(即“结字”的程式化)。丝帛则因其表面平滑、墨色洇散控制相对容易,使得书写可以更加流畅、圆润,笔势得以舒展。比较了同一时期、同一文书内容在竹简与帛书上的异体字和异写现象。 二、书写工具与笔法的适应性: 深入研究了毛笔在不同载体上的应用差异。竹简的表面往往不够平整,需要使用略粗、略硬的笔锋以保证墨迹的清晰度,这直接促进了隶书的“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的定型。而丝帛则允许使用更精细、更富弹性的笔,使得线条更具韵律感,尤其在帛书的草书或写经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篇幅组织与章法结构: 分析了竹简的“行数限制”对文本排版的约束,导致了篇首、篇末的处理、篇号的标注等规范的形成。丝帛则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使得分栏、插图、甚至复杂的图文并茂的设计成为可能,如某些天文图谱的布局。 --- 第三部分:秦汉文书的类型学与文本范式比较 本书超越了单一出土文献的考证,着眼于秦汉行政、法律、学术文书的整体范式。 一、行政与法律文书: 对比分析了秦代郡县行政的“文书格式化”在简牍上如何实现标准化(如封泥、检牍的格式),以及汉代律令在竹牍上的“判词”结构。并考察了丝帛作为“制诏”或“奏议”时,其篇首的“某年月日,皇帝制曰”等程式化语汇的变体。 二、学术与方术文献: 通过对流传下来的早期经典(如儒家经典校注)在竹简和丝帛上的不同抄本进行对比,探究了不同学派在记录、传授学术思想时,对载体的选择倾向性。例如,一些对精细图表要求极高的方术文本,更倾向于选择丝帛。 三、私人往来与契约文书: 考察了“书信”和“借贷契约”在两种载体上的常见用语、称谓和结语的差异,揭示了社会阶层和交往情境如何影响载体的选择。 --- 第四部分:文献的流传、校勘与保真技术 本部分关注载体对文献历史流传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真伪”与“脱漏”的问题。 一、简牍的易散性与校勘难题: 阐述了竹简因编绳腐朽而导致篇序错乱、文字残泚(残缺磨损)的常见类型,以及学者在复原过程中所依赖的上下文逻辑和字形特征。 二、丝帛的易毁性与校勘机遇: 探讨了丝帛在受潮后易于粘连、墨迹洇化甚至纤维断裂的特点,但在保存得当(如干燥的墓室)时,其墨迹的连贯性和字体的完整性往往优于竹简。 三、官方档案的存储与转抄制度: 结合史料记载,重建了秦汉时期官方机构(如尚书台、御史台)对重要档案的“誊抄”和“归档”制度,分析了从“竹简正本”到“丝帛副本”或反向过程中的信息损益。 --- 第五部分:书写风格的地域性与时间性 本书引入了地域文化和时间序列的概念,对书写风格进行跨载体考察。 一、地域风格的共性与差异: 通过比较来自楚系、秦系、魏晋早期等不同地域的简牍和丝帛样本,辨析了哪些书写特征是秦汉通用规范(如隶书的成熟),哪些是地域性的(如某些字形的偏好)。 二、时间序列上的风格过渡: 将研究重点放在汉代中晚期,考察隶书向章草、楷书过渡的微妙迹象,并对比了这种过渡在竹简和丝帛上呈现出的不同速度和侧重点。竹简因其易于快速书写的特性,可能更早地反映出草化的倾向。 --- 结语:秦汉文献的综合研究范式 本书最终总结了秦汉简帛研究的互补性关系,强调任何单一的文献类型都无法完全代表那个时代的书写全貌。本书提出的跨载体比较研究方法,为未来对出土文献的整理、释读与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指引。 关键词: 秦汉简牍;丝帛文书;书写载体;隶书演变;文献学;出土文献比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次捧起这本砖头厚的书时,我心里是有些打鼓的,担心全是佶屈聱牙的古文和晦涩的考据。然而,一旦进入状态,它展现出的历史厚重感和学术价值,立刻就能把人牢牢吸住。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尽管是学术专著,但注释详尽且排版清晰,这对于需要对照原文和译文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漕运物资调拨的简牍,其中涉及到了复杂的重量单位换算和路线规划,作者不仅提供了精确的换算表,还附带了现代地图的对照分析,这种跨学科的整合处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它不是那种追求畅销的“快餐”历史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泡一杯茶,享受“慢阅读”的精品。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即便是之前阅读过的内容,在新的视角下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这本书的耐读性可见一斑。

评分

我一直对汉代的法律和律令体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中收录的若干枚与刑罚、诉讼相关的简牍,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宝藏。那些关于“条木”、“告发”、“笞杖”的记载,细致到令人发指,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汉律宽简”的刻板印象。通过这些原汁原味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但也极其严苛的司法实践过程。作者在考证这些法律条文的演变时,引用了大量相关的传世文献进行旁证,使得整个论证链条无懈可击。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地方性法规的整理和比较,揭示了中央与地方在法律执行上的差异和张力,这对于研究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历史学家来说,无疑是重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本书的重量和内容密度,绝不是市面上一般的史学著作可以比拟的,它需要的是一个愿意深入泥土去挖掘真相的读者。

评分

最近沉迷于一种探寻历史真相的快感,这本汇集了多批重要汉代简牍资料的文集,无疑是点燃我兴趣的又一火花。我发现,很多我们教科书上提及的“定论”,在这些一手材料的面前,都显得有那么一丝微妙的不同和复杂性。例如,书中关于田亩登记的几篇简牍,清晰地勾勒出了汉代土地兼并的初期形态,那一个个具体的数字和地名,比任何宏观论述都来得震撼。我特别欣赏作者团队在选材上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局限于官方文书,一些私人信札、医药方剂甚至卜筮记录也被纳入其中,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汉代社会“烟火气”的想象。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想象着当年那个手持竹简、蘸墨书写的吏员,他的生活是何等清苦而又充满使命感。尽管篇幅浩繁,阅读体验对专注度要求极高,但每攻克一个难点,每成功辨识一串连贯的文字,那种成就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接触过不少古代文献整理类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在保持极高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历史现场感。它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罗列和翻译,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每一组简牍的呈现,都配有清晰的拓片照片、精美的摹本图,以及作者对简文时代背景、文书性质的深度解读。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简牍材质、书写工具差异的分析,这些微小的物质文化线索,被巧妙地融入到对文书功能和作者身份的判断之中。这种“由物证及制度”的治学路径,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读完后,我对汉代基层行政效率、信息传递方式,乃至当时社会对“书面记录”的依赖程度,都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内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值得所有对汉代社会历史抱有严肃探究意愿的学者和爱好者拥有和反复研读。

评分

这本《汉简掇英》简直是考古学爱好者和古文字研究者的福音!我特地去图书馆借阅了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翻开书页时,那股略带年代感的纸张气息,就让人心头一颤。书中对出土竹简的摹写和释文,简直是精细入微,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都清晰可见,看得出作者和团队在这上面倾注了多少心血。特别是对于那些残泐不全、字迹模糊的简牍,他们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辨识,并在注释中详尽地解释了推断的依据,这一点非常令人信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简牍文书背景的还原,比如某个郡县的行政区划变迁,某个历史事件在地方档案中的侧面反映,这些细节让原本冰冷的文字活了起来,仿佛能触摸到两千多年前的生活脉络。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对于非科班出身的我来说需要反复查阅,但这恰恰是它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而是严谨、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读完后,对汉代基层治理和社会形态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与内容相得益彰,绝对值得珍藏。

评分

评分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很实惠,赞!

评分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很实惠,赞!

评分

简帛基础资料,不错的。

评分

东西很好!电商,我一直信任京东!

评分

东西很好!电商,我一直信任京东!

评分

东西很好!电商,我一直信任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